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王府留痕碧湘街 碧湘街位于今天心区南门口西南侧,因楚王碧湘宫位于此处而得名,东起黄兴南路,西止楚湘街,书院路将街截为两段,东段名上碧湘街,西段名下碧湘街。碧湘宫为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建。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旧时此处有“古楼门”的街名,也许就是碧湘门的所在地。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一诗云:
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碧湘宫美丽的园林景色引来了宋代两位兼为书画家的大诗人,一位为惠洪(洪觉范),一位为黄庭坚(黄山谷)。二人在碧湘宫勾连一月有余,不忍离去。洪觉范《冷斋夜话》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山谷在碧湘门外购一小舟赴衡州,觉范嫌其窄小。山谷笑曰:“烟波万顷,水宿小舟,与大厦千楹醉眠一榻何所异?”山谷之风骨可见一斑。抵衡州后,二人还为此事多有诗词唱和。山谷词曰:
月仄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君诗秀绝雨园葱,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莫将社燕笑秋鸿,处处春山翠重。
元代碧湘宫废,碧湘宫一带居户渐多,终于成为阛阓,遂改称碧湘街。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碧湘街攻长沙城。守城清兵架炮于城头将街面屋宇悉数轰倒。太平军撤退后,街坊逐渐修复,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黄本骥《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可见那时的湘江水尚无污染。到近代,碧湘街一带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区,到处烟囱林立,灰煤蔽目,再也无复树影楼台的旧观了。1927年长沙商业巨头彭虞阶创立的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就设在此街。 2011年,下碧湘街列入“南湖路棚改区北片”,华昌烟厂旧址亦被拆除。
天策府 文昭园 九龙殿 天策府、文昭园、九龙殿均在德润门(小西门)外,旧时曾为这一地带的地片名。天策府是一座总体建筑,府内有天策、光正等一十六楼,天策、勤政等五堂,壮丽前所无比。明崇《长沙府志》明确指出天策府在德润门外,即小西门外。天策府内极其豪华,《通鉴》云:“马希范作天策府,极栋宇之盛,户牖栏槛皆饰以金玉涂壁,用丹砂数十万斤,地衣春夏用角蕈,秋冬用木棉。天策府中构九龙殿,以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抱柱相向,作趋捧势,而己座其间,自谓一龙也。凌晨将坐,先使人焚香于龙腹中,烟气郁然出,若口吐焉。所造龙殿,垂珠帘绣幕,香囊流苏,盘中花果,金枝玉叶,妓房歌室,朝夕兰薰。” 小西门外水府庙疑即九龙殿原址。 马希范虽极奢侈,但十分爱才好文。他仿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文学馆之先例,聘徐仲雅、廖匡图、李宏臬、何仲举、徐东野、刘昭禹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 他们常在天策府聚会作诗。这些诗虽“皆铅华歌舞,媚一时尊俎尔”,但也不乏佳作,如刘 昭禹从天策府《晚霁望岳麓》诗云:
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 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 崖嵯危溅瀑,林罅静通仙。 谁肯成功后,相携扫右眠。
天策府十八学士形成了一个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见的文人群体,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氛围,超出长沙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湖南,在乱世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景观。 文昭园是天策府的“配套工程”,为一座宫苑式的花园,也是极尽巍峨华丽,宋人何承矩《文昭园故址》诗感叹云: 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 啼鸟不知人世变,数声犹傍水边来。 九龙殿则是天策府的殿中之殿。明《长沙府志》载:“九龙殿,德润门外,马希范建。刻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饰以金宝抢柱相向,希范居中自为一龙,璞头,脚长丈馀,以象龙角。”建筑装饰之精湛,堪称奇迹。
皇殿坪 王府坪 皇殿坪又名王府坪,旧为明朝吉王府所占地域的总地名。 明太祖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洪武三年(1374年)建潭王府。二十二年(1389年),被废除王位。永乐二年(1404),成祖徙封弟橞于长沙,建谷王府,后废为庶人。仁宗封第五子瞻墡为襄王,建襄王府,正统元年(1436年)徙于襄阳。天顺元(1457年)年,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王成年了,便来长沙就藩。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位于长沙城的正中,几乎占了全城的一半,即皇殿坪。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说,吉王府是“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王府坐北朝南,以王府坪为前门,前不远有红牌楼,以紫金台(今紫荆街)为后户,以东西牌楼为左右翼。吉王府有4个大门,前门为端礼门,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北为广智门,正殿称承运殿,取名于“奉天承运”之意,专门为王府充当仪仗护卫的仪卫司衙门以前就叫司门口。现在的八角亭、走马楼等地,都在藩王府内,是吉王游乐、走马的地方。他为了尽情享乐,又在王府坪后建造大花园,园内堆有紫金山。又以筑山取土之便,开浚为万春池。当时有人写了《登东城望园林》,诗云: 柳絮飞疑梁苑雪,花香啼尽楚台鸾; 林林净绿烟如织,片片裀红蝶故迎。
西牌楼 木牌楼 西牌楼位于今天心区,东起三泰街和三兴街交接处,西至太平街,因位于明吉藩府西牌楼——遵义门外而得名。到清代,西牌楼街道上尚存丈余两方石柱对街而峙,旁有一个150公斤重的大铁缸,为藩府宫中之物。民国时期,西牌楼店铺林立,以经营夏布、南货者为多。有洞庭春茶馆和百合剧院,远近闻名。清同治五年(1866)在西牌楼口药王殿基上建有云贵会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美国雅礼协会在这里创办雅礼大学堂和雅礼医院,分别为雅礼中学湘雅医院的前身。1943年西牌楼25号又建有湖南产院。 西牌楼外又有木牌楼,位于福胜街西侧,亦为街名。木牌楼旧为老式公馆集中区。 西牌楼、木牌楼,再加上东牌楼、红牌楼、走马楼,旧时有人将其与带“正”字的街名偏成一对联,颇为有趣。联云: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头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府正街、县正街,南北府县都正街,街上登龙。
2004年,西牌楼划入“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受到保护。2010年,木牌楼定为“华远华中心”项目用地而被拆除。 红牌楼 司门口 端礼街 八角亭 今黄兴南路苏家巷口至药王街口,在1933年未修建黄兴路前分成4个路段,分别叫红牌楼、司门口、端礼街和八角亭,均为明吉藩府留下的街名。苏家巷口至育英街口称为“红牌楼”。红牌楼原为明吉藩府南门外的一座跨街朱漆大牌楼,位置就在今苏家巷口。清初此牌楼被毁,留下街名。清中期以后,红牌楼渐成商业繁华之区。光绪年间江西人李文玉在此开设金号,享誉一时。接着又有同振金号开业。民初这里又成为皮鞋庄、广货号、绸布庄的荟集地,店面装饰形成中西融合的色彩。著名的吴彩霞湘绣馆也位于红牌楼。 育英街口至臬后街口称为“司门口”,司门口至福源巷口,称为“端履街”。司门口实为明吉藩府端礼门仪卫司驻地,门前之街故称端礼街,后讹为端履街(履,礼也,见《庄子》)。清代为臬司(按察使)衙门所在地,民国时为省会警察局驻地。端履街为昔日繁华市井,中西大药房、华美大药房以及大德昌百货庄、太平洋百货庄、万利春西餐馆、九如斋南货店都位于此地。 福源巷口至药王街口称为“八角亭”。八角亭因明吉藩府两座八角形的亭子建于此路南北两端而得名。药王街口有一小巷名“三尊炮”,此地为吉藩府正殿承运殿的所在处,当时陈列着3座铁炮。八角亭和三尊炮即为藩府奏乐鸣炮之所。从清中叶起,八角亭一带即为繁华商业区,著名的介昌绸布庄、天申福绸布庄、锦云绣馆、八○八洋货店、养天和药局、亨达利钟表行、大华斋茶馆等坐落在这里。
三王街 三兴街 三泰街 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西路,三街在一直线上,原均为明吉王府地名。“三王”指吉王朱见浚之前封藩长沙的潭王、谷王和襄王。潭王为朱元璋第八子朱梓;谷王为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襄王为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墡。 三泰街与药王街交汇处为吉王府的西门,即遵义门。清康熙五十年(1711),晋、豫、陕等地穆斯林商人集资在三兴街兴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为大圆顶阿拉伯式建筑,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火后复建,曾为省、市伊斯兰协会驻地。 三兴街50号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的故居。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于清末,原为李富春袓父所开李褔星扇店。三兴街原聚集着一批著名商铺,如许宏茂餐馆、李合盛酒家、杨裕兴面馆、金聚泰灯铺等。 三王街三王巷旧有老郎庙,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老郎庙是戏班业供泰祖师的场所。老郎神即唐明皇,传说唐明皇曾大兴梨园教坊,亲自授艺、演戏,故伶人奉其为祖师。1937年梅兰芳来长沙演出时,也曾在老郎庙上香祭祀,并捐银元40元。三王街还曾有杜康庙。 怡长街 三尊炮 怡长街位于今天心区,南起药王街,北止五一西路。此处原是藩府的怡悦之所。“怡长”,和悦长久之意,出自屈原《楚辞·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怡长街旧有粤东会馆、彭氏试馆以华杰乐器店等。 怡长街北侧有一小巷名三尊炮。该地为明吉藩府正殿承运殿的所在处,当时陈列着3座大铁炮。据清同治《善化县志》载,三尊炮“纵横卧无镌识,风雨剥蚀光滑不锈。”咸丰二年(1852),清军曾将三炮移至南门城上,用以轰击攻城太平军。20世纪90年代初三尊炮在天心阁旁的凤凰台出土,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1992年,怡长街和三尊炮地段拆建为中山商业大厦。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0-11 10:43 , Processed in 0.0979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