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校及科研单位遗址

2020-9-25 09: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沈绍尧

 

五美学校

 

五美学校为教育家徐特立所创,位于长沙县江背镇(原五美乡)特立村观音塘,初名为五美高等小学堂,今名为长沙县五美中学。

1913年秋,徐特立在长沙县五美乡(今江背镇)观音庙创办五美高等小学堂(简称五美高小),免费吸收贫苦子弟入学。五美高小摈弃私塾教学中的旧方法,实行新制度,采用新教材,是长沙县最早办起来的一所乡村初级小学校。

五美高小办起来后,一度引起守旧势力的围攻,认为这种“洋学堂”“会把祖宗的传统丢掉”,“会把子弟教坏”。1915年,守旧分子借口在庙内办学堂亵渎神灵,多方进行刁难。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徐特立腾出家用老屋改建成一栋较为宽敞的新瓦房,作为校舍,并另筹经费,扩建了两间教室。家人则住进老屋旁新搭建的两间茅屋,并从旁门出入,以不影响学校教学。由于徐特立的坚定毅力和无私支持,五美高小终于坚持下来。

在徐特立及五美高小的影响下,五美乡先后办起50余所国民小学。徐特立以自己亲手创办并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立师范(今长沙师范学校)为基地,在短期内为这些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教师。

1914年,徐特立的学生、毕业于梨江高小师范速成班的熊瑾玎担任校长,精心治校,直至1924年,徐特立的学生、毕业于长沙县立师范的蒋长卿担任校长。1927年,“马日事变”后,徐特立被迫离开长沙,学校托付给侄子徐维本等,学校改名为五美学校。1933年,学校董事会被反动分子所把持,学校改名为“四维高小”。1939年,学校搬至九郎庙,改名为五美中心学校。1954年秋,五美、湘阴等五乡人民联名报呈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并征得徐特立同意,恢复五美学校,徐为学校题写校名。

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和精心指导下,五美高小成为当时一所进步学校。在徐特立之后,熊瑾玎、蒋长卿等共产党人先后担任校长,继续以徐老的精神治理学校。共产党人陈昌、熊为华、张义质、黄彝、毛达恂、赵则三等都曾任教于该校。

徐特立生平见本书“徐特立故居”。

熊瑾玎(18861973),长沙县江背河田乡人。10岁入私塾,20岁时入梨江高小师范速成班,1914年开始代理五美高小校长。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负责筹款等事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上海中央机关负责管理和筹措经费,1931年被派往湘鄂匹苏区,任宣传教育部长和秘书长。1933年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抗战爆发后获释。1938年初任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总经理。新中国成后,曾担任全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等职。

蒋长卿(19011931),长沙县江背泉塘垅人。5岁入私塾,徐特立念其清贫好学,免费收入五美高小就读。1916年秋考入长沙县立师范,在校时与黄彝、赵自选等组织救国十人团,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担任五美高小校长,精心治校,建立了中共支部和共青团支部,并帮助各乡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等,使五美高小成为当地政治活动的中心。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组建红十六军和湘东独立师,配合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931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3月在长沙就义,年仅30岁。

五美校训“勤俭公实”为徐特立提写。在一次讲话中,徐特立特地阐述了这四个字的意义:“这勤字,就是勤劳、勤快。我们在学校里要勤读书,在家里要勤劳动,做一个勤快的好学生。这俭字,就是节俭、俭朴。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节约俭朴,不要铺张浪费,你们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这公字,就是公正,秉公无私,办事公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大家,不能只顾个人、自私自利。这实字,就是老实、诚实、真实。我们在读书劳动的时候,都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弄虚作假,不说谎,不欺人,长大了,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以上这些,你们都能做到了,那就是一个好学生。”

徐特立对五美学校的举办,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深切地关心着学校的发展,不顾年迈,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1953年冬,徐特立回到阔别20多年的五美学校,看望全体师生并参观校园。1956年,徐特立再次视察五美学校,并与师生谈话,强调学校“最好仍以办好小学为主”。1958年,徐特立第三次回到五美学校,“祝同学们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感谢老师们教导好”,并听取教学工作汇报。1958年徐特立回五美学校视察。1963年,徐特立为五美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勤俭办校,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奋斗。”1966年,89岁高龄的徐特立最后一次回五美学校,并在校内种下两棵蜜橘树,以作永久的纪念。

 

 

隐储女子师范学校

 

隐储女子师范学校,简称隐储校,位于开慧镇葛家山村。村内胡家屋场门前两棵大香樟,苍劲挺拔,枝叶繁茂,散发着沁人心弦的香味。这两颗香樟是“隐储女子师范学校”创办时移栽的,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记载了《隐储女子师范学校》的光辉一页。

该校创始人黄萱佑(1862——1954),女,字念慈,本乡清泰桥汀龙人,出身书香世家,幼读经史,年18岁嫁许氏,不久寡居。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她参加了“不缠足会”、“延年会”,对封建社会妇女深受“三权”压迫极为愤慨,曾出资印刷《新千字文》一书,分送城乡,启发民智,传播新知。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黄琼、黄萱佑姊妹联络族亲黄、黄国芝、黄为焯、黄享理和陈保彝等,捐资在清泰都七甲(今福临镇西冲村)樟树脚下黄私宅,创办影珠女学堂,是湖南乡村最早的女学堂,学生十多人。但当时守旧势力仍强大,阻碍了女学发展。据《警钟日报》1904年10月26日载杜本崇上奏清廷“请废女学”,说“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王先谦又上书瞿鸿“某之寡弟妇,因不贞避羞入女学,此风断不可长,宜急设法阻止” 。清政府对湖南女学堂加以查办。

1904年,清廷下令停办女学,黄萱佑离职下乡,将影珠女学改名为黄氏家塾。1905年,将其迁入梁家塅。是年夏天,湖南官派二十名女生留学日本,影珠女学堂十二名,由黄萱佑领队,就读日本东京青山女校师范科,开湖南女子出国留学之先河。

1907年,清政府规定民间可以开设女学,影珠得以正名为影珠学堂。黄琼病逝后,校址迁到梁家塅坳上屋黄为焯私宅,设男子中学一班于屋东,女子师范一班于屋西。教员有陈作新、荆嗣佑、黄德诚等人。

从隐珠走出国门的学生归国后,大都在教育战线上耕耘,进一步推动了兴学的进程。其中黄为焯的女儿黄国厚姊妹联络原影珠女学的几个教员,于宣统元年在隐储女学原址创办了明耻女学堂,民国元年迁至省城,改为衡粹女子职业学校。

黄萱佑回国后,将黄氏女学扩展,分设“男子中学”“女子师范”及附属小学。1910年,黄萱祐与堂妹黄国芝一道变卖田地、家产,购竹山铺符嘉屋场,新建校舍,专办女子师范,易名为隐储女子师范学校。辛亥湖南副都督陈作新曾在该校任教,校门悬挂陈作新所刻木联:

 

隐壮山河气;

储成巾帼才。

 

学校仍附设小学。1912年,杨开慧在隐储附小读书,杨母向太夫人在隐储当训育员。1912年后,成立校董会。校董陈保彝为时任湖南都督谭延闿业师,乃推谭为名誉董事长,陈为董事长,黄萱祐为校长。

因师资缺乏,经费拮据,1921年停办师范,改为隐储女子职业学校,于语、数、外等课程外,增设“浸染”“缝纫”“印染”“湘绣”四门技能学科。后由校董、著名实业家章克恭捐赠安沙夏湾私产房屋,增设分校。1944年日寇陷长沙,学校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收,学校改名影珠中学,一直延续到1954年。1955年改为县立五中。1985年改为开物中学,定址在师古台原隐储女校旧址,亦即开物农校旧址。

该校在44年办学过程中,为妇女解放作了不朽贡献。许多妇女学会了缝纫,成了后人尊师,为“湘绣”这个民族工艺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工。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党员余隽武、黄则民、彭凯池等,利用“职校教师”这个合法身份,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学子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岗位。

星移斗转,岁月如歌。符嘉屋场原校址,先后由学校变为人民公社、卫生院、农机站、家具厂等办公、生产场所。但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眷恋、敬仰之情,深深烙印于心。当年的翩翩少年、窈窕淑女,而今的耄耋老人,不时拄着拐杖来到古香樟下,凝视母校的仅存标志,脑海中浮现的仍是恩师的身影、同窗的笑语、熟悉的上课铃声,还有校门两侧正楷雕刻楹联 “隐壮山河气,储成巾帼才”,总是百感交集,抚今追昔,思潮畔畔,久久不愿离开。

 

 

开物乙种农业学校

 

开物乙种农业学校位于长沙县福临镇影珠山下,是福临铺希古台彭海鲲先生于民国初所创,占地40余亩,还有茶园、水田等基地,至今已过百多年。其时,受维新思想影响,执教于湖广政法学堂的先生以为亟待提倡普及教育外,发展乡村教育与革新农技为首务,遂于1912年秋,募集资金,捐献田产,在家乡开办“开物乙种农业学校”。“开物”,取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及开物成务之意。学校先后设蚕桑、农业、农艺、师资等科,培养了大批人才。

辛亥革命后,黄兴亲到开物农校讲演。当时黄兴卅九岁初度“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诗,回到家乡,倡教育,办实业,强调“欲言建设,当得人才;欲得人才,当兴教育。”黄兴逝世后,望城坡罗庶丹代开物农校挽黄兴云:

 

豪杰乃应运而生,既扫除帝制馀腥,斯浩气还诸天地;

实业为当务之急,愿谨奉民生主义,替我公普及湖湘。

 

罗自注云:“民国初年,黄公回湘,在开物农校演说民生主义。”

罗庶丹还代校长彭海鲲挽黄兴云:

 

在湘城瀛海,朝夕相从,为国忘家,公真健者,犹记羊城首义,居共东营,我幸出重围,独凭吊黄花岗下;

与渔父松坡,后先同逝,山颓木坏,吾安仰乎,只今龙喜心丧,悲传南楚,魂兮渺何处,盍归来碧浪湖边。 

 

“东营”指黄花岗之役在广州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的起义总指挥部。读此二联,始知黄兴当年兴教育、倡实业,亲至开物学校演讲,及彭海鲲留学日本,与黄兴朝夕过从,参加辛亥革命,黄花岗之役杀出重围,侥幸脱险的史实。此段革命史,鲜为人知,弥足珍贵。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长沙县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改公办,校名“长沙县开物农校”。1953年,合并至长沙、津市、零陵、安江四所农校。1955年秋,开慧镇竹山铺的“长沙县第五初级中学”(前身为“湖南私立隐储女子职业学校”)迁到福临镇,仍名长沙县第五初级中学。后次第更名为影珠中学、长沙县第五中学。1985年再名长沙县开物中学。

“开物”百余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为北大、清华输送了学子,也出现过中科院院士,还有各层级的教授、专家、学者,校友遍及华夏各地及海外很多地方。2005、2006年高考在全县普高中名列第三,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位居第一。其高考中的音体美特长生,一枝独秀,连续2年居全县首位。

彭海鲲(1871—1943),福临铺希古台人,幼随父读书,因不满清廷腐败,为探求救国之道,摒弃科举,入湖南财务学堂学习。受维新思想影响,遂赴日本留学,与黄兴等朝夕相从,从事反清活动,1909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学院毕业。回国后受聘到广州罗庶丹等创办的广州法政学堂任教,与罗等参加革命活动。

在创办开物乙种农业学校的同时创办两所小学,期间代理过湖南省民政厅长,筹办过华实纺纱公司,开湖南民办企业之先声,后彭海鲲全力投入教育事业,又与他人创办了高仓中学。1943年病逝于开物农校。

彭海鲲之子彭万硕,1907年生,其父海鲲先生辞世后,继任开物农校校长。成就卓越,获“世界优秀人物”证书等。得知县五中更名为“长沙县开物中学”,特赋诗:

 

开物成务天造工,名恢誉复校友勋。

还湘倏尔偿宿愿,心曲怡然慰疑衷。

 

19851986年,不顾耋耄高龄,回开物察看,解囊捐资助学,设立奖学基金。

“开物”系彭海鲲、彭万硕父子创办、发展起来,以“公、诚、勤、朴”为校训。今校址依旧,树木如盖,而“开物中学”已于2010年停办,校舍犹存。校址对面小山上的彭海鲲墓,见证着沧桑历史。

 

 

圣和中学

 

“私立圣和中学”为今长沙县第一中学的前身,系长桥柳氏族人于1943年利用祠产和族人捐助而开办。位于长沙县今泉塘街道的长桥。长桥为今泉塘街道的一个社区,原属长沙县螺丝塘乡,距长沙城区东北12公里的望仙港西岸。后划在望新公社泉塘大队境内。清雍正三年(1725),村东北溪流上柳姓公建长桥,村因桥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圣和中学改名长桥中学。1979年,学校交由长沙县管理,定名为长沙县第一中学。

圣和中学远近闻名,校园内有高l6米、围7米古樟树一株。创办人柳午亭(1877—1957),武术教育家。柳午亭与杨开慧之父杨昌济、李淑一之父李肖聃为“交情三世久,春色两家分”的挚友,曾一同留学日本。1903年留学日本时,柳午亭随王润生学练“八拳”,曾击败日本柔道家吉田道次。1913年回国后,历任长沙师范、省立一中、长郡中学教师,后任湖南大学及湘雅医科大学的体育教授。从事体育和武术理论研究及实践。1916年夏,毛泽东曾专程拜访柳午亭,畅谈了体育和武术等问题,为1917年4月撰写《体育之研究》奠定了基础。

柳午亭是位司法人才,却以教育为业。柳午亭21岁开始教书,在省城做了5年家塾先生。其间,发生了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等历史大事,刺激着这个热血青年,决定投笔从戎救国。适逢南京陆师学堂招生,时已26岁的柳午亭辞教入学。修学刚满一年,他就对学堂诸事深感失望,恰逢母丧,便滞留长沙,不再归校。此时,恰逢湖南选派20余人赴日本学习警察,柳午亭也在其列。修业一年半后,同去的大多数归国捧了警务饭碗,而柳午亭觉得日本的教育比中国先进,这么短时间学得并不多,立志“研究高等专门学术”,“先习普通科学”。他进入弘文学院中学部修业三年,毕业后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后,他又考入研究院学习法律。本来修业期为三年,但此时民国已经建立,他应湘督谭延闿电促于1913年归国。可是,在他的眼中,除了谭延闿能洁身自好外,政府和其他官员都腐败无能,因而赴京另谋出路。研究生出身,自然是当时司法的顶尖人才,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向他颁发《大律师证书》。柳午亭归国近两年,目睹国内纷纭的乱象,不由得感慨“中国无法律”,拒绝当律师。从京城一走便回到乡间“黄棠山庄”,以译书为业。后来,他做过长沙师范的校长,也做过大学日文教师,兼任过湖南国术训练所教授,直到1943年创办了私立圣和中学,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任校长之外,还兼任了该校的体育教师。

1995年,长沙县一中晋升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5年挂牌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根据2015年2月长沙县政府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228亩,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在校学生近4000人,教学班70个。有专任教师207人,教职工215人。学校先后被评为 “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学校”、“湖南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优秀生源基地。

 

 

湖南茶事试验场

 

湖南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为湖南茶叶研究所前身,位于长沙县高桥镇甘草坑,始建于1932年1949年后由省农林厅接管,场长为杨开慧之兄杨开智1950年更名为高桥示范茶园,长沙茶厂在此设初制厂。1951年,示范茶园初制厂交省农林厅管理,从事茶树栽培和茶叶初制推广示范1954 年增设试验研究。1955年定名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1961年更名湖南省茶叶试验站。1964年为湖南省农科院茶叶试验站。

杨开智192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先后任湖南省农业厅技正兼研究室主任中茶公司总技师兼茶师等职。1949年后,任省农林厅技正兼研究所主任,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在甘草坑默默奉献10多年,为湖南的茶叶种植开发、品种提质、出口创汇做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研究所不远处的茶树林一角,有块已褪色的黄色牌匾,字迹依稀可辨,载明这就是当年杨开智所种植的茶园。

1959年,高桥茶叶试验站成功创制高桥银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品饮后赞不绝口,誉为“国饮”。1960年获“中国名茶”称号,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61年又创制绿茶名品湘波绿借用1954年选育的茶树良种湘波绿名称。郭若、何香凝、周谷城、赵丹等品饮后均赋诗作画,给予高度赞誉。郭沫1964年夏初饮高桥银峰有题咏: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87岁高龄的何香凝老人创《梅花》一幅,上书“湖南省茶叶试验站惠存,何香凝书于首都,时年八十有七。”右下角盖“双清楼主”朱印。

1973年4月18日,王震将军来视察,作了拍茶叶科教片等多项指示。将军再次来高桥茶叶试验场,看到日本的采茶机、修剪机到了,《茶园新艺》也拍了,很高兴,特派司机接来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清共同品茶,畅谈茶业发展。

电影艺术家赵丹和画家富华合作一幅画,题“一壶湘波绿,满纸银峰香”。电视片《湘波绿》,以郭沫若题词《为湖南茶叶研究所题诗——咏高桥银峰茶》主题歌,由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演唱。

茶叶研究所对面,有处红房小院落,今为幼儿园,却是40多年前神秘的731基地,由湖南省外事办从茶叶研究所划地13亩所建的外事接待基地。《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志》载,“‘731’,1970年,原有房屋拆除,省外事办借用该地建外宾住宅,共4栋,1977平方米,一层砖木结构。除住房外,内设餐厅、活动室,电力和饮用水供应、生活和娱乐设施一应俱全。1981年外宾迁走,1984年底作价移交茶叶所。”

编著:陈先枢  沈绍尧

来源: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山水卷(下)名胜古迹》2018年8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 06:22 , Processed in 0.1012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