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老街

2020-9-25 09: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8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金井老街

湖南民间多传说:元末,湘人支持陈友谅,易华率部为陈友谅偏师,而遭“朱洪武血洗”。方史、族谱多印证“江西填湖广”。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开拓者、奠基者之一的吴晗先生说:“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他,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金井老街,就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
相传“江西填湖广”时,有铜鼓山民请堪舆师(风水先生)一路寻觅,来到现金井河、脱甲河交汇处。堪舆师细察两条曲水,清澈见底,如银蛇交颈相吻,中夹大片洲地,地沃人稀。再观东方,云雾缭绕。风水先生眼睛一亮,道:“真乃风水宝地也”。原来,按风水观,此地属“两水洗犁头,越洗越发”,是理想的商贾聚宝盆,顺流而下即省府,又多舟楫之利。
“风水宝地”之说不胫而走,远近有识之士纷至踏来。不出十年,金井河畔商铺达20余家,形成金井老街雏形。经百多年休养生息,成繁华之地。清朝晚期,街上还建有江西会馆,街旁有耶酥堂。至民国晚期,沿河商铺逾百家。
东边上街,有李克勤、李克凡纸扎,杨保莲小百货,罗茂升客栈,朱伦油漆木雕,杨泉胜铁器店,杨桂生电信,陈子兴照像馆,王定凯布店,王义纯布店,周桂清豆腐店,周万顺瓷器店,罗杰裁缝店,王合义鞭炮店,余政记棉纱店,大花楼周保桂粉馆,云升贺梅南杂店等。
东边下街,有刘永寿堂药店,杨庆祥南杂店,单佩文百货店,王星辉帽子店,罗玉贤皮革鞋子店,陈友桂南杂店,陈义卿铜器店,周福民布店,郝振雅书局印刷,刘卯生南杂店,怀生余迪安书店刻字,张思志酱园,周寿其布店,夏发云豆腐店,望江楼张国斌粉馆等。
西边上街,有饶泰和客栈,饶仲坤日杂店,朱保和豆腐店,万协和万求根南杂店,黄三益香烛纸店,梅桂花踩布染房,王云生南杂斋店,朱桂和百货店,信长丰易长春布店,乾丰斋董少球南杂店,裕生福王义兰药店,彭景才百货店,余炳生铜器店,余炳义皮革制鞋店等。
西边下街,有易泰和豆腐店,向谐兴南杂店,黄法木器店,益寿堂刘仲云药店,田玉兴百货店,李觉悟南杂店,仁寿堂汤国华药店,陈子亮钟表店,余仲欧炒货店,郝振兴书店刻字,李树恒南杂店,林玉桃酿酒厂,竿福安饭店等。
街前有三拱麻石“大花桥”,宽约4米,跨河直通对岸码头的茶庄、伞店。老街用水,悉靠河边“金井”。
每天五更不到,推车的、挑担的、提筐的四方涌来,见缝插针抢地盘,空坪、席地摆满各种土特产。如桐油、茶油、黄豆、粉皮、干笋、茶叶、兽皮、木炭、竹篮、蓑衣、斗笠、筛子、晒垫、木制品,应有尽有。吆喝声不绝于耳,粉馆、小吃店生意火爆,老板应接不暇。“好走”、“欢迎下次再来”之甜言,声声暖着客人心,至到申时。
码头上人挤人,货碰货,卸货、装货的木船、竹筏穿流不息,发货、验货的送往迎来,成为临近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土特产、猪、牛、羊等通过河运销长沙,再运来石灰、洋货,金井河被称为“黄金水道”。大商号自制的钱票在长沙流通,足见诚信度之高和资金之雄厚,故有小长沙之称。
古街蝶变,续写辉煌,今东西向的长平公路两旁,已是数公里长街,与北向的金福路和南向的金惠路成十字街,商楼鳞次栉比。咫尺之间,古寺复始,“茶禅一味”,渊远流长。不远处新创石壁湖公园,4A级旅游景区指日可待。

附:金井茶乡名镇

金井镇与浏阳、平江接壤,是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镇、长沙市重点建设中心镇,素有“小长沙”和“世外长沙、绿茶天堂”之誉,是“华夏览遍难觅双”的最美“茶乡名镇”。
1995年编纂的《长沙县志》载:“据文献记载,长沙县茶叶栽培始于西汉。唐代,县人饮茶已为时尚,潭州刺史张谓有‘饮茶胜饮酒’句。宋代,湖南茶税达247万余斤,长沙、善化为主要产地之一;商品茶分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26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楚之茶,则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之记载。清代,红茶有较大发展,同治、光绪间,长沙县茶叶产地以高桥、金井一带为主。”
“金井名茶,赏色闻香”。自唐代以来,金井茶就顺着马帮小路汇入滇藏茶马古道,经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到达西藏、尼泊尔、印度。如今,这条茶马古道以崎岖的姿态向前延伸,一路茶香,飘进中国茶文化的沧桑岁月,渗入金井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金井、高桥的红茶颇有名气,以后逐步形成长(沙)、浏(阳)、平(江)红茶产区。继红茶之后,以金井毛尖为代表的金井绿茶异军突起。
金井镇现有茶叶基地4.5万亩,茶叶产量2.6万吨,远销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地。其中金井茶业有限公司和湘丰集团在中国茶叶产业排名中位于前列,金井茶、湘丰茶享誉三湘。飞跃基地3700亩茶海和金井茶场3000亩特色茶园熠熠生辉,两个茶园现在是长沙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婚纱摄影拍摄基地等,飞跃基地有机茶园去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景观。游客既可骑车穿行,又可漫步而上,体验采茶制茶,尽情赏茶品茗。登上观景平台一览茶园核心景区。金井茶乡小镇引入“PPP”模式,在融资模式上实现突破。金井镇围绕“山、水、茶、城”组团开发思路,开启崭新篇章。
金井茶业有限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其前身金井茶厂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2000年实现民营企业改制,今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湖南省优质品牌茶出口基地,2004年列入湖南省十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龙头企业。公司拥有厂房2.61万平方米,茶园面积3.5万亩,良种茶无性繁殖基地150亩,公司下辖2个加工厂,3个分场,8个工区,年加工能力5000吨。所产金井毛尖采于只施有机肥料的优良茶树品种,采用适温提毫工艺,使之保持色泽绿、汤色绿、叶底绿的“三绿”品质,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光洁滑润;滋味清鲜回甜,叶底柔嫩、均匀、明亮,富含微量元素,堪称茶中上品,是2005年“湖南十大名茶”之一,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产品外形银毫实显、条索紧结适度,汤色嫩绿叶底芽头整齐新鲜,气味清香高长,饮之甘甜,回味持久。
“金井”牌(茶叶)是该公司金茶系列产品中的拳头产品,从1984年开始,先后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国家质量奖、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奖、全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第一名、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连续9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连续7年通过瑞士IMO有机茶认证。“中国红”瓷器包装的金井毛尖(二两装),曾拍到6.38万元天价,有“绿色金茶”之称。金井茶厂保留了以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散热、揉捻、提毫、足火等十余道传统工序制作的绿茶,口感好、茶香浓,形成成独特的茶文化,广受称赞,荣登湖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龙头茶企——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是中国茶业三十强、中国科学院有机茶示范基地、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企业,拥有世界首条全自动炒青绿茶生产线,是中国无性系优质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2015长沙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微博大咖齐聚湘丰茶园飞跃基地,参加“中国最美茶乡大V行”,体验行走茶园的乐趣、揭开古今制茶的神秘面纱,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将最具中国特色的茶园美景和茶业趣事分享给广大网友。
湘丰茶业与中国科学院及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成为拥有多家子公司、四大主导产业(茶叶、红薯、稻米、茶叶机械)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集团,荣获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湖南省国际农博会金奖。
2006年,湘丰茶业因生产需要,高价从日本引进全自动化绿茶生产线。将名下一家生产汽车电器的企业转型生产茶机,将价值千万元的进口生产线,完全交给技术人员进行拆解、研究,做改进实验,研发新工艺。同时,还投资数百万元与科研单位合作,最终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条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湘丰茶机还自行研制出红绿兼容茶叶生产线和香茶生产线。至此,中国茶叶的传统加工工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福临铺老街

福临铺,长沙东北50公里之外的古驿站,原叫茯苓铺,因百姓广种茯苓而名。“茯苓”与“福临”谐音,人们为祈福降临渐演绎为福临铺。
秦汉以来,驿道由官方勘测,因地制宜设铺(站),铺与铺之间10—20里不等。长岳驿道从长沙小吴门出城,经鸭子铺、毛塘铺、青山铺、赛头铺至福临铺,过竹杉铺、牛角铺入平江。驿路由沙石铺成,雨不泥泞,车马畅行,乡人称为福道。福临铺既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又是川流不息的商业重镇。
相传左宗棠未发迹时曾歇息福临铺。左公早起,登驿站东南之坡岭(后名“左公岭”)察看,见影珠山岩石嶙峋,陡峭险峻,关隘险口如铜墙铁壁,是长沙东北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即令随从绘制地图以备用。文武兼备的左公之深邃洞察力,绝非一般庸碌官员所及,其举无疑提升了福临铺驿站之品位。
清代,茯苓铺往来行旅增多,形成街道。街两厢有马房、伙铺、轿行、屠宰、南货、杂货、食品等店铺10余家,长住居民百余人。民国时改名福临铺,增加了药材、伞业、油货、竹器、篾席、布匹、棉花、枯饼、粮食、木器、照像等店铺、行栈,居民二百余人。民国初,曾修过一次街道,拆除原有的马房及临时摊棚,在街中设“街亭”4座,供行人休憩。街道延伸至0.4公里,宽2.7米,路面由砂石改为麻石,远近商贩陆续在此兴建店铺。至1938年,有店铺20余家,居民300余人。20世纪50年代,长沙东乡及浏阳、平江、汨罗边境农副产品多在此集散中转。
进入民国,福临铺应验了左公预见,影珠山果成战略要地和战场。无论谁主湘,皆派要员驻守。
1926年,叶挺率铁军北伐,所属先遣队之一即沿长岳古道北进,在福临铺稍事休整。百姓见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自动筹粮资助。开物农校的进步青年闻讯,怀揣报国之志,要求参加国民革命军,大有“重整河山待后生”之豪壮。这看似平淡的民心之举,激励了先遣队斗志,他们速过汨罗江,配合主力部队突破新墙河防线,克岳阳,攻下湖北门户汀泗桥,直逼武汉重镇,威震天下。福临铺人至今津津乐道北伐大捷。
1939—1944年,日寇四次犯湘,我国军民在此与日军多次激战,街道毁损几尽。第三次长沙会战尤为惨烈,日寇一部从长沙仓皇逃至福临铺、左公岭一线时,被我军迎头痛击。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驿站之西的影珠山激战中,我军成功堵截敌军。今影珠山战壕的弹洞、火炮发射遗址等,见证了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人在影珠山树碑纪念抗日先烈:“倭寇未曾留片甲,英魂驻此障长沙。”该联再现了当年情景,彰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伟大力量,有如金石之声响彻福临铺。
抗日战争胜利后,集镇逐渐恢复,店铺和民房多系竹木结构的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临铺的工商业没有多大发展,但长沙东乡及浏阳、平江边境的农副产品多在此集散。1967年,路(口)培(基桥)公路(后改名青(山铺)培(基桥)公路)通车,在福临铺兴建汽车站、售票厅、加油站、停车场等。同年5月,福临区公所迁此,陆续兴建区供销合作社、区肉类加工厂和冷冻库、香肠厂及福临公社机械厂、农机站、湘绣厂、篾席厂等企业。个体商店发展到50余家。集镇面积达0.8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520人。1987年,福临区公所和福临乡人民政府投资750 万元,对古集镇改造、扩建,街道扩宽至25米,铺设水泥路面。原商店和民房均改造为砖木和水泥钢筋结构的两层楼房。1988年,在街东晏家塝兴建自由贸易市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摊位400个。
福临镇具备加快发展、跳起来摘桃子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影珠山的保护、开发,在长沙县“强南富北、民生立县、挺进五强”的征程中,正迅速崛起于长沙县北部,全力打造长沙县北部旅游中心、商贸中心、农创中心,迸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青山铺老街

青山铺,长岳古道上的著名驿站,因铺后青山如黛而名。长岳驿道南北走向,约十里一铺,出长沙城经湖迹渡、鸭子铺、新安铺、毛塘铺至青山铺。青山铺老街由麻石铺就,长数百米,宽约2.2米,雨天不湿脚,商业繁华,旧有大小店铺30多家,各具特色。如青山铺豆芽菜,享誉四方;童氏医喉,祖传秘籍;玉华理发,顶上功夫;王家鞋店,尽穿牛皮。最著名的当数“豆芽菜”,旧有“福临花片,麻林桥豆腐,青山铺的豆芽菜”之说,故有“东乡小长沙”之称。其实青山铺的豆芽并非品种特殊,而是优质的水源使然,品相、口感俱佳。
青山铺“黄篾簟子”远近闻名,有近300年历史。1995年编纂的《长沙县志·大事记》载:“是年(1914)青山铺水竹凉席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实际上喊水竹凉席更贴切,因为簟子原料主要是水竹。青山铺本地所产南竹,不宜编织席子。而水竹淡竹来自益阳、浏阳、平江、炎陵及江西等地。
1957年当地供销社组织一些高级社开展篾席生产。人民公社建立后,有社队篾席厂 18个。广福公社当时从业家庭有1200 多,占全公社家庭的25%以上。学会打垫子,一家大小都有亊做。晚上在一盏煤油挂灯下,男人一把蔑刀撕篾,女人一张条棹一条尺片子忙着打垫子,从黄昏一直打到深夜12点甚至1—2点。不少家庭基本靠打蔑垫子为生。20世纪70年代,青山铺的“黄篾簟子”盛极一时,几乎每家每户都编织。他们用智慧编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花纹,堪为送礼佳品。1973年,杨共纯、杨六纯姐妹编织一幅长2米,宽1.5米的“献给长沙铁路新客站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长沙县福临篾席社”的礼品,献给长沙火车站,传为佳话。杨共纯编织的竹篾工艺品曾在多地获奖。1990年代后,随着机器生产竹条席、麻将席,手工生产的凉席渐失市场竞争力。如今,青山铺会此技艺的不足300人,且年龄都在50多岁以上,会编织图案的艺人更屈指可数,传统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窘境。
青山铺之“老”,不仅有老街,更有悠久文化、神奇故事,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老街上的杨家祠堂,原规模宏大,占地10亩以上,厅堂竖12根8米长的石柱,雕龙画凤,可容纳1200人,大门牌坊刻“端义孝廉祠”。现存曾国藩故居的“笃亲赐福”匾,是同治六年曾国藩应陕甘总督杨岳斌之邀所书,为目前见到的曾国藩所书匾额中最大、落款官名最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块。民国时杨家祠堂设青山铺完小,有教室12间,校长杨毓红曾是郭亮烈士的秘书。大厅有黄埔军校蔡啟军所题“为人民服务”大字,宏伟、壮观。
老街都天庙,唱戏远近闻名。舞台宽80多平方米,每逢庙会,热闹非凡,有古装戏、文明戏、折子戏,湘戏班、草台班云集。戏台两边悬对联:

接东西南北客;
纳四方吉祥财。

还悬一上联:都天庙,唱戏三天,天天天官赐福。曾发告示征集下联,但至今无人对出。读者诸君,不妨一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曾在青山铺、天华山一带与日寇殊死搏斗,今存战壕与歼敌碑,为历史见证。
今日老街的老店铺、古建筑大部破损,原貌难觅。依稀可见的是老街红枫,依然屹立在那里。老街古井还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来,有的开着小车来打水。
青山铺老街改造工程于2016年11月完工,现长200米,24户居民,24栋房风格统一,青砖、灰瓦、白墙。沿街的建筑文化墙,图案涉及农耕劳作、商贾云集等场景。绿化、亮化、排水工程完善,文化底蕴得以彰显,保留了童氏喉科、青山老酒等老字号店铺,引进餐饮、茶楼、手工作坊、特色农产品等创客经营主体。占地15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有“忆古谈今、寒耕暑耘、暖衣余食、温情老物”4部分,陈列农耕、农技、农食、农政、农艺类物品。72岁的山歌传承人杨世德,每天在长沙山歌传习所谱曲、填词、练歌、带徒,不到半年,参观的游客过7000人。青山铺以“体验——感悟——探索”为理念,再现老街古韵,打造以老街为核心的人文旅游片区,助推全域旅游。


㮾梨老街

㮾梨镇(今㮾梨街道),原名榔梨市,俗称榔林。明清旧志均作榔梨,何时变成了㮾梨,尚无确切考证。清代时这里是湖南省藩司派出的长沙税课司驻地。1950年2月,曾一度作为长沙县人民政府临时治所。同年3月,定为乡级建制镇,更名为㮾梨镇。1986年,㮾梨乡并入后,升格为区级建制镇。
㮾梨镇老街位于长沙县南偏西浏阳河北岸,距长沙市中心15公里。抗日战争以前,有上、下正街各1条,横街1条。正街东起未嫁桥,西止双桥,长1.5公里。横街起于上正街中心小码头,北抵龙王庙,长0.5公里。街区呈“T”形,街宽2.5米,房屋多系木质结构,临浏阳河的房屋多系“吊脚楼”。清末,镇上有南货、药材、竹木、南货、豆制品、屠宰、铁器、陶瓷等店铺,居民300余人。陶真人庙前及下正街沿河一带设有“早街”,为附近农副产品集散处。每年陶真人庙庙会期间,本地商贩及苏、皖、浙、赣、粤、桂等省的珠宝商、皮毛商、药材商、盐商多届期来此贸易,盛极一时。
1921年以后,街道有所扩展。长沙城的枯饼商、布疋商、粮油商、文具商、百货商迁来14户,在上、下正街开店营业,人口增至500余人。1941年,日军侵占㮾梨市,市街毁损严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集镇逐渐恢复。至1949年7月,有各类店铺123家,人口800余人。
1956年人民政府在完成对镇内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即着手进行市镇建设,首先改造与扩建了正街和横街,安装地下水管,一改过去肮脏落后的面貌。新修了新建路、临湘路和大园路。对原有的文化巷、孚家井巷、大码头、小码头等进行了整修与改造。在原有街道的基础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扩展,扩建面积0.4平方公里,比1949年前增大1.5倍。㮾梨变电站、县线厂、罐头食品厂、无线电厂、二医院、福利厂等60多个市、县、区、镇企事业单位设在这里,一度成为长沙县著名的轻纺、印刷、化工、机械、电子、食品等新兴工业的中心。
㮾梨名胜古迹甚多。临湘山紧挨㮾梨镇,濒临浏阳河,山上古木参天,风景幽美。陶公庙就坐落在这座千古名山之下。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举办盛气庙会。每次庙会,古戏楼上好戏连台,正戏开唱三天,接唱还愿戏文。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庙会期间,老街上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民谣云:“㮾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镇南圆通寺,相传建于唐代,传为尉迟公所监建。原址山门濒河,后门接土地岭。建筑雄伟,香火极盛。寺内有一古钟,传为唐代遗物。晨昏逸响,声闻数里,振聋发聩,醒觉迷津。1905年,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于此创办梨江高小,开清末长沙县兴办新学之先河,后改为梨江中学。校坪内柚树两株,系徐老当年亲手栽植。镇西李公庙,为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会址,后为区苏维埃驻地。革命前辈周幼恂、孔福生等曾在此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彭德怀也曾在此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大革命失败后,㮾梨市曾是长沙县地下党活动的中心地点。㮾梨境内泉井遍布,最著名的有孚嘉井和泉井子,井水味纯,水色清洌,四时不盈不竭。
㮾梨老街浏阳河畔的临湘山,环境幽美,景色宜人。西望则长堤接在,波光帆影。东眺则远山含岫,野树笼烟。更有小桥流水,野渡渔村,颇富江南水乡情趣。前人取附近景点菁华,铺缀而成“梨江八景”,亦称“临湘山八景”,曰:狮岭仙综、梨江双渡、茆港孤舟、鹅湖夕照、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岗晚眺、古寺疏钟。
近年,㮾梨街道采取“不大拆大建、综合整治”的模式对老街进行“棚户区改造”,对临街门面统一装修,试图再现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但效果欠佳。可喜的是,老街上入驻了一家历史文化深厚、颇具特色的老字号博物馆——长沙玉醋文化博物馆,为老街平添几分姿色。
玉和,是我省著名的百年老店,以醋驰名,是国家商务部授牌的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清朝顺治六年(1649),苏州酿造大师董玉和于古长沙县城小西门(即今长沙坡子街)创办玉和酱园,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自清代中期直至民国初年,玉和醋是与山西醋、镇江醋齐名的全国三大名醋之一。本世纪初,玉和醋厂在原址办了这家玉醋文化博物馆,是长沙六大民间博物馆之一,十分珍贵难得。不过于2015年在旧城改建中已被拆除,令人扼腕。通过艰苦努力,㮾梨街道大力支持,2016年玉和醋文化博物馆在千年古镇㮾梨重新开馆。
博物馆内的每一件文物,其背后都有故事有历史。有一件文物叫“砻”,与砻配套的工具是“风车”。“砻”就是古代稻谷去壳的工具,长沙人俗称“推子”,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如果要说复制那就更难,民间手艺已经失传了。还有几样东西,斛、斗、升,都是古代量米的工具,很有历史价值。因为醋是以米为主要原料做的,这些东西毫无疑问是酱园的生产工具。博物馆内还有一套东西很有意思,就是“甑”,蒸饭的工具,现在已经很少见。由于酒醋同源,醋是酒的后发酵产品,做醋的前期工艺和酿酒差不多,都需要把粮食蒸熟后进行发酵。玉和酱园因为酿醋的工艺需要,一直保存了这套东西。博物馆还有一件东西值得一品,就是一口老缸。缸是酱园最常用的生产工具,是盛放酱醋用来发酵的容器。玉和博物馆内的缸可以说口口皆古董,饱经酱醋浸蚀,数历岁月沧桑,曾经见证了酱园的辉煌历史。把头伸进空缸,可以倏然闻到一股浓浓的酱醋味道,扑面而来,直入肺腑。酱缸中最老的要数那口“苏缸”,缸体沉实,图案精美,包浆温润,敲之当当作响,堪称镇馆之宝。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文物,如刻有“蔡玉和酱园光绪贰年”的石碑,玉和酱园原址的砖、瓦、柱,磨料用的石磨、石碓、石碾等。这些东西看上去普普通通,但是它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览之使人感怀,思之给人启示。可以说,玉和博物馆内,可以见到传统生活的印记,寻到传统文化的根基,唤起美好的回忆,愉悦我们的灵魂深处,而我们今天,缺的就是这个东西。

编著:陈先枢  沈绍尧
来源: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山水卷(下)名胜古迹》2018年8月

12
上一篇:祠堂老屋下一篇:庙观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1 23:43 , Processed in 0.1010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