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城南书院迁建天心阁下

2020-9-30 17: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城南书院原在城南妙高峰,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淳熙间,张栻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到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但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四字匾额仍保留在寺内。明正德二年(1507),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 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但城南书院并没有在人们记忆中消失。

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年间杨锡绂任湖南巡抚时开始的。杨锡绂(?-1768),字方来,江西清江人,雍正进士,授广东肇罗道,亲莅围基卫田,终任无水患。乾隆十年(1745)至二十年(1755)年间三任湖南巡抚二十二年(1757) 漕运总督屡疏漕运策多纳之谥勤憨编有《漕运全书》。清乾隆十年(1740),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杨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寥寥无几,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杨决意将岳麓肄业诸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恰巧在都正街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且距妙高峰原城南书院旧址仅二华里许,故仍称“城南书院”。此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生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又仿岳麓御书匾悬之讲堂,岳州知府黄凝道捐建御书楼于书院东南隅,中祀朱熹、张栻及有功书院诸先贤,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杨锡绂特为之作记勒石,可惜碑石早毁,故录全文如下:

      迁建城南书院记

杨锡绂

宇宙之事功视乎人材,人材之造就在乎学校。书院者,拔学之尤而切劘淬厉,以收造士之实效,辅学校之不逮也。有宋大书院,曰:嵩阳、睢阳、鹿洞;其一即楚南之岳麓,创于宋沙守朱公洞。至朱、张两夫子倡道东南,大辟讲舍,一时从游士至千余人。其后虽兴废不常,而学士大夫谈名胜之遗迹,不流连慨慕,想见当年正学昌明。或恨其生之晚,或怅其地之。亦可见先贤之泽,流被无穷,而书院之造就人才,其有补于学校非小也。我国家崇儒重道,远迈前古。世宗宪皇帝特命各省会建立院,赐以帑金,资以膏火。湖南即因岳麓书院葺而新之,延师萃徒,以宏教育。中丞虞山蒋公又疏请御书“道南正脉”扁敬谨悬挂作人雅化,虽《菁莪《槭朴之盛曷以加兹。

乙丑夏绂来抚是邦下车即亲赴岳麓课试生童乃肄诸生,寥寥无几。询其故,缘岳麓离城十余里,中隔湘江,夏水涨弥漫,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归而检阅志乘,长沙于宋时尚有城南书院为张魏国公浚所建当时朱张两夫子讲学长沙或过岳麓或止城南亦以湘江多阻之故是城南与岳麓原相表里,顾久废为僧舍,不可复问。以朱张两大儒往来讲学之地存其一而湮其一固湖湘都会一大缺陷事且使士子临流兴叹,不得时亲前贤之讲席,亦虚朝廷造士之本意,岂非守土者所当急谋兴复者哉。爰是广加咨度,得都司空署一所,恰在城南,地势高爽,遥望岳麓于几席,然于改建书院为因偕司道守牧各捐养廉鸠工庀材一阅月而落成书舍八十间恭慕岳麓御书扁额悬之讲堂岳州守黄君凝道又建御书楼于院之东南隅中祀朱张两夫子及有功书院诸先贤以为诸生朔望行礼之所。仍颜曰“城南”,志旧也。

绂自维学无根柢加以簿书鞅掌日益荒落岂敢附前贤之门墙顾念国家廪给之资待士如此重道脉之揭训士如此其殷身为守土与有化导之责则萃英俊而甄陶之延名师而课督之俾得往来于岳麓城南二院不问缀其功庶几因文见道由流溯源从事于讲习讨论之功以得乎修己治人之要卓然守朱张两夫子之正学而不为功利词章之习所摇夺使东南之道脉益有以永其传而扩其绪则书院之盛即学校之光也诸同人请勒诸石故为揭其兴复之由与岳麓相表里者冀后之人两存而并护之也。 

乾隆十二年(1747),新任长沙知府吕肃高特为城南书院题联,此联深含哲理,上联讲做人,下联讲治学,劝人不可苟日偷安。勉励城南学子发奋学习,树立远大志向。联曰:

 

人只此人,不入圣便入狂,中间难站脚;

学须就学,昨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乾隆二十一年(1756),湖南巡抚陈宏谋将就读于城南书院的原岳麓诸生复移至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仅留新生童肄业。那时的书院,学生一般都享受公费伙食,由府署拨款贴补。古时的书院,有一个必须遵承的规制,即所谓黉序:“为孔子传道统,为天地而立心。”书院为儒学之林,文庙(孔庙)、文昌阁、魁星楼是其必备的祭祀构筑。祭孔是因为孔子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而祀文昌帝君与魁星二神像,是因为二者是主宰功名、禄位、点定中试之神。早在城南书院迁建到此之前,文昌阁(即后来的天心阁)里就一直祭祀文昌帝君,书院来了,正好借助这个有利条件,再在阁内增祀一个魁星神像,便将天心阁作为了自己的专用祭祀场所。书院每年春秋两季在阁上开展两次祭祀活动,平时也是安排专人常年看护,阁上香火不断,同时向百姓开放。为方便诸生登上天心阁进行祭祀活动,特在书院前的城墙内墙旁,自下而上增修一个百余级石阶梯,可直达天心阁南侧城头之上。

乾隆四十七年(1782)湖南巡抚觉罗敦福、嘉庆五年(1800)长沙知府沈廷瑛、嘉庆二十三年(1818)署盐法道善廉先后3次对城南书院进行大修。嘉庆十八年(1813),天心阁因年久失修,将近倾圮,城南书院山长罗畸即捐款进行重修。据《善化县志》载:嘉庆十二年、十八年,山长捐银两发典商生息,书院门堂夫按月领银七钱,天心阁看夫每月领银三钱,每月分奉大成殿(孔庙)及文、奎像前香火,打扫院宇。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湖南巡抚左辅认为城内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逼近闹市尘嚣,且地洼低湿,空间狭小,不利于学子静修。于是左辅联合布政使程祖洛捐资,于妙高峰旧址重建城南书院,至道光二年(1822)完工。至此,城南书院在天心阁下存在77年后,又回迁到其660余年前的始创地妙高峰。天心阁下城南书院旧址则改建为“刘猛将军庙”。刘猛将军即元指挥使刘承忠,相传“祷蝗有验”,清雍正间始列入祀典。

到光绪初年,城南书院旧址又复建成学堂,名湘水校经堂。湘水校经堂原在岳麓书院内,为道光十一年(1831)崇尚朴学的湖南巡抚吴荣光所创。1852(咸丰二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校经堂的课业也陷入停顿。咸丰末年任湖南巡抚的毛鸿宾曾筹集经费,恢复校经堂,并“定立章程,自中丞以下至郡守,月一课”。到光绪元年(1875),湖南学政朱逌然重新恢复了湘水校经堂,他把重新恢复的校经堂从岳麓书院分离出来,改设在天心阁下原城南书院旧址,并正式招收了20名生徒。这样,湘水校经堂成为了一所专门治经的独立书院。这时,汉学也开始分化,古文经学逐渐衰微,而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开始复兴。朱逌然重新规划湘水校经堂后,其学术风尚开始发生变化,朝着经世致用方向发展。当时郭嵩焘为之撰写《重建湘水校经堂记》,主张通经致用,将治经与“因革损益”、“治乱兴衰”、“人事之变”甚至“起居日常之用”、“进退揖让之礼”结合起来。朱逌然聘请了著名经学大师成孺主持校经堂。成孺在校经堂设立“博文”和“约礼”两斋,规定生徒要“遍读经世之书,以研究乎农桑、钱谷、仓储、漕运、盐课、榷酤、水利、屯垦、兵法、与政之属,以征诸实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湖南学术和教育的影响很大。一时之间,“湘中士大夫争自兴于学”。以后郭嵩焘在长沙创办思贤讲舍,王闿运在衡阳主讲船山书院,沅州知府朱其懿在芷江创立沅水校经书院,其课试内容,均仿效湘水校经堂。正如郭嵩焘所言:“湖南校经堂课实开偏隅风气之先。” 校经堂仅有学额20名,且城南旧址狭窄,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光绪十六年(1890),当时的湖南学政张亨嘉与巡抚张煦商议,决定在长沙湘春门外煕宁街另建新舍,并将湘水校经堂改名为校经书院。这样,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旧址又做了15年的学堂。

道光皇帝为迁至妙高峰的城南书院御书“丽泽风长”匾额,从此城南书院步入了它的辉煌时代,著名学者孙鼎臣、余廷灿、贺熙龄、何绍基、陈本钦、郭嵩焘等先后主讲城南书院,青年时代的唐鉴、曾国藩、左宗棠、丁取忠、王闿运、邓辅纶、张百熙、刘人煕以及黄兴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书院内旧有清光绪进士梁鼎芬所撰一联:

 

往事忆觚棱,身别都门二十载;

新旧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此联道岀城南书院桃李满天下之盛况。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晚清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于1910年前后年间曾作有《长沙怀古·天心阁》诗:

 

天心阁亦鲁灵光,俯瞰郊原暗自伤。

岳麓城南无觅处,莫言湘水校经堂。

     

作者以一种无限伤感的语调表述了天心阁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以及湘水校经堂之间在过去历史中的相互关系:岳麓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奉谕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岳麓书院之名在当时已不存在;城南书院在天心阁下存在77之后,于道光二年(1822)回迁妙高峰,清末改为全省师范学堂,从此城南书院已亦不复存在,故诗中说上述两书院“无觅处”。湘水校经堂于光绪初年从岳麓书院迁到天心阁下原城南书院旧址,至光绪十六年(1890)又迁新址煕宁街,故诗中说“莫言”了。在作者看来,天心阁虽累经兴废,但最耀眼的年代是闪烁着“鲁(孔孟家乡)灵光”的兴教时代,而今登临其上,环眺四野,天心阁下曾经成群学子的身影早已消声匿迹,真乃世事沧桑,变幻无常,今非昔比!一种莫名的无奈之感不禁充斥于胸。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07:14 , Processed in 0.0982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