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曾国藩为何安葬于长沙坪塘

2020-9-18 21: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曾国藩墓位于长沙市今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自河东金盆岭迁葬于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高2米。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东西各立石阙一个,高约4米,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原墓庐内立石龟青石碑一通,距墓庐300米处有御碑亭。今墓庐及御碑亭不存。涂均《过曾国藩墓有题》联云:

 

桐溪埋璧有砒瑕.荡虏勤王,朝野难同一哭;

枢府沉星留典则,齐家治国,文章独著千秋。


曾国藩(1811—1872)为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但为何安葬于长沙坪塘伏龙山呢,依据《曾纪泽日记》《郭嵩焘日记》等文献整理的以下文字道出了其中原委。

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月),一代名臣曾国藩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四月二十四日,曾纪泽兄弟遵照父亲“归湘为便”之遗嘱,在金陵解缆,从水路扶柩归湘。五月十七日,船抵长沙水陆洲。二十日,安柩于长沙城内曾子庙。此时正当暑天,因此,曾国荃决定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暂时浅葬,待它日觅得佳壤再行定葬。六月十四日,灵柩出殡,浅葬金盆岭。金盆岭墓地,位于今南郊公园,与岳麓山隔河相望。曾纪泽说:“此地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他认为父亲在此可以“永安先灵”,但九叔父曾国荃不同意,他只好再赴湘乡等处寻觅佳壤。

曾纪泽浅葬父亲于金盆岭后,在往来于长沙——湘乡之间,一直积极为父亲寻觅新的墓地。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初九日,纪泽与九叔父国荃到了湘乡西阳,当天就在“五龙冲”看地。第二天,又冒雨至“文公山”看地皆不尽意。

六月十三日,曾纪泽与妻弟刘伯固到紫竹林择地,决定将父亲灵柩永安于此。紫竹林位于铜梁山中,优钵寺坐落其中。铜梁山,又名昌山,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它横卧双峰、湘潭两县交界之处。距离富厚堂20里,是曾府陆路赴省必经之道。在铜梁山海拔600米处,有一个顶峰村,曾府为了来往方便,在此修了一条青石板路过山,在峰顶建有“稍息亭”。曾国藩亲题联云:

 

稍停步,到此已登峰造极;

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

 

曾纪泽为了在回家路上谒墓的方便,也为父亲“官至极品”,已“登峰造极”,在此安息是富有纪念意义的,于是选中了铜梁山之紫竹林。但知曾国荃极力反对,并独自跑到坪塘看地去了。叔侄之间因相地而产生了分歧。


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曾纪泽招集夫役在紫竹林辟山开道,以便迎柩。郭嵩焘知道此事后,决定亲自去湘乡为文正公相地。二月初一日,郭嵩焘冒雨登舟,从长沙启行。郭嵩焘从水路进入永丰,对紫竹林之“风水”大为不快。他在日记中说:“紫竹林山高约百余丈,龙势方前趋(脉自昌山来),此其开嶂左角也,其不宜立穴与紫木冲(刘蓉的祖茔之山——引者)同,而险峻过之。因登山顶周览,于其龙势行度,一望了然,益觉沅甫宫保(指曾国荃——引者)于此求地之为无谓也。”

两天后,郭嵩焘再到儒阶冲,与曾纪泽长谈紫竹林墓地之弊端。他以铜梁山高“百余丈,龙势方前趋,而险峻过之”,说明“不宜立穴”之由,细心开导纪泽。“负强任气”的曾纪泽没有听从郭嵩焘之言,于二十一日离开儒阶冲,去紫竹林指挥掘地。二十五日,曾纪泽在日记中写道:“行二十余里,辰正至紫竹林,与曾宗九等一谈。穴间掘罗围皆嫩石,余亲督一役掘穴心,视之亦嫩石,此地不可用矣!至优钵寺久坐,具饭小食。行二十余里至歇马。”曾纪泽长叹:“此地不可用矣!”只好经湘潭歇马,赶回长沙。


曾纪泽在紫竹林指挥掘穴之时,郭嵩焘已抵长沙去坪塘相地。此时曾国藩虽安葬金盆岭已久,但痴心的郭嵩焘非常看中坪塘这块风水宝地,他在日记中写道:“就宿曾氏墓庐,在兴国寺左侧山下,其前即御碑亭也。兴国寺以桐溪为名,入皆谓之桐溪寺。榜曰伏龙山,盖又以山为名也。往为文正公相地,疑左侧山过一田峡,非砂体。汤萼楼谓桐溪港水口紧密,其结作实由此山穿田,至塅中回身逆结。以天晚,未及往视,惟视其过峡处,见山势横开一嶂,益信其非砂体也。”

郭嵩焘第一次坪塘之行不久,曾国潢、曾国荃兄弟,特地带领纪泽兄弟同至坪塘看地。《曾纪泽日记》载:“饭后偕栗弟登舟,侍四叔父、九叔父往坪塘看地,在兴国寺坐极久,眺览山势亦颇久。”曾纪泽对伏龙山之地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大概就是这次相地,曾家统一了思想,特别是曾国藩生前对于葬地有“容与舍弟商妥定议”之语,这次他的四弟、九弟及儿子纪泽兄弟都在场,于是,选定了桐溪寺后的伏龙山作为曾国藩的墓地。


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初六,曾纪泽陪沈青泉到伏龙山,在桐溪寺小坐片刻,即在寺后墓地处定向址,钉桩志之。次日,即将曾文正公灵柩移至船上。十一月初三,欧阳太夫人出殡,灵柩安置于船上,与曾文正公柩并列。“城中文武各官,自中丞以下,咸来祭奠。”曾纪泽十一月初四日的日记记载了迁葬的全过程:“迁文正公、欧阳太夫人灵柩升舆登山。辰正二刻离船,巳正二刻到山,安柩坎傍,诸客行礼,酬答良久。文正公祠住持僧一心、伏龙山寺方丈僧各率其僚侣设祭,口中念诵经咒,良久乃毕。饭后偕沈青泉用指南针测准坎中方向。以墨线识之,约一时乃妥。与伯固及诸友议论方向上下之位良久。余夙不信风水家言,故于其中款窍茫然不解,以葬亲不敢不慎,聊从俗一一择之。然堪舆家无真实可据之理,是以无一定不易之说。余兄弟既从沈青泉之言,即当一一以青泉为主,不可为筑室道傍之见也。山名伏龙山,九叔父所深赏,青泉屡次复视,以为尽善者。友朋或赞或毁,或以为乾巽向非是,或谓向是矣,而嫌点穴过上,或以为开圹过浅,不一其说。究之五患之外,但求土质洁燥,可安体魄而已,其馀皆臆说耳,何是据哉?夜饭后,四叔父率诸弟及朱星槛、陈松生诸亲友以米、盐、茶之属实于缶中,诵《诗》‘信彼南山’‘倬彼甫田’‘大田多稼’三章,各三遍,将以纳诸圹中,湘俗也。”


原来,纪泽根本不信风水之术,只不过是“九叔父所深赏”而已。十一月初五日,“丑正二刻起,奉文正公及欧阳太夫人灵柩,同时下肂,在坎中移拨方向良久,寅正一刻竣。”至此,曾文正夫妇灵柩,永安于坪塘伏龙山上。

1996年,曾国藩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10:26 , Processed in 0.0936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