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何光岳为《长沙地名古迹揽胜》写序

2020-9-30 16: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何光岳为《长沙地名古迹揽胜》写序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陈先枢

我认识何光岳先生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负责组织编辑出版《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的工作。这是一套没有前例的书,为了使丛书顺利编辑出版和扩大丛书的影响,必须得到湖南史学界的支持。因此,经过领导同意,决定聘请四位德高望重的史学专家担任本丛书的特邀顾问。我首先想到了何先生,我虽未曾与先生谋面,但神交已久,早知“史学奇才”之大名,且读过他的“源流史”。于是冒昧与之联系,开始还担心他会推辞,然而第一次接触,何先生就爽快应允,而且沒提任何条件,还说了一段情深意切的话。他说:“我因工作关系,由岳阳移居长沙,至今已近20年了,看来要在长沙归老了,当然也不例外地希望今后长沙城建设得更美丽,更园林化,文化意识更为浓厚,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山水城市,使它跻身‘中国百名城’之列。也祝愿长沙城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则不胜欣慰之至矣。”

这个顾问绝不是挂名,而是真的要顾要问。何先生对丛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特别是对丛书之一《湘城沧桑之变》中的一些学术问题讲得非常具体。如《湘城沧桑之变》作者黄纲正先生对长沙建城时间把掌不准,为此何先生提出了自已的看法:“在春秋战国刀兵频繁的时代,谁要保住湘中广大土地,就必须选择在形势重要之地建筑城堡,作为该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便管领统治周围广大的地域。否则,要想长期牢固地占有这一片土地,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长沙的建城,最早应在战围前期以至春秋后期。比如,楚武王灭罗国,迁罗国遗民由宜城迁于丹阳(湖北当阳)以建郢都。楚文王时,又将罗国遗民由丹阳迁到湖南今汨罗市西北4公里屈原农场的罗子国遗址,也遗留有城基。公元前611年,楚灭亡麋子国,将其遗民自锡穴(陕西白河县)迁于今岳阳市东15公里梅子市的东麋城,楚国为了监视麋国遗民,又在今岳阳楼一带建立西麋城,封工尹麋于麋亭。既然在秦汉时岳阳的东西糜城和汨罗的罗城属长沙郡管辖,且在长沙城北面分别为140和75公里,相距并不太远。而作为政治中心的长沙肯定早已有城,其建城时间当在楚灭罗(公元前690年)之前,约为公元前800年左右,即可断定长沙建城约为2800年左右。” 《湘城沧桑之变》一书采纳这一意见。何先生还欣然为该书写了跋。

自此以后,我与何先生的交往渐多。我参加了何先生创立的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并忝为常务理事,积极参与研究会举办的各种活动。2000年在岳阳成立湖南省何光岳研究会(省民政厅批准为在世的人设立研究会,仅此一例),我应约参加成立会,并选为副会长。同年,我所编《长沙名人》画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开辟了何光岳的专版。2003年,我代表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参加在陕西宝鸡市举行的“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炎”的意义与湖南的炎帝传说》一文,获得与会代表好评,并收入了论文集。

何光岳先生对我的提携,特别要记的一件事是为拙著作序。2002年我与金豫北先生合著了《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一书,请先生赐序,我把书稿送他审订,他粗略翻阅了一下就加以赞许,当场允诺,不几天就序把写了出来。从序的字里行间来看,何先生是把这本书看完了的,且对长沙充满了感情。书出版后,我送稿费给何先生,他坚持不要,最后分文未取。以后,凡有人向何先生求教长沙地名和名胜古迹的历史,他都会向求教者推荐这本书。我编著和参加编著的几十种图书全部入藏了“何光岳藏书楼”,我引以为荣。今特把何先生为《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一书写的序言全文转录如下,作为对何先生最好的纪念。

 

《长沙地名古迹揽胜》序

何光岳

 

长沙,地名古老,历史悠久,历来为湖南省会,是三湘四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南名城之一。长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堪称全国之冠。因为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纷纷到此游览,流连忘返,写下了上万篇珠玉般的诗文,被誉为潇湘明珠。

早在西周初年,长沙已成为周朝的南疆。《逸周书王会篇》中说到周成王时各地贡献方物,就有“长沙鳖’’的记载。由于长沙位于湘江下游的河谷平原,距洞庭湖只有50多千米,浏阳河、捞刀河向西注入湘江,靳江、八曲河、沩水向东北注入湘江,把长沙周围织成川泽交错的水乡泽国,一个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

在春秋时期,长沙已是楚国产粮基地。《史记越世家》里记载有“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粟,即南方对稻的称呼,已说明这3 处地方是楚国产稻的要地。可见在2500年以前,长沙地方的农业已很发达。从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中曾提到湘水一个叫牒的地方,就是今长沙市北35千米的铜官镇,古代曾产铜,唐代诗人杜甫《铜官阻风》诗注云:“官铸铜处也,即锦官之类。”鄂君名启,系楚怀王的爱弟,他拥有150只庞大的商船,在楚国范围内广泛地做生意。当时的牒,应是楚国铸货币的场所之一,又是一个商业城市。

至于长沙的得名,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起源于天上的长沙星,如甘氏《星经》载:“长沙子一星,在轸之中,主寿命,小而明。”《史记天官书》说:“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星,曰长沙。”《太乙统宗》也说:“轸在天阙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明史天文志》更肯定地说:“轸旁小星曰长沙,应其地。”说长沙星之下就是长沙这个地方。《湖广通志》最后的结论是:“长沙之名起于周,又曰星沙,以星名。”

另一说是长沙乃地名,以地貌特征为名。《遁甲记》说:“沙土之地,云阳氏之墟。”《路史》则说:“沙为长沙……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故轸宿中有长沙子。”可见长沙之名在少昊氏时业已存在,至少有4500年的历史。

看来,长沙的名称,当以清光绪《善化县志》所说的:“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即先有长沙这个地名,以后天文学发展了。便把地上长沙的地名,又用于长沙天上的星名,这种例子是很多的。所以,这个说法比较正确。

长沙名胜古迹众多,有其得天独厚的原因。一是长沙古城自形成以来,城址几千年没有迁移,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其地名和史迹有很大的传承性。二是古长沙城既是湖南省的省会,又是辖十二县州的长沙府的府治,还是长沙、善化两县的县治,许多古迹,如官署、学宫、城隍及重要祭祀祠庙,一城内均有三至四套,这是一般城市所不能比拟的。这么多的名胜古迹,无论是遗迹尚存,还是见诸典籍,抑或仅留其名,都是长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而无形的财富,也是长沙之所以为长沙的标志所在,时间越往后推移,它的价值也越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多年来,虽屡有介绍长沙历史的书籍出版,但一直没有一部名胜古迹大全式的书籍问世,文史研究者和经济开发者多感不便。清光绪年间,长沙先贤陈运溶集十年之功,辑佚旧籍400余种,刊刻成《湘城访古录》17卷,为保留长沙历史典籍和弘扬湖湘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该书市面已无流传,加上该书体例和言辞已不符合今人的阅读习惯,且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当时研究手段的落后,书中尚留下许多空白和疑问。光绪以后至民国时期新形成的名胜古迹也无专书记载。在这种情况下,编写一部全面介绍长沙名胜古迹的“新编湘城访古录”势在必行。随着长沙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现实中的长沙古城已不复存在,但典籍中的长沙古城却不能让其消失。今日有陈运溶的后人陈先枢先生毅然担起这付重担,潜心钩沉湘城史迹,寻访古代遗存,在方志专家金豫北先生的鼎力合作下,著成这部洋洋大观的《长沙地名古迹揽胜》,厥功伟矣!

《长沙地名古迹揽胜》全书分地名钩沉、山水揽胜、古迹寻踪、名人鸿爪、宗教胜迹和近现代史迹六卷,收入地名、古迹近千处,35 万余字,按类别设卷立目,上下连贯,纵横旁通,条分缕析,既据典考述,广征博引,又使文笔流畅,记述生动;既举百家之说,又力求作些考证,纠正谬误,言他人之所不言;既历叙古迹沿革,又掺入大量诗词、楹联、游记和典故,使人浏览之后,如啖蔗嚼榄,愈后愈甘,别有一番风味。该书所记古迹,依据其知名度的高低,开发价值的大小和掌握资料的多寡,或详或简,或长或短,不拘不格。并且把名胜古迹与趣闻掌故熔为一炉,在介绍名胜古迹的沿革、兴废及现状的同时,带出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名流过往、考古发现、风物民俗、天文地理、神话传说、野史逸闻等等,既深入细微,又包罗万象,且有传统故事流传至今,亦有街谈巷议不登大雅之堂者,甚至被束之高阁,湮没无闻,而时久遗忘者。重视者则视之为宝,轻视者则不屑一顾。有的还往往不见于正史,不入于方志,但遇到需要和运用时,却又重逾千斤,重价而难得,显示出地方掌故的重要性和可贵性,为研治文史者、开发资源者、建设城市者、发展经济者、教育后代者、创作文艺者、对外宣传者、倡办旅游者、从事导游者之不可不知、不可不得的案头馒,有时或能起到疗饥止渴之作用。

总之,《长沙地名古迹揽胜》纲举目张,考据准确,脉络清楚,古今参对,可供企业、百工、五民诸多参考,同时对公仆们也起到可供借鉴、规划的作用,并提供了一幅保护和建设历史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可资依据的、相当重要的蓝图。

是为序。

                                           壬午夏日书于湘城德雅村两千万文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21:14 , Processed in 0.1012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