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庙观

2020-9-25 09: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4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五仙庙

 

五仙庙坐落于长沙县江背镇砖田新村九子岩山峰之巅,毗邻浏阳,距离长沙县治所在地星沙约40余公里。五仙庙主神赖公真人排行第五,其母共生九子,故山曰九子岩,庙名五仙庙。赖氏族谱记载,赖公真人本名赖金润,字善瑞,诞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离世于同治二年(1863),年仅29岁。赖金润为人忠厚大义,乐于助人,且一生不食荤腥,不贪财色,以童身终其一生,未及而立便溘然仙逝。肉身入土三年不朽,其母扶之出椁,面色红润,神采依旧。出土后乡民立庙供奉,左右设有太上老君、南岳圣帝、观音圣母神像。建筑面积大约56平方米的五仙庙修成后,从此香火不绝。

传说其父赖光怀、其母徐氏共生九子,金润排行第五,故称赖五。赖五终生不娶而无嗣,其性格温文尔雅,好循天道深明大义,不为恶事,粝食素餐,不合污流,摒弃粗俗,拾清净之地,入悠然之境,独身而居。及至弱冠再度八载春秋,农历癸亥岁(1863)十二月初四日戌时,金润端坐而大呼:“众神迎我来了。”语毕遂含笑而卒。据乡间之俗,按生前之意,入殓三日而殡葬,其尸体葬于江背砖田村三角峰牛形嘴卯山酉向,坐北朝南,树林阴翳,芳草萋萋。尔后数年,真人现身民间,治病救人。有乡民受指引,常至三角峰牛形嘴求药,但见坟冢,遂拜跪捧土而归,服后病除,故得知坟土即药方,顿传千里。奇事传开,求医问药者纷至沓来,故坟土渐消减,以至冢堆平坦无存。三年之后,真人降弟子掘坟开棺,由生母将其从棺中牵出,稍用力即起,但见风采依旧,青布长衫、面色红润、笑容可掬。众人见此景况,立跪焚香化纸,继而其母从众而叩,顿使真人头低三分,愧受娘恩。肉身出土后,由乡邻立庙以祀奉于九子岩,称“五仙庙”。赖公真人坐于峰顶一方石上,眼闭而微笑,其侧又天生石棋盘一幅,俨然悠闲对奕之状。九子岩山峰怪石突兀,险峻峭拔,云雾缭绕,风景秀美。

从清道光年间建庙至毁后重修之前,香客须徒步攀援而上,经羊肠小道方可抵达,路途颇为艰险。但南来北往的信众不辞远途劳顿,弃车马于山麓田间,徒步登峰朝拜,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1959年因为当地建造小学缺少建材,遂将五仙庙拆除,砖木搬运一空,赖金润遗蜕付

之一炬。虽肉身无存,然历经五十余春秋,信众仍怀思赖公真人丰仪。“文革”结束之初,经原三角峰组、雷家冲组和砖田桃花园组的赖公后裔共同努力,于原五仙庙旧址修建约12平方米小庙,五仙庙香火得以重新延续。至1985年,赖金润第4代侄孙赖明达主倡恢复五仙庙旧观,且身体力行,以13.25元起家,着手重建庙宇。次年神坛重置,迎神入殿,香火日益兴盛。真人赖公后裔常住峰顶庙宇,组织安全维护,供应香客所需。并将庙宇所得功德钱全部用于庙宇建设。曾一举投资20余万元,安装1600多米水管,引渡对面高山泉水上九子岩,继而又投资30余万元,从九子岩山下修盘山公路直达峰顶,路面及护坡皆用水泥筑建。重修后的庙殿依山就势,分别建有传统宫殿式的大殿、戏台和钟鼓区、鞭炮燃放区、库房、厨房等,所需建筑及设备一应俱全。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门联云:

 

九岩峰秀;

子道民歌。

 

正殿联

 

庙内神丹,能与苍生医百病;

坟堆芳草,不知治愈几多人。

 

今五仙庙常驻管理人员3—6人,管理中规中矩,药签分科极细,计有小儿科、麻痘科、妇科、眼科、喉科、齿方科、翻骨科、内伤科、淋症科、疟疾科、伤寒科、腰脚科、肿胀科、气痛科、敷方科、搽方科、丹方科、古方科、猪科、牛科、百病科、合编科等22科。求签治病者凭此多能药病相符,治愈率因之颇高。五仙庙凭此形成良性循环,求签治病者络绎于途,香资丰厚,从而可使庙宇修葺常新,致使庙宇更显绚焕,患者趋之若鹜。

 

 

狮王殿

 

狮王殿座落于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赵家台组狮子山上,距长沙县治所在地星沙约40公

里。狮王殿坐南朝北,由新殿、老殿和戏台三座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2766平方米,总投资600余万元。它不仅仅是印山村民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方圆数十里内的香客也纷至沓来。

狮王殿前身叫狮王庙,又曰仁寿山,相传为清代本地乡绅熊第陆所修。熊曾因于浏阳西乡柏嘉山老狮王殿治病得愈,为还愿修成旧式四缝三间式狮王庙,面积约200平方米。原址在印山赵家台。狮王庙曾香火兴盛,祭祀频繁。1958年,出于忌讳,只将狮王殿两边拆除,唯留下正殿一间。时至1997年,印山一带热心人士群策群力,毅然决定选址狮子山重建狮王庙。于是年10月正殿破土动工,次年6月竣工,取名狮王殿,并于竣工当年成功举办首届庙会。

大殿仿古建筑,气势轩昂,殿内供奉主神狮王大圣,左右分别为樟树大仙、白龙福主、石母仙娘、南岳圣帝、陶四王爷、杨三将军神像。1998至1999年,又先后新辟156级登山麻石阶梯,并新建戏台。

进入21世纪后,印山村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百姓安康。热心之士相商筹措巨资,新建狮王殿。新殿始建于2008年2月,历时半载,耗资380余万元。大殿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仿古重檐模式。该殿不仅规模超群,设计新颖,而且雕梁画栋,楹联匾额,皆出自巧匠名家之手。新殿落成后,与老殿、戏台、山门、麻石台阶处同一轴线之上,庙宇、石阶与山门前的亭榭回廊,曲水拱桥浑然一体,成为民众赏戏、游览等活动场所。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三、八月初一、十月初三,八方信士云集狮王殿,殿内香火十分旺盛。庙会期间,民间花鼓戏、影子戏等文化活动和练坛等祭祀活动同时进行,热闹非常。大殿联云:

 

仁怀众社荫神恩,永滋百姓;

寿益群生承福泽,大惠八方。

 

忠告世人,心地善良能得康宁福寿;

道通天下,法门玄妙可达富贵荣华。

戏台联云:

 

妙舞散红霓,长演人间欢喜剧;

清音凝白雪,永讴印山幸福歌。

 

狮王殿有管理人员多人,各司其职,实行轮流值勤,待客热情,服务周到。狮王殿庙藏药签甚富,签方分门别类装订成20余册,以分科精细见长,为诸庙所罕见。计有伤寒科76签、疟疾科24签、麻痘科46签、小儿科85签、伤风科42签、腰脚科41签、中风科50签、敷方科24签、搽方科15签、淋症科42签、猪科44签、牛科44签、内伤科56签、喉科32签、翻胃科39签、气痛科59签、妇科83签、肿胀科48签、牙科24签、眼科87签、古方科57签、丹方102签、新方108签、百病科179签、合编科494签。相传药签疗效奇特,案例颇多。

 

 

小华山庙

 

小华山庙,又名陈公庙,位于黄花镇梁坪村华山组,为纪念当地名医陈达渠而建。旧庙占地约4000平方米,3个大殿。陈达渠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八月二十四日,一生从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救治病人无数,深得乡民敬重。

相传真人羽化前几天还在给人把脉。给人针灸时,他把小指放在灯火上,烧而不疼。羽化时,他用枯草在窑塘山坡坪上垒塔,中放一把围椅,前竖一牌,写“倘飞不过,求请加柴”八个字,随后自己坐到围椅上,点燃柴塔。众人见其肚脏未成灰烬,遂速去白云庵请来高僧。高僧撒黄豆,扇几扇,骨灰还原,人依旧端坐,胡发如生,观者惊骇不已。村民后在羽化处立碑,禁止铲挖。

乡邻感恩真人,遂建庙于小华山,常年祭祀,香火延绵。

20世纪50年代,各地庙宇多改作学校或仓库等公用场所,而陈真人庙得众人力保,保持原状。七、八年后,也仅剩石狮一对,后来被盗。

2003年,民众筹资恢复三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分别供奉陈公真人、观音、华佗。

陈公庙药签分类齐全,处方众多,如男科400、女科402、小儿科416、外科104、安胎科159、产后科160,等等。这些除来自陶公庙、李公庙的之外,本庙神主陈真人相当多,其中男、女科是陈达渠遗留的方子,他还以麻疹、水痘治疗见长。

为回报社会,凡孤寡老人来庙求医,概不收费。每逢庙会、菩萨生辰,请戏班演出时,民众看戏、用餐,一律免费。陈公庙门联:

 

灵山钟秀气;

黔首沐恩光。

 

正殿联:

 

满纸良方堪济世;

一身正气足为神。

 

 

春华龙王庙

 

龙王庙位干春华镇龙王庙村戏台组的龙井山西北坡,始建于明末清初,为祭祀明皇后裔洪龙王而建。龙井山海拔131.5米,由罗霄山脉之连云山蜿蜒而来,与玉皇山并峻。村中耆老世代耳闻口授,明皇室的一后裔,为逃避清政府追杀,携带金银珠宝隐居龙井山,改姓为洪,以纪念开国先祖洪武。他自幼好佛,博览群书,识天文,通医术,乐善好施,修桥铺路,医治百姓疾病,为乡亲拥戴。九十高寿无疾而终。地方父老感其恩德,将其视若神明,遂集资筑庙,祀于龙井山中。湖南巡抚将其业绩奏报,朝廷为彰其功德,敕封其为洪龙王爷,香火长盛不衰。旁有一泓泉水,干旱时节长流不断,甘冽可口。

龙井山,峻岭绵绵,松涛滚滚。从山麓拾级而上,登顶放眼环眺,远处青山如黛,碧波闪闪,似苍龙游逸而去,直奔天际。

龙王庙隐身于茂盛山林中,庙前苍松翠柏,庙内雕梁画栋,墙上画龙栩栩如生。庙坐北偏西,占地330平方米,正殿建筑面积258平方米,进深12米,宽21.5米,左右厢房各宽3.5米。庙顶两层,硬山琉璃瓦船脊。殿内正上方有 “神光普照”匾。前坪铺水泥砖,下方30米处有戏台,前有著名大坪, 因“戏台坪”远近相闻名,而成为地名。

庙门左中右均有门联,分别为:

 

苍龙行雨;

橘井浮香。

 

龙德而正;

井养不穷。

 

三湘有赖;

四海澄清。

 

正殿联云:

 

云行雨施而天下平,海不扬波,自是群龙有首;

物阜民康为国家盛,人齐向善,虔求大地同春。

 

龙井山龙王庙在长沙、平江、浏阳边界享有盛名。平江去南岳朝香者,多途经此处,进庙歇歇脚,献上一柱清香红烛,以祈年丰,并求早日顺利到南岳进香。相传浏阳曾有一壮年,重病四处求医,均嘱安排后事。家人无奈,抬进龙王庙,只吃十余副草药,竟痊愈。家人后献一巨匾,晋香三年。以至四乡八里,有重病、疑难杂症者,都到此祈求,龙王庙香火更旺。

农历六月十三日,是龙王寿辰,龙井山人流如织。平江、浏阳的,也邀伙结伴而来,给龙王爷爷拜寿,祈祷风调雨顺。戏楼上,演着乡民喜爱的皮影、湘剧、花鼓戏。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是龙王庙又一祭拜高峰。

抗战时,龙王庙戏楼遭毁。战火纷飞中,有信民冒死收藏洪龙王爷木雕圣像。重修时,才将圣像献入庙中。

2006年3月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率中国农业科学家一行,来龙井山下考察超级杂交稻种植基地,相中龙井山下数百亩“风水宝地”。欣喜之余,乘兴登上龙王庙。听到庙主介绍洪龙王降雨救灾的故事后,肃然起敬,朝龙王菩萨三鞠躬。龙井山成为“隆平高科湘研种业基地”后,引来许多国际友人参观。他们随乡入俗,祭拜菩萨,对中国的道、佛文化倍感兴趣,频繁拍摄古碑等文物。甚或向洪龙王虔诚地祭祀、跪拜。

龙王庙对研究民间信仰、坛庙建筑有一定意义,今列为长沙县不可移动文物。

 

 

金盆寺

 

金盆寺位于春华镇石塘铺村横坑组,历史悠久,文物较多。香客以平、浏两县居多。耄耋老人介绍,明洪武年间,江西石南瓦子街一带,连年大旱,河坝断流,饿殍遍地。无奈,由胡氏家族首领胡元亨公率领家族数百人丁,长途迁徙,奔至长沙东乡春华山,散住于瓦湖、历山、九江洲一带,各聚族而居。为加速繁衍、壮大家族声威,允许族内通婚。听说神母熊氏妙静夫人专司女界,是保佑妇女平安生育、多生多产的慈母,于是举家族之力,在当地金盆山建庙祀奉,渐香火鼎盛,香客不绝于途,人丁兴旺。

清嘉庆年间,昌盛的胡氏后代震、辉、庸、端四大房集资重修庙宇,为内庙购置水田数亩,所收租谷充作日常用度,还延聘外地僧人主持庙务。金盆寺庙焕然一新,香火相传,延绵不息。

1957年,反封建迷信运动,暴风骤雨。闻信赶来的浏阳人和当地信众云集,上千人跪保,一时未能动手。待众人散去,夜阑人静之时,终被拆毁。周边几位胆大信民,悄悄把六块清朝年间镌刻的青石板功德碑丢入旁边稻田,得以保存,现存庙内,大部分字迹清晰,分别为嘉庆五年、十年、十四年和道光八年、二十年所立,落款为“众嗣孙公立”。主神熊氏仙娘的令旗令箭亦被村民藏匿,得以保存。

原金盆寺有三进,周有古木60余株,长、浏信奉者多。数十年后,新庙落成。浏阳永安镇礼耕村星巷组李姓村民将令旗送还,长沙县官塘村横坑大屋组杨姓村民将令箭璧归。2001年,村民积极募捐,义务投工,第二期工程于10月19日动工,次年正月初九告竣。

今金盆寺建筑面积有600平方米,戏台正对大殿,中间看台甚大,看戏雨雪无忧,是中老年人开展活动的好去处。正殿祀主神熊氏仙娘,左为将军殿,供奉杨泗将军、关圣帝君、财神菩萨、韦陀菩萨;右为仙娘阁,供奉南海观世音。金盆寺正殿联云:

 

金辉宝树;

盆耀盂兰。

 

神坛联云:

 

大哉慈悲送子催生保产;

皇矣武圣消灾赐福招财。

 

殿柱联云:

 

金光高万丈,德泽被三湘,福荫黎民保产催生求必应;

盆水沐千村,声威传四海,恩同赤子捍灾御患感而通。

 

戏台联云:

 

人生如戏,古往今来富贵功名成一梦;

菩萨有灵,善彰恶罚忠孝节义著千秋。

 

金盆寺所藏古迹较多:有清同治九年石狮一对、光绪二十八年石象一对,基本完好;有嘉道年间青石碑六块,大部分字迹清楚,落款明晰无误。

金盆寺庙委会经济管理制度极为严格,所有成员不得半文酬劳。收入除维修庙宇外,只有三项开支:一是石塘铺村中老年活动中心,组织有20人的腰鼓队和20人的军鼓队,自娱自乐,一律免费;二是扶贫济困,支援灾区;三是修桥补路,学生上学土路,每年开支800元维修,多次捐款硬化村级公路,最多一次耗资6万元。

庙藏药签甚富:有男科404签、妇科402签、产后科159签、眼科101签、喉科103签、单方116签、气痛科31签。

 

 

果园李公庙

 

果园镇李公庙位于环境优美的花果村,有村民见过“始建于元朝三年”碑文。相传李公真人降世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七月二十六日亥时。其母娠生之日梦紫霞,异香满室。李公讳育万,号空凡,幼时谨讷寡言,不与群儿伍。一日外游,一老人自空而下,手持一物,近前授之,嘱曰:“食此,四八之数,可超凡入圣”。公随执奉母视之,乃一桃也,母遂命曰:与尔妹分食之。同胞悟道,妹亦为神,后建娘娘庙于石灰咀。真人稍长,就读乡塾,聪穎异常。一日,问塾师曰:若何为圣贤?师曰:读书。曰:我今读书,何不为圣贤?师曰:尚幼。又曰:师何不为圣贤?塾师无以应而心奇之。真人心存济世,志在救民,博览三教,精研岐黄,慨然有出尘志,负药囊行术四方,不计贫富,凡远近疑难疾病,无不手到病除。行年三十二岁,谓其子曰:吾今功行圆满,可用桶覆吾身,过七日方可开视。子遵其言,如期开视,面不改容,已为神矣。遂在花果园建李公庙祀之,灵应如响。次年大旱,赐梦于众曰:吾掌风雨,可兴雲雾,救济旱灾,尔等当造合台一座,将吾神安置其上。惊寤乃是一梦,未信之。次夜,仍梦如前,遂告庙祀,将神位迎置于上,三日,果然大雨倾盆。尔后,凡遇旱涝重灾,人民疾病,叩之即应,灵威昭著,无不霍然已康。明藩王封真人护国佑民氣紫光禄大夫,赐其匾曰:代天宣化。道光五年奏请敕封广济真人”。咸丰二年,加封“宣威”。同治十一年,加封“灵威”,并颁御书金匾曰:“仁德威应”。名将左宗棠统军出师新疆,遇瘟疫蔓延,死者众。无计可施之时,左将军令造高台,迎请李公真人,求神水服之,瘟疫痊愈,后在新疆驻地修建李公庙传说版本,此从略。

李公庙原有庙宇三进,堂皇壮丽,戏台巍峨。大院地坪两棵白果树,宛如华盖,覆盖大坪。果熟时,香客争先拾捡,回家老幼分食,蒙福益身,乃天然仙果,花果村由此得名。庙堂、戏台间,地坪可容二千多人看戏。庙舍曾办社仓、育婴堂、学堂,其中一白墙灰顶的房内,供着孔子画像和一排木质桌椅,这就是著名戏剧家、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的发蒙地。右边第二排桌子是他曾经的课桌,教室后面一间房现为“田汉就学故事陈列室”。

田汉从小好学,聪明过人,有了上学机会,更加勤奋好学,从不迟到、缺课。旧时上学,对对子是基本功。一次,先生手持木炭,出上联 “一块墨黑白碳”。碳本黑色,却习称白碳,对子难度很大,课堂一时沉静下来。田汉忽想起母亲给她当中午饭的两条黄瓜,便手举黄瓜应声答道“两条绿青黄瓜”,对得严丝合缝,老师惊叹不已,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好”。

现庙内戏台两侧,麻石柱头上刻有对联:

 

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平常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

 

联语韵律工整,幽默风趣。1956年4月,田汉回乡探亲,故地重游,在石阶上席地而坐,亲手抄录了这副对联,带回北京。

1974年,庙址办小学。1990年代末至2003年8月,建筑全部按原貌恢复。庙门联云:

 

霖雨惠苍生,赫赫神威垂千古;

果园成佛地,巍巍德泽佑万民。

 

正堂塑李公真人神像,有三座香案;左堂塑观音大士神像;右堂塑平浪王爷、关圣帝君、华佗先师三尊神像。红墙碧瓦,雕梁画栋,掩映在层林叠翠之间;晨钟暮鼓,梵音阵阵,进香拜福者,络绎不绝。正殿联云:

 

孝德长存,香火千般盈宝殿;

仁风远播,庶民万代仰真人。

 

 

华佗庙

 

华佗庙是祀奉三国时神医华佗的民间庙宇。果园镇华佗庙始建于清末的铜钱潭边畔山丘,1947年重修。至2004年夏,古庙已墙穿瓦漏,油彩斑驳陆离,衰颓不堪,成为危房。当地信士建议重修,得到积极响应,信众纷纷捐资投工献物。

拆老庙时,除在梁上发现一道符、一本民国三十六年黄历外,还有一块古老的华佗牌位,上刻“华佗仙师民国三十六年”,字迹清晰可辨,另一块有“敕封”二字,其余字迹无法辨认。凭华佗在中国医药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些古物及古庙得以保存。

果园华佗庙大殿,原名“铜钱雄殿”。相传东汉时世人感华佗医德,讴思敬仰,立“异仕水运华佗”神碑于铜钱塘。铜钱塘是本地地名,据说此地每挖一口井,顽石上都有铜钱影子,故称。华佗虽是为人治病神医,但华佗庙的药签却以治六畜疾病见长。

果园华佗庙现位于果园镇双河村石桥湾组河边,坐南朝北,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体由正殿、戏楼建筑组成。正殿长9.6米、宽11.6米,硬山琉璃瓦。殿前有4根大柱,中间两柱悬对联云:

 

妙手著千金,运药通神为赤子;

芳名传万古,悬壶济世见丹心。

 

殿内吊顶饰太极八卦图案。神翕供奉华陀、关公、观世音、杨泗等神像,上有“神光普照”朱红牌匾。殿前香炉长3.4米、宽0.8米、高2.7米。

1234下一页
上一篇:老街下一篇:寺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7-27 12:09 , Processed in 0.0947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