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坡子街地区的书院与名校长沙素有“潇湘洙泗”之誉,湖南古代两所最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在河西,城南书院在河东,仅一江之隔,朱张渡把它们联在一起,成为湖湘理学之源头。时间进入20世纪,在历史演进和嬗变的过程中,长沙涌现了大批新式学校。近代中国出现了“楚境一隅,经营天下”的局面,湖湘人才的兴盛和教育的发达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两大现象。师范教育首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中学教育以长沙府12县联办的长郡联立中学为代表,它们都集中于今坡子街地区。教育造就了名人,名人又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第一节 城南书院城南书院位于长沙天心区妙高峰上的湖南第一师范,其前身乃古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阴的琮琤谷、高邱层观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民国时卷云亭尚在。据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卷云亭在妙高峰中学之门楼上。城南十景,惟此独存。亭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横,麓山在望,春夏之间,凭窗西眺,烟波云雾,叠叠重重,在湘滨向麓顶上升,如卷绵焉,此或‘卷云’之名所由来?”南阜是妙高峰的绝顶,卷云亭亦在妙高峰上。琮琤谷在卷云亭后高阜之右,”朱熹称此处“倚仗忽琮琤,竹深无觅处。”纳湖即今天鹅塘。塘水与老龙潭相通,老龙潭水经过大椿桥,又直通“朱张渡”。朱熹来访,常与张留连往返于十景之中,举杯痛饮,遂有十景的唱和。张栻咏《月榭》诗云: 危栏明倒影,面面涌金波 何处无佳月,惟应此地多。
朱熹和诗云: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 与君凌倒影,上下极空明。
淳熙间,张栻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到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但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四字匾额仍保留在寺内。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有暑名“西耕”者撰《长沙新市政计划中应保存之名迹》一文,竟把此匾额列为“不保存之列”,理由是此匾为“杀岳武穆之嫌疑犯张浚所书。”因此,流传近千年的“城南书院”匾额,最终毁于一语。查史,参与陷害岳飞的是张俊,而非张浚。不知此公读书何以如此荒忽,乃至浚俊不分。 明正德二年(1507年),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但城南书院并没有在人们记忆中消失,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即写有《怀张浚故宅》一诗,自注“今为城南书院。”诗云: 元臣矢庙算,力战绝和书。 蜀道安磐石,平江返日车。 亭台芳草合,池沼白蘋疏。 弦诵留遗泽,承家仰硕儒。
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时开始的,乾隆十年(1745年),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杨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寥寥无几,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杨决意将岳麓肄业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恰巧在天心阁下都正街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今存界碑位于天心区天心阁景区内。 杨锡绂之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又仿岳麓御书匾悬之讲堂,岳州知府黄凝道捐建御书楼于书院东南隅,中祀朱熹、张栻及有功书院诸先贤,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巡抚陈宏谋将就读于城南书院的原岳麓诸生复移至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仅留新生童肄业。此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巡抚觉罗敦福、嘉庆五年(1800年)长沙知府沈廷瑛、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署湖南盐法道善廉,又3次修缮城南书院。 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天心阁城南书院旧址则改建为“刘猛将军庙”。刘猛将军即元指挥使刘承忠,相传“祷蝗有验”,清雍正间始列入祀典。左辅复建的城南书院恢复了“十景”。清道光进士、云贵总督劳崇光《城南书院赋》记述了十景的盛状。赋曰: 草树回环,山川萦束;纳湖供其溯洄,高阜任其瞻瞩。访旧基于月榭,危栏之影依然;叩曩躅于云亭,隐几之吟可续。舫名听雨,闲垂软涨三篙;舟泛采菱,缓度新歌一曲,轩开半亩,养蒙迪我聪明;堂矗三椽,丽泽成吾学问。看红波岳色,潇湘之灵秀如新;仰圣域贤关,闽洛之渊源伊近。
道光皇帝御书“丽泽风长”匾额,从此城南书院步入了它的辉煌时代,著名学者孙鼎臣、余廷灿、贺熙龄、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刘凤苞等先后主讲城南书院。郭嵩焘在院内建起了船山祠,主授船山之学。 青年时代的唐鉴、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丁取忠、王闿运、邓辅纶、张百熙、刘人熙,以及黄兴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书院内旧有吕南邨所撰一联: 人只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站脚; 学须就学,时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此联深含哲理,上联讲做人,下联讲治学,劝人不可苟日偷安。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第二节 惜阴书院长沙天心区原沙河街惜阴小学系明代惜阴书院旧址。明崇祯《长沙府志》载:“惜阴书院在灵官渡左,旧为陶公祠。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吕廷爵塑陶公像于中,创为惜阴书院,从公惜阴意。” “惜阴”出自陶侃“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之语。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知府蒋宏德、推官翟台大规模扩修书院,中为明道堂,堂中心建“洗心亭”,两旁有池,取张南轩城南故事,名“禁蛙池”。亭后建祠5间,祀陶公。后构聚英楼、广仁堂。左右隙地分两翼建号舍60间,其中堂右为望岳楼,前为望岳亭,门庑池亭翼然轮奂。明吏部御史李棠作有《重修惜阴书院记》。 明万历六年(1572年)朝廷诏毁书院,长沙知府牛可麟力请获免。十一年(1583)长沙知府吴道行、善化知县陈一重修。四十一年(1613)推官陈大绣将书院改作长沙馆驿之用。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湖南巡抚陈宏谋重修书院和陶公祠。光绪年间书院废止,陶公祠犹存。清人黄湘南叹曰: 庙貌湘城侧,千秋俎豆临。 眠牛山岳降,射蟒鬼神钦。 素壁苔花暗,丰碑树影深。 风尘公不见,谁来惜分阴
第三节 旸谷书院
长沙天心区学院街原文化电影院是清代学院衙门旧址,而学院衙门的前身又是明代旸谷书院。旸谷书院是明藩王府书院。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在旧府治后,寿山庙巷,明吉藩建。”书院有藩王府之气派,建有八卦楼、夏云亭、秋桂轩、凝冬亭等景,宛然皇家园林。明黄学谦作有《旸谷书院四咏》,其《八卦楼》云: 绀宇天高十二楼,羲皇坐下小浮邱。 眼底乾坤清啸响,胸中龙马赤文收。 交加槛影花间昼,零乱松风竹外秋。 烟笼高阁燃藜照,一卷元经手自雠。
又,《凝冬亭》云: 冉冉流霜星忽移,梅花开早菊花迟。 幽亭叠石凝空翠,古树敲冰耐晚枝。 九乳钟声和夜唱,三更檀火半新诗。 东平自有千秋乐,寒逐光风春又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15 02:15 , Processed in 0.7894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