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望麓园片区的历史文化

2020-9-18 21: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6|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片区东起建湘中路,西至蔡锷北路;南起中山东路,北至营盘路。是长沙市规划的“潜在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已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近现代保护建筑的文物点有:湖南自修大学(船山学社)旧址、湘江宾馆3号楼、小吴门邮局大楼、上胡家花园陈公馆、协和里3号4号公馆群等6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有:望麓园古墙、衡清里2号陈氏宗祠西门遗迹、局后街1号6号12号公馆群、北墙湾2号临湘会馆旧址、北墙湾6号10号公馆群、上胡家花园13号下胡家花园58号66号公馆群等11处。

 

望麓园片区街巷格局保留完整,著名历史街巷和著名历史遗址有:

 

船山学社

船山学社旧址位于中山东路,其前身是郭嵩焘创建的思贤讲舍,今存两进院落,砖木结构,内有庭院、讲堂和多间厢房。

船山学社屋舍又是原曾国藩祠的一部分。清同治十二年(1873)曾祠落成当年,郭嵩焘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借曾祠西隅创办讲舍,额曰“思贤”。之后郭离开长沙,出任驻英公使等职。光绪五年(1879)郭嵩焘告病而归。郭回到长沙后再次主讲恩贤讲舍,于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元1881年5月13日)重新开馆。1887至1888年王闿运一度主持讲舍,1890年郭将主讲之席让与王先谦。王先谦复在讲舍旁创立思贤书局,至1909年前后,刊刻图书不下百数种。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郭氏亦早辞世,而曾祠也渐趋门庭冷落。

直到民国三年(1914),屋舍再次开辟为讲堂,此即刘人熙创建的船山学社。民国初年,长沙出现了一批以保存国粹,弘扬国学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刘人熙为代表,创办船山学社,发行《船山学报》,在湖南教育文化界产生了相当影响。1916年刘人熙出任湖南省都督,赵启霖、黄昌年先后继任校长。翌年复在社内开办船山中学,聘原省咨议局议员贺民范为校长,直至1921年。

1921年8月,中共湖南地方组织的筹建人毛润之、何叔衡、易礼容利用船山学社的房屋及经费开办了以培养革命干部为宗旨的“湖南自修大学”。这时,船山中学校长贺民范也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故也支持创建自修大学,并担任了第一任校长。但至1922年春,贺回老家宝庆(今邵阳)当教育局长去了。由李达继任校长。其间,李维汉、夏明翰等曾在校自修并在其附设的补习学校任教。该校主要以自修的方法,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何叔衡题湖南自修大学联,道出了建校的初衷,联云: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1923年11月,湖南省长赵恒惕借口“自修大学所倡学说不正,有关治安”,将其查封。

1925年船山学社恢复,社务先后由石广权和周逸等主持,1932年赵启霖任社长,续刊学报15期。

1938年船山学社毁于长沙“文夕”大火,仅剩下一片残垣。1954年,在原址修复,复原陈设,修复了自修大学大门和讲堂等。1964年对外开放。田汉《题船山学社》诗曰:

从来多难兆兴邦,一炉烧开百尺窗。

何止孤忠刘越石,姜斋而后又湘江。

1993年,船山学社旧址以湖南自修大学旧址的名义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望麓园衡清里

望麓园西起戥子桥,东止建湘中路。因望麓园坐落在此,街以园名。望麓园原为宁乡县试馆,清陕西巡抚、宁乡籍人士刘典于同治四年(1865)倡建。试馆为各地学子来省城进行科举考试时居住和学习的场所。刘典作有《录试馆图记》,记曰:

试馆凡三进。第一进为头门,额曰沩宁试馆,左右有房阍者,居之中为正厅,最上为内厅,左右均有房。正厅之左为会客厅,昭忠祠右偏为达道斋。凡四斋,斋房各十四间。试馆之左为行义斋,凡四斋,斋房各六间,其规制略仿岳麓、城南两书院。落成之时,适为大比之年,多士云集,雍雍如也。

1905年科举废除后,宁乡县试馆改为宁乡县驻省中学,辛亥革命人物、国民党元老周震鳞曾主持学校,徐特立、刘少奇曾就读于此。1923年曾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工作机关,毛润之在此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旧有周道恒题“望麓园”门额,后门额为1959年郭沫若重题。曾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9年,望麓园旧址拆建为长沙考古研究所宿舍,今存一线残垣,被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望麓园旁又有名为“衡清里”的街道,则为衡阳县和清泉县的联合试馆的所在地。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选址,最初选在衡清试馆,但因场地狭窄而作罢。今衡清里5号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驻地。

 

戥子桥和陈氏宗祠

戥子桥南起局关祠,北止松桂园(今营盘路之一段)。戥子桥原是唐代长沙从西至东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因造型像称重量的戥子,故名戥子桥。清同治《长沙县志》省城图上标有此桥。清嘉道年间,湖南经世学派的代表人物、两江总督陶澍在长沙有两处宅园,一处为建在戥子桥的“印心室屋”。清末维新时期,位于戥子桥的迁善所曾改设湖南工艺学堂。创办于1911年的湘军卫戍医院后迁此,更名湖南陆军医院。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闿在此创设军械修造厂。民初省立第一职业学校也开设于此街。

戥子桥原有一座美丽的祠堂,系清光绪二年(1876)善化七里营陈运溶家族所建的陈氏宗祠。这是长沙城至今留存有老照片的最久远的宗族祠堂。照片为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1906—1909年所拍。柏石曼拍摄的中国古建筑照片已结集为《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一书出版,书中写道:“背景显赫的陈家在长沙城里拥有一家最美丽的祖宗祠堂。”这个“陈家”,乃清末编纂《湘城访古录》的陈运溶一族。据载,1904年春宋教仁由桃源来长沙组织华兴会时寄居于此。20世纪30年代陈士名(陈先枢之祖父)将祠堂改设“至善小学”,陈运溶后裔陈继征(陈先枢之父)、陈士琦(陈先枢之叔祖父)相继任校长。1949年至善小学为长沙和平起义北区的联络据点,校长陈伯勋参与了策反交警总队的工作,并推为北区和平委员会副主任。

1951年后先后为邮电学校和戥子桥小学所用,祠堂建筑陆续被拆毁,今仅存“祠西门”遗迹(今衡清里2号),已被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局关祠

局关祠西起蔡锷北路,东止乐古道巷。此街曾是古局关祠所在地。局关祠又名关帝庙,原在北门外吊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关羽屯营于此,后人即其地建祠以祀。明崇祯十年(1637)毁于兵,次年兵道高斗枢在营盘街飞虎寨的北面,即今局关祠街新建一祠,移关公神像于此,名局关祠。清顺治元年(1644)起,定于每年五月十日祭祀。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踞城,祠毁。十八年(1679)正黄旗护军恭领齐蓝布捐修。据康熙四十年(1705)湘抚赵申乔撰《局关祠田碑记》载,局关祠四周原有田产15亩,募一老僧守之,岁取所入以供香火。老僧去世后,其徒豪窃田产,香火遂废,庙亦日渐残圯,已二十余年。协将高一靖以兴复为己任,捐俸薪,赎回田产,重修局关祠。咸丰二年(1852)再次毁于兵。九年(1859)火药局失火,庙宇再次颓塌,十一年(1861)臬司衔湖南即补道王加敏倡捐修复。清末王闿运有联题关帝庙,联云: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俱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清光绪进士吴獬有《题关帝庙》联曰:    

忠肝得汉主同盟,魏不敢死,吴不敢生,六旬历史三知己;

庙食与尼山并盛,作者重文,读者重武,一部春秋两圣人。

民国时,局关祠已不存,旧址作了北区警察署和平民学校的地址,四面都是民居,形成街巷,亦名局关祠。

 

曾文正祠浩园

浩园是曾文正祠内的园林。曾文正祠为祭祀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祠堂,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遗址在今中山路省少儿图书馆和局关祠田家炳实验中学(原长沙市十四中)一带。殿堂有一进、二进,殿堂后为占地甚大的园林——浩园。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去世,谥文正,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湖南当局随即择址大兴土木。光绪元年(1875)祠园落成,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记载:“曾祠度地小吴门内,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舍、室、庭、营、厢、簃、庖、湢共一百七十有八间。” 

20世纪初,曾国藩祠也渐趋门庭冷落。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1906年游历中国,于10月31日抵达长沙,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

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庙庭常锁不开,此曰偶遇修理,故得进而观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庙记,详述其功绩。惟公之功绩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称之为清朝第一人者,绝无过言之处。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还,乃有斯人,伊吕诸葛,庶几等伦”亦绝非溢美之辞。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

文中所述“庙后园”即浩园。浩园为清末长沙城中最大的园林之一,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载:浩园 “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

浩园也是清末省城名流的雅集之所。光绪六年(1880)春,以病辞归的郭嵩焘即与刘坤一、

彭玉麟、朱昌琳、李次青、李仲云、张力臣、邓弥之等11人会觞于浩园,每人作画一幅,刊于祠壁,以志湖湘韵事。彭玉麟据石作古梅,高达八尺,题诗云 “莫言老干坚如铁,曾历千霜万雪来。”郭嵩焘作有《浩园雅集图记》,记曰:“穿石步池上,循水榭,凭栏展坐,纵论天下得失”,“俯清池,桥亭水竹,映带左右,怡然有邱壑之思。”并作有《九日登浩园高阁》二首,其一曰: 

行天日月古来忙,小驻高楼憩影旁。

胜日园游探曲折,衰年力健斗清狂。

秋移物色归华发,老掬心肝付锦囊。

君自豪吟吾自懒,未容鸥鹭逐鹓皇。

民国学者陈天倪亦有《咏浩园》诗云:

  凌空一沼驻流霞,揽尽园林四面华。

  出水自然初日好,着花无奈晚风斜。

  应依茂淑生濂水,不羡西施到若耶。

  小艇撑归珠露滴,倏看凉月度窗纱。

1911年长沙光复,原有祠屋和讲舍多鞠为马厩。1912年曾祠改建为烈士祠,1918年恢复曾祠,烈士祠迁北门外关帝庙。1919年曾国藩后裔曾葆荪、曾约农姐弟在此创办艺芳女校,即今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1926年省农协机关曾驻校内。1914年,曾祠的另一隅思贤讲舍则被浏阳刘人熙利用,创为船山学社。曾祠及浩园建筑大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烧毁,仅剩下学社一片残垣。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曾祠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6 22:05 , Processed in 0.0961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