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二章 长沙近代工业的起步

2020-10-4 20: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08| 评论: 0|原作者: 编纂: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民国中期的长沙工业

薛其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沙工矿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长沙工业的振兴奠定了湖南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湖南经济的发展,在湖南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沙大多数工矿企业规模狭小、设备简陋、资金短缺、管理落后。据《中国实业志》记载,1935年,长沙手工业作坊相当发达,共有作坊483家。又如,1933年长沙食品企业达2124家,比1916年增加1843家,但绝大部分是个体手工作坊,鲜有机械化生产。这表明当时长沙的工业发展还停留在陈旧落后的作坊阶段,工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这个时期,长沙工业发展比较成功和值得称道的事例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丁鹏煮的羽绒事业

1918年4月,衡阳籍实业家丁鹏翥发明的制造羽绒机器图样模型和说明书经农商部审核合格,按照《暂行工艺品奖章条例》给予专利5年,并颁赠发明奖章。丁鹏翥赢得了湖南历史上首次发明机器奖和获得专利的荣誉。

丁鹏翥自行发明、设计、制造羽绒机器成功后,即着手在长沙筹办工厂。为了筹集资金,从不愿求人的他不得不求助于亲友。经多方努力,丁鹏翥终于租借长沙贫民工厂做厂址,创办起我国首家羽绒企业。他聘请部分原贫民工厂的工人,安排两名管理人员,自己也每天在厂指挥生产。机器的研制和工厂的创办,几乎用尽了丁家的全部家资,这时全家生活已经只能靠典卖来维持。后来,丁鹏翥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写道:有一次吃午饭,湿鸭毛中的毛蛆从楼板缝中掉入仅有的一碗菜中,不吃别无办法,母亲夹出毛蛆,开着玩笑说:“此亦生物,药有僵蚕,菜有龙凤,不足怪也。”生活的贫困,创业的艰难,并没有动摇丁鹏翥的信念和执着的事业心,他拒绝朋友要他向政界求援的劝告,坚持艰苦奋斗,不仅使工厂得以维持,而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20年,丁鹏翥用典卖书籍和衣物的数十元钱购进面料,制作了第一批印有“丁”字商标的羽绒制品,以华新羽绒公司的名义登报出售,获得畅销。随之他采用算绒法制作羽绒被,并发明横行衣胆及筛绒方法。次年,他在宝庆、常德等地设点收购原毛,在汉口设分庄销售鸭绒被,企业效益因此日益提高。

1922年,丁鹏翥为了吸收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正式开始招股。同年8月23日,“华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丁鹏翥当选董事长,公司股本2万元,丁鹏翥有认股48万元。为了使华新能够培养人才,发展羽绒工业,丁鹏翥没有将羽绒机器发明人和专利作为人股资本,自动取消了自己应得的报酬。

1924年,丁鹏翥将羽绒机器改良,6月16日再度获农商部授予的专利5年。同时,他对羽绒制品进行改造.设计制成三层式鸭绒被。l925年,华新股份有限公司因股东纠纷解散,丁鹏翥重新独资经营。

1927年,他再次对羽绒机器进行技术改造,获得专利5年。同时,他对三层式羽绒被和横行衣胆制作方法的改良,也获得专利5年。由于坚持不懈的技术改进,华新生产的丁制产品具有质量优、出绒快、效率高、品种多、产量高等特点,尤其以选料严格、制作精良、御寒力强、折叠后体积小便于携带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其主要品种有被褥、枕垫、车垫、衣、裤、背心等。l932年,湖南国货馆开业时,丁记鸭绒制品陈列在醒目的柜台,一只羽绒枕头漂浮在一盆清水中,枕上载着一个瓷娃娃,霓虹灯映出“可以浮水”四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丁记羽绒制品经上海大世界分装远销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先后获工商部、农商部、上海市总商会的奖励。l933年,他发明的“丁制三层式被”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中国特产奖”。

 

二、湖南第一纱厂快速发展

据傅角今编纂《湖南地理志》记载,湖南第一纱厂“开办已久,成绩斐然,其规模之宏巨,不亚沪汉各厂,为本省最大之生产机关”,“马日事变”后被迫停工,1928年5月,省建设厅拨款20万元恢复生产。9月开工,由于棉贱纱贵,产销对路,扭亏增盈,获利l03万元。30年代工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省政府在该厂基础上拨款153.65万元开办湖南第一家动力织布厂,由何元文任厂长,经过两年筹备,扩建了厂房,向外商购置布机248台,新增l万枚纱绽及整经、浆纱、锅炉、发电等设备,于l932年投产,更名为湖南第一纺织厂,员工增至3000余人,年产纱2.5万件,棉布2000余匹;到l933年盈利20余万元。

湖南向来是中国产棉的重要区域之一,但是所产棉花“品质恶劣,不适纺纱,收量不丰,农民利薄”,而当时纱厂每年耗用棉花约10万担,因此,湖南第一纱厂每年必须向省外或国外购用细绒用作生产原料,费用达数百万元之巨,成本高昂。为了打破长期依赖外省、外国进口棉花的困境,实现本省棉纺织业所需棉花自给自足,湖南省政府决定投资改良本省棉植业。1930年1月,在第一纱厂的盈利中,省政府拨款3万元作开办费,正式成立了湖南棉业试验场(1936年更名为湖南省农事第二试验场)。总场设于长沙东乡的丁家岭,共占山田700余亩,委袁辉为场长,下设事务、技术两股。此后,又先后开办衡阳、澧县、华容3处育种场及常德分场,增设气象、推广两股,并于长沙、衡阳、常德3处设气象观测所。长沙气象观测所位于天心阁中栋楼,其观测场设在天心阁动物园门口,为全国三等测候所设备,每日定时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等要素8次。l932—1935年6 月,湖南省棉业试验场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长沙分行累计贷款42万银元,加大了改良与发展棉业的支持力度。1934年1月,省财政厅、建设厅又设棉纱管理所。这些科研、管理机构的成立以及经费投入的增加,对于改良湖南棉花品种,促进湖南棉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湖南第一纱厂l932年销用本省棉花由l931年的24940担增至60763担,而进口美国棉则由46727减至l4142 担,l933年再减为264担。据l933年《湖南地理志》记载:“湘省棉花,年产约数十万担之谱。除本省第一纱厂销用,及民间自用外,其余大都运销汉口、贵州、四川等省。”与此同时,经长沙海关棉花出口数量由l930年的29811担减至1933年的603担。究其原因,据《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分析,虽然1930年以后“惨遭水灾,棉田被淹者甚多,棉产因之大减,贸易亦一蹶不振”,导致“近一二年输出大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抵因第一纺织厂开工,湘省消费增加之故”。l936年以后,湘黔、湘桂、湘赣公路相继竣工,粤汉铁路全线通车,长沙市场棉花集散量日益增多,每年从汉口输入7万担以上。正和、正有、源泰、镇泰隆、颐庆等都是运销棉花的大户。由此可见当时长沙的纺织业之盛。

 

三、湖南电灯公司的扩大

光华电灯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加上城北一带驻军、学校、机关众多,强行用电而拒交电费,亏损日甚,1923年,商议停业。1926年,公司陷入无人主持的困境。l927年至l929年6月23 日,湖南电灯公司与光华电灯公司达成协议,经股东大会决议,增加股本20万元接收光华电灯公司全部发电设备及厂房,了结债务。l930年2月,光华电灯公司正式并人湖南电灯公司,合并后,湖南电灯公司电厂称南厂,1935年,公司迁南门外六铺街,原光华电灯公司电厂称北厂。并新建办公楼。办公楼裙楼两层,主楼4层,西式结构。而发电厂一直设在中六铺街。据统计,至1935年,湖南电灯公司共在长沙架设6.6千伏和3千伏线路5.7公里,380—220伏低压线路26.9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57台,容量l810千伏安,分置在44所变压器间,同时敷设线路至水陆洲配电所,内装主变压器1台,供牛头洲、叶公庙一带用户。为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31年,湖南电灯公司购置2000千瓦蒸汽电机组1台,锅炉l台,l933年,安装竣工发电。1934年,公司第十六届股东大会决议,采取股息、红利逐年转股的办法,再增加股本50万元,使股金由初期的20万元增至100万元。1935年,又购置捷克7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l台,1937年2月,安装竣工投产。当时机组已达10万台,容量已达12240千瓦,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湖南电灯公司由二类电厂跃入全国12个1万千瓦以上一类民营电厂的行列。当时多用宁乡所产的煤,煤耗3.21公斤/千瓦时。进行技术革新后,1936年,降到l.6公斤/千瓦,燃料费也由1932年每千瓦8分降至1936年的2分。全市最高负荷6000千瓦,主要开启750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全年白天发电247万千瓦时,晚上发电657万千瓦时。营业区域也逐步扩大,东至湖迹渡,南及金盆岭,西连水陆洲,北至捞刀河等地。表灯户增加至13492户,全年用电934 万千瓦时。包灯户638户,用电461万千瓦时。电力用户166户,电机总容量为2130千瓦,用电260千瓦时。路灯4658盏。收入为年法币l02.134万元。

 

四、木炭汽车和酒精汽车的使用

30至40年代,长沙的汽车广泛使用木炭(煤炭)和酒精作为动力,成为轰动一时的工业技术创新。

20世纪以来,汽车在军事、经济、交通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城市汽车的增多,汽油需求量日渐增加,但此时中国石油资源尚未开发,外商垄断汽油价格,油价昂贵。长沙自1904年开埠以后,外商涌入长沙市场,设石油机构,建油库、油栈,觅官绅巨贾作代理,倾销石油,垄断市场。据统计,民国初期,长沙石油销售量美国美孚火油公司占l/2,并操纵价格;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占3/10;美国德士古煤油公司占1/5。仅1926年中国汽油年消费,即耗用外汇高达l亿多元。l929年,上海光华煤油公司在长沙设分公司售油,在外商挤压下,于1938年被迫停业。鉴于这种情况,沪、豫、湘、晋、赣、桂等地的一批汽车运输和工程机械专家纷纷开展汽车代用燃料的研究。当时法、日等贫油国家也积极试制木炭汽车,但是其性能还不完善,缺乏实用价值。而中国的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实验和改进,以木炭为燃料的汽车在长期的运行中取得了实绩,在实用性方面取得了突破。

这一时期,从湖南的交通情况看,省境公路有所扩展,达1000多公里,汽油费高达七八十万元,占去运输成本的50%—60%。省建设厅要求加紧研究汽油的代替方法,试制木炭(煤气)汽车。1930年,省公路局工程师周风九等筹划研制。l931年,省公路局向法、比等国订购煤气发生炉3套。l932年,成立省煤气机研究室,由柳敏、向德等主持煤气发生炉研究,攻克调节煤气、减少炉体重量、试车熄火、控制车速等技术难关,先后研制成5种煤气发生炉;7月,“217”型号煤气发生炉研制成功;8月11日,将木炭装入“217”型号煤气发生炉,安装在汽车上进行第一次试车,从长沙城内六堆子行至下摄司站,载22人,行程l26华里,费时l小时37分,回程ll4华里,费时1小时27分,用去煤炭l01斤,此次长途行车试验圆满成功;10月10日,在长潭路上举行试车典礼,有实业部和全国14个省市代表及外国专家观看,获得好评。1933年,湖南省工业试验所成立,省政府委任柳敏为所长。此后,又在煤气炉关键部件除尘器结构取得新的突破,解决了木炭发生污染问题,l935年2月7日,实业部宣布“准予该项除尘器全部构造专利五年”。次年,湘省汽车的20%—30%改装成煤气汽车。至1939年发展到50%以上。民国时期的木炭汽车,从研制推行到50年代末逐渐被淘汰,历时近l5年。

当然,木炭车与汽油车相比,缺点还是很明显的。首先,木炭点火发动时间长,动力不足。发车前助手要提前点炉,一般从点炉到启动长达40—50分钟;行驶中,还要不断添料、捅炉、掌握木炭燃烧程度,这不但大大增加了司机和助手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分散了司机的注意力,甚至影响到乘客的生命安全;由于动力相对不足,由市区发往百公里以外邻县的班线,每天仅能行驶一个单程。其次,木炭车行驶速度慢,载重能力差,一般多承担客运。再加上车辆老旧,汽车中途抛锚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遇上坡路段,汽车经常熄火,旅客不得不下车帮助推车。有时木炭烧完,还要发动旅客下车捡柴禾、树枝充作燃料,这些都无疑影响了旅客的出行效率。最后,木炭还具有不清洁的缺点,一趟行程下来,乘客难免弄得灰头土脸。

1933年,省工业试验所所长柳敏开始酒精车的研制,并写出了试验报告。次年,装车5辆,作交通车用。l935年,抽调客车3辆在长(沙)衡(阳)公路上试验酒精代替汽油行车,经6个月试验获得成功,表明试制酒精汽车也取得了成功。初时由于酒精少,价格高,比使用汽油多费金额l6.8%。l939年,加装汽缸盖预热进出气管,节省燃料,效率甚佳,加上由于酒精供应渠道增加,酒精价格降低,酒精车得以推广,至1940年,全省32%的汽车以酒精代替汽油行车。这样,木炭车和酒精车占全省汽车总数的82%以上,每年节省汽油l8万—30万加仑,价值百万银元。

木炭车和酒精车的使用,作为当时工业技术创新的成功范例,不但节省了汽油与资金,而且在抗日战争后期承担了危险繁重的运输任务,为战时公路交通运输提供了保障,成为抗战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

 

五、湖南机械厂产能产量的扩大

湖南机械厂曾数易其名。1912年建立时称湖南金工厂,1928年,省政府将其改名为湖南民生工厂,先后两次拨款8万元,增添设备,改军用生产为民用生产,生产炼油灯头,并成功制造煤气发生炉,1932年,还制造矿山机械及粮、油加工机械以及农用水泵、蒸气泵等;lO月,最后改名为湖南机械厂。1934年1月,湖南汽车修理总厂并人该厂成为第一厂,如意街经理总局为第二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l935年2月,该厂从德国购置先进的0.5吨电弧炼钢锌炉及0.5吨油热转动升温炉各一套,开始采用电气炼钢。由于所产铸钢质量优良,湘川公路的能滩吊桥、桥墩柱链均采用该厂铸钢,所产铸钢还供应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区。1936年,周凤九担任厂长,将一、二厂合并,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9台,锻压设备2部,发电机1台,动力机9部,锅炉6座,共计设备137台套,生产规模更加扩大,开始扩大营业。

湖南机械厂主要生产汽车零件,同时按销定产,还生产砖机、煤气发生炉、泵浦及碾米机等。年产砖机44部、煤气发生炉42部、泵浦l4豁、砻谷机12部、碾米机15部。所产汽车零件不但满足本省需求,还畅销于安徽、江西、贵州等省。1936年8月,全国交通会议认定该厂汽车配件符合要求,交通部于是拨款7万元,指定该厂生产19种汽车配件。1935年6月,试制75匹马力汽油发动机成功,旋即批量生产,同年生产40台;ll月,组装出“衡岳”牌2吨载重汽车,交付湖南省公路局长衡零公路段使用,开湖南汽车制造先例。

这一时期,湖南机械厂的配套生产能力已颇具规模,至全盛时期其业务广泛涉及采矿、航运、化工、纺织、印刷、碾米等行业,不但生产采掘、选矿、冶炼等重型设备,还生产纺织、印刷、碾米等小型设备。甚至还向其他厂家提供军用品制造服务。该厂除了制造汽车发动机40台外,还曾制造汽划艇20多艘,生产汽车煤气发生炉72部,成为当时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机械工厂。

 

六、湖南炼锌厂与新法炼锌

常宁水口山以产铅锌著称,年约万吨左右,但向来售与洋商,受人操纵。1932年,鉴于土法炼锌损失太大,省政府以“锌为兵工制造所需”为由,与国民政府军政部兵汉工署签订合同,在长沙兴建西法炼锌厂,议定自1932年10月至l933年为新厂筹备时期,各项经费预算总计为203358元,由军政部垫款l0万元,其余经费由省款拨付。建设厅签约领款后,即勘定省三汊矾前机械厂地基为厂址,积极筹备,派长沙县金井人饶湜为总工程师兼厂长。他在南郊金盆岭附近租了一座破旧房作工棚,历时8个月设计并修建起小型烘砂炉与蒸馏炉,制成能耐1300℃的蒸馏罐,解决了横罐炼锌的技术关键问题。随后开炉试炼,10天出锌7000余斤,西式“横罐炼锌”法试验成功。试验成功后,即在省建设厅先前选定的三汊矾以北、古北津城(三石戍)以东的沿江地势高处,斥资l9万元奠基建厂。工厂占地128亩,建有厂房22栋,设备有发动机、洗矿机、磁选机,炉座有烘砂炉、蒸馏炉、反射炉、烘罐炉等。1934年7月26日,正式建成投产,9月,开炉炼锌一举成功,结束了我国1000多年来的土法炼锌历史,也打破了国内市场洋锌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新法炼锌厂,月炼毛砂300余吨,制炼锌块700余担,1935年,生产锌块99.37吨,l936年,产量飚升至554.37吨,l937年,为755.96吨。所产锌纯度高达99.8%。湖南炼锌厂所产远销上海等地。省政府为奖励饶湜的“劳绩卓著”,发给他奖金4000元,并将锌厂列为湖南省四大工矿企业之一。

 

七、全国锑业管理处在长沙成立

锑矿业向来是湖南工业的支柱产业。湖南的锑矿产量,居世界第一,每年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在当时可与南非之金、北美之铜、墨西哥之银相提并论。锑由于具有硬度高及冷凝时反而膨胀的独特性质,主要用于冶炼合金,是各种军需工业的必要原料,但由于我国工业落后,对锑需求很少,因而所产的锑绝大部分出口,从矿商到出口商之间,中间经过层层盘剥,造成了洋商操纵我国锑矿出口的局面,致使生产者所得利润极少。很多矿山因此受累,往往成为牺牲品,每有矿砂运者,以洋行不受不收,非卡勒至最低价即无法销售,然售价低于成本,有所不能甘心,致宁废弃不卖者。

湖南省政府为了挽救锑业,避免洋商操纵,联合全省锑商于1933年2月15日成立湖南锑矿联合贸易处,以统筹锑矿的生产与运销。由于经济力量单薄,无法同外商抗衡,又因主持人营私舞弊,联合贸易处于l935年被迫停业。湖南锑矿联合贸易处虽然只存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但统一对外贸易以摆脱外商操纵的想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36年1月1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长沙沙河街成立全国锑业管理处,并颁布锑业管理规程.加强锑矿业的生产与管理,原国货陈列馆馆长刘廷芳任处长。次年1月,规定锑品价格,统一收购,统一出口;同年4月,公布《锑业专营实施办法》。这种专营措施虽对锑商有所限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锑价,保持供需大体平衡,从而促进了锑业的发展。1937年6月,全省有锑矿公司l73家,炼厂74家,锑品产量l3601吨,高于l932年的12700吨、l933年的l2202吨。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08:51 , Processed in 0.0984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