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电视专题片《密印寺》

2020-9-30 17: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电视专题片

密印寺

撰稿  陈先枢

 

(音画)阳光霞蔚,奇峰耸立,枫林竹坞。妙曼云雾之间,渐露雄浑金灿的奇顶。经声缓起,佛文化节启幕……

公元2005920日“中国宁乡首届国际佛文化节”在湖南省宁乡县沩山密印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1000多位高僧和社会各界名流云集沩山,虔诚参加“密印佛像开光大典”,祭拜密印寺的开山祖师灵祐禅师,蔚为一时之盛。

密印寺位于宁乡县沩山山腰、毗卢峰下,海拔400多米。这里虽是山腰,却纵横数里平畴绿野,流水淙淙,清风习习。青松、翠竹、银杏、红枫相映成趣。

四周云气在这里相汇,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四面爬坡上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关于沩山之名的来历还有一说,即说因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这里开发而得名。

(采访佛学专家、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刘国强,谈舜帝南巡的传说。采访内容大意: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关于舜帝南巡,有许多说法,其中《山海经》认为舜帝是为视察水旱灾害而南巡,他带着两个妃子,即娥皇、女英和儿子“沩”,溯湘江,过长沙,跋涉苍梧,引水灌田,因积劳成疾而“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照此说法,舜的儿子“沩”来到宁乡开发也是有可能的。)

灵祐禅师,俗姓赵,唐代福州长溪人,家境贫寒,少年出家杭州龙兴寺,广究大乘小乘经律。23岁参谒江西百丈禅师。唐宪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受师命开拓沩山佛场,着手创建密印寺。

他孤身一人,住石窟,卧柴薪,饮清泉,食野果,日与猿猴为伍,不以为苦。但苦干七年,建寺进展艰难,遂生打道回府之想。灵祐走出沩山,在祖塔乡遇到石板桥下一老妇手持铁棒在石块上来回磨擦。灵祐问老妇磨铁棒作何用途。老妇答道:“我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灵祐顿时醒悟,沉思道:“老妇尚能把铁棒磨成针,而我空手而归,有何颜面见百丈大师?”灵祐知道是菩萨点化,便坚定了建寺的信心,于是回心转意,回到毗庐峰下。从此发动信众,齐心合力建筑密印寺。密印寺终于在唐穆宗长庆二年,即公元822年建成。寺庙建成后,人们把灵祐回心转意的石板拱桥取名为回心桥。

现在密印寺山门上还有当年建寺时石刻的“般若道场”四字,寺门两边有“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的隶书对联,门坊顶上有“敕建什方密印寺”的长匾。

那么,祖塔的地名又是怎样来的呢?大中七年,即公元853年灵祐寿终,享年83岁,陵塔建在同庆寺,御封“大圆禅师”。祖塔乡的地名由此而来。后来灵祐弟子慧寂又传法江西宜春仰山,创立了沩仰宗。这是灵祐祖师陵塔的老照片。今日祖塔修葺一新,成为佛教信徒朝拜灵祐祖师的圣地和新的旅游景点。

密印寺建成后,沩仰宗师代代相传,住持传法,沩山成为沩仰宗百丈清规践行的圣地。这里是警策殿。为什么叫警策殿呢?原来里面收藏着灵祐所著的《沩山警策》,它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合称“佛祖三经”,这三经阐述人生行善积德和出家人修行的要旨,书成之后,风行禅林,远播东南亚和朝鲜、日本等地。两任中华全国佛教协会会长寄禅法师、太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都是沩仰宗嫡传弟子。

(采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麓山寺方丈、密印寺荣誉方丈圣辉大和尚,谈中国佛教禅宗及其流派。采访内容大意:我国佛教禅宗创立于南朝刘宋时期,唐前期分为南、北二宗。到唐后期,北宗衰落,南宗盛行,并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教派,世称“禅宗五家”。其中的沩仰即宁乡沩山和江西仰山的简称。所谓密印,是指禅门师师之间的密付,以心传心的心印。)

密印寺的建立,唐朝宰相裴休功不可没。至今宁乡县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裴休奏建密印寺的动人传说。这是宁乡县万寿山乡万寿山,原来这里有座候旨亭。相传唐穆宗太子李固重病,方士称须削发出家,才能病愈。其时任湖南观察使的裴休正为奏建大沩密印寺而奔忙。他听到这一消息,连忙上奏朝廷,称愿以自己的儿子代太子出家。于是裴休携子先行至万寿山一民家迁延候旨。唐穆宗见到裴休的奏章后,感动不已,遂下旨准建密印寺。后人因此建亭纪念,名为“候旨亭”。

裴休在沩山终老,死后葬沩山乡清溪村端山山腰,距密印寺仅3.5公里。端山古木参天,四周有灯盏、长香诸峰,俯视即为碧波荡漾的黄材水库。裴休墓规模宏大,坐西北朝东南,其墓碑、墓围、墓冢等保存良好,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文史专家、长沙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梁小进,谈裴休其人。采访内容大意:裴休,字公美,唐代孟州济源人,即今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等职。在相位5年,改革漕运积弊,制止方镇横赋,卓有政绩。曾任湖南观察使。好佛法,贬官潭州时,除奏建密印寺外,还奏建了浏阳石霜寺。卒于唐大中年间,终年74岁。)

密印寺内外有两处古迹,名称十分奇怪,一处叫来木井,一处叫油盐石。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来木井遗址。相传灵祐祖师建寺之时,当建到一半,因缺少木料,眼见停工,突然井内轰隆一声,滚出一大根原木,以后木材源源不断从井里冒出,直至大殿竣工,故称来木井。

油盐石在密印寺藏经殿前,相传灵祐建庙时,石旁有两口泉井,热气沸腾,一口出盐,一口出油,以供工匠饮食之用。当然这些都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这些传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反映了沩山百姓对灵祐祖师创建密印寺的崇仰之情。

今密印寺院内尚存灵祐祖师亲手所植,高近30米,树干周长达7米的两颗千年银杏。“藏经阁”匾牌为唐相国裴休所书。唐代诗人王维、刘长卿等都曾涉足沩山,留下千古诗文。宋神宗赵顼御封密印寺为“报恩寺”。宋徽宗政和年间太师蔡京又为寺院亲题匾额。明清诗人李腾芳、陶汝鼐、王闿运等多有题咏。20024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赴朴初为密印寺题写了“密印禅寺”、“万佛殿”两块匾牌。20025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沩仰宗弟子一诚大师曾来密印寺考察。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净雄大师出任密印寺的名誉住持。前来密印寺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每年从日本等地均有人前来密印寺寻根问祖。

密印寺还留下了伟人毛泽东的足迹。这间小房曾是毛泽东的留宿处。1917年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幕名拜访密印寺,初为门口小和尚婉拒。毛泽东递进名帖,住持太虚见“毛”字聊聊数笔却占去三格,认定毛泽东非同凡人,破例接见。两人深谈两天三晚。毛泽东后来在延安对斯诺说,他的这次沩山之行,感悟到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达3000多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5048”被密印寺众僧视为一个神圣的数字,这是为什么呢?宋大观元年,即公元1107年,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故有“密印三藏”之称。

进入山门是宽阔的庭院,左右分别有放生池。穿过庭院,即是大殿。大殿又称正殿、万佛殿,是密印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全寺的中心。大殿高27米,正面有石金柱8根,其他三面有石檐柱18根,均为白色花岗石柱;四周为走廊,庄严肃重,气度大方。殿内正面有三尊大佛像,通体箔金,辉煌耀目。正中是释迦牟尼像,高10多米,端坐于金莲座上,手持宝塔,仪态端庄。大殿为什么叫万佛殿呢?

(采访密印寺监院悟谨法师,谈万佛殿的万佛。采访内容大意:密印寺万佛殿确实有万尊佛像。殿壁四面,全部以塑有佛像的陶砖排砌,全部箔金,共12182块,形态逼真,情仪各异,金碧辉煌,给人以庄严感和神秘感,为我国佛寺所仅见。)

穿过万佛殿是观音阁。站立的千手观音佛像,慈眉善目,大慈大悲,信徒们都相信她能救苦救难。密印寺四方香客云集,香火鼎盛,人们在寻求心灵宁静的同时,也在祈求幸福平安。

沩山盛产茶叶,尤以沩山毛尖闻名于世。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8年前后,沩山毛尖便正式规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沩山茶与密印寺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曾发现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像体内藏有茶叶30余斤,揭开时满殿清香朴鼻,令人惊异。这是“茶佛一味”的生动见证,可见茶在佛祖中的地位。在精神境界上,禅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慧,开悟生命。禅宗认为茶是被药用之作物,它的性状与禅的追求境界十分相似,于是“茶意禅味”,茶与禅融为一体,饮茶成为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饮茶也成为禅的一部分。从唐代开始,密印寺的和尚就有种茶供佛的传统。沩山种茶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沩山茶的神奇,在于它的芽尖形如鹊嘴,叶片闪光发亮,且具令人心怡的松香味。经滚水冲泡,片片茶叶像一群受惊的游鱼在水里上下浮沉,接着便缓缓旋转,好像鸟儿慢慢在空中回旋。这时,便可看到茶芽张开小巧细嫩的两片鹊嘴,而且吐出一串串水珠泡。如果用清甜可口富含硒的沩山芦花峪山泉水沏泡,味道更佳,妙不可言。由于沩山茶内也含硒,所以有保健防癌的功效。

(采访茶文化专家、长沙市茶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汤青峰,淡沩山毛尖的特色。采访内容大意:沩山毛尖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制作者智慧的结晶。它的采摘期在清明前七至十天茶芽刚刚绽苞的时候,这正是鹊嘴形成的原因。由于芽尖细嫩而轻,芽头肥大而稍重,所以当茶叶吸足水后出现倒立水中、不浮于上、不落于底的奇妙景象。制作沩山毛尖用的是传统的“蒸清”法,茶叶没有经过揉和炒,因此白毫完好,形成银针。)

密印寺四周遍布有着名胜古迹,其下不远有灵祐禅师的肉身寺——同庆寺。稍南有晚唐大诗僧齐己藏修遗址——齐己庵。再南至官山,有南宋抗金名相张浚及其子理学大师张栻的墓葬。往西南至巷子口是宁乡开国男——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的故里,附近有易状元墓。

沩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1938年,月山铺农民姜景舒兄弟挖土时,掘出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方尊四肩饰浮雕蟠龙,腹饰四羊,造型生动,为国宝级文物,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有人面方鼎、兽面提梁卣、大铜饶等等,均为商周青铜器的珍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高品位的商周青铜器集中出现在大沩山一带?果真是舜及其儿子“沩”在这里开发吗?或是商周某部落、某诸侯的祭祀地点?或是商周某方国的国都所在?这就是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揭示的“沩山青铜器之谜”。

沩山境内另有千佛洞、芦花泉、应声泉、接龙桥、镜子石、狮子石等自然、人文景观。秀水青山、峰峦叠嶂、翠谷幽深、古木参天的山水风光,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宁乡县政府规划把沩山建设成为新型旅游景区,以千年古刹密印寺为龙头,集名寺、名山、名人、名泉、名产于一体,沩山在礼佛信教、观光休闲、购物采风等旅游开发上展示出巨大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21:03 , Processed in 0.1031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