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寻找徐老在长沙的足迹(摘录)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2020-9-18 20: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是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的家乡。他生于斯、长于斯,50岁以前他主要在这块土地上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曾于19371940年回到这块土地,开展抗日宣传统战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先后9次回长沙。长沙这块土地,留下了徐老众多的足迹。我们试着寻找徐老的足迹,回顾他那“光荣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一、五美乡徐特立故居和五美学校

187721日徐特立出生于善化县五美乡荷叶塅。18869岁时过继到善化县五美乡观音塘伯祖母家。189518岁开始在小塘湾开蒙馆,开了10年,讲授四书、《尚书》,对传统文化已烂熟于心。


五美乡今属长沙县江背镇。但民国成立前属善化县。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二乡置善化县,县治设长沙县城南,与长沙县治同城。今天心区县正街即善化县衙所在地。善化县与长沙县的分界,大致以今五一大道和319国道为界,南为善化县,北为长沙县。民国元年(1912)4月,善化县并入长沙县。


五美乡因五美水而得名。五美水为浏阳河一级支流,今称三叉河,流经长沙县江背镇。晋代大学者罗含《湘中记》中说“五美水,在长沙县东二十五里。汉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这是“五美”地名最早的由来。

1913年秋,徐特立又在五美乡观音塘创办了五美高等小学堂,免费吸收贫苦子弟入学。五美高小摈弃私塾教学中的旧方法,实行新制度,采用新教材,是长沙县最早办起来的一所乡村初级小学校。

 

二、望麓园宁乡速成师范

190528岁的徐特立赴岳州参加科举考试后,回长沙进入望麓园宁乡速成师范就读。在此之前,徐特立已考过3个学校,因算术、博物两科不及格,未被录取。但宁乡速成师范校长周震鳞慧眼识珠,破格免试录取了徐特立。周震鳞对他的好友朱剑凡说:“我收了一名大学生,是一个考不取学校,但可以当中学教员的高材生。”


望麓园位于今开福区,西起戥子桥,东止建湘中路。望麓园原为宁乡县试馆,清陕西巡抚、宁乡籍人士刘典于同治四年(1865)倡建。1905年科举废除后,宁乡县试馆改为宁乡县驻省中学,内设宁乡速成师范。辛亥革命人物、国民党元老周震鳞曾主持学校,徐特立、刘少奇曾就读于此。1923年曾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工作机关,毛泽东在此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年,徐特立再次来到望麓园与毛泽东会晤,开始接受革命的思想。旧有周道恒题“望麓园”门额,后门额为1959年郭沫若重题。

望麓园旧址曾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教育基地。1999年拆除,建今存一线残垣。

 

三、榔梨镇陶公庙梨江高小

1905年徐特立与姜济寰、何雨农一起在长沙县榔梨镇创办梨江高小。梨江高小曾一度设于陶公庙。姜济寰后来成为民国首任长沙县知事,何雨农则成为著名报人。

榔梨为千年古镇,位于长沙县南偏西浏阳河大弯道北岸,与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接壤,距长沙市中心15公里。清代时榔梨是湖南省藩司派出的长沙税课司驻地。传说镇名源自镇内陶公庙前的两种古树,一是榔榆树,二是梨树。梨江为浏阳河流经梨镇的一段称梨江。浏阳河在这里转了180度大弯,从陶公庙顶上望去像并行的两条河。故名“梨江双渡”,为梨江八景之一。


陶公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梁天监年间(502—519),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及其侄陶烜。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举办盛气庙会。有民谣云:“榔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梨江高等小学堂,附设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在此期间徐特立为招收贫苦子弟入学,常到仙人市鹿芝岭一带造访农家,殷殷劝学。仙人市位于浏阳河北岸,聚落沿河分布。因浏阳河畔狮子山有“仙人石”而得名。东北4公里鹿芝岭,俗称古城基,为五代汉乾祐三年(950)置龙喜县治所。

 

四、泰安里蜕园周氏女塾

1906年,周震鳞推荐徐特立任教于周氏女塾,后改名周南女校,今名周南中学。周南校名取“周礼尽在,南化流行”之意。老校区位于开福区泰安里,与明德中学隔街相望,今存剑凡堂、部分老校园等遗迹。

周南女中的前身是19055月朱剑凡利用其父私家园林蜕园之地创立的周氏女塾。朱剑凡本名周家纯,宁乡县人。是湘军名将周达武的次子,是曾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的女婿。据说周达武的祖先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清初为避祸,改从周姓。周家纯在辛亥革命后恢复原姓,并改名剑凡。

周达武致仕回长后用巨款在长沙泰安里购得占地80余亩的苏州式园林作宅第。史载,唐“破天荒”进士刘蜕曾在这里住过,故名“蜕园”。园内引水为池,有一拱形石桥飞架池上,取名“思源桥”。桥头有亭,名“思源亭”。绕池周围,建起80多间房屋,空坪隙地,栽种了四季名花,古树参天,环境十分清幽舒适。清末维新运动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曾住在蜕园,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陈三立之子陈寅恪就出生在这里。

 

五、马王街修业学校

1909年徐特立任教于修业学校并任校董。12月在修业学校作报告时,用刀砍断一截小指,用鲜血写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个大字,以示支持立宪运动的决心。修业学校位于芙蓉区马王街,建于马王庙故址,今校园系老校园原址。


学校是19038月由明德学堂12名退学的学生发起,由湖南教育界3位名人周震鳞、俞蕃同、许直出面呈请政府批准而创办的。由周震鳞出任第一任校长。


马王街因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子马希范等而名。清饶智园《十国杂事诗》注云:“今城内马王街有马王庙祀殷。”民国学者李抱一也说,马王街的来历即与“马楚”有关。马楚王宫建在今马王街所在地。马楚灭亡后,后人又在楚王宫旧址上建起了马王庙。修业学校就建在马王庙的遗址上。

 

六、北正街李大中丞祠平民夜校

19097月徐特立在长沙北门正街李大中丞祠创办湖南第一所平民夜校,这比20年代晏阳初掀起的平民教育运动早了十多年。李中丞祠祭祀清康熙间湖南巡抚李发甲,故址位于今开福区北正街

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卷二“街巷表”明确记载“入湘春门至北门正街……李端肃公发甲祠”。李发甲(1652—?),字瀛仙,河阳(今云南澄江)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五十五年(1716)巡抚湖南。时值水灾,借帑银五千两以赈,出仓各以平市价,皆先发后奏。次年上疏两湖分闱。以劳瘁卒于官,士民建专祠祀之。书法飘逸秀健,雅近董其昌。著有《世恩堂诗文集》《滇南诗略》《云南通志》《滇南书画录》等。


李中丞祠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北正街则于2011年拆除,今拓宽为黄兴北路的一段。

 

七、化龙池善化县学宫、荷花池泐潭寺、紫荆街李公庙、成功街城隍庙与长沙师范学校

1912年徐特立在好友、长沙县知事姜济寰的支持下,利用善化县学宫创办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简称长沙师范),半年后迁址荷花池泐潭寺。1914年因经费紧张,迁移长沙师范学生到简陋的李公庙、城隍庙坚持上课,将校园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每月房租400银元,弥补办学经费之短缺。


善化县学宫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南门外迁至今化龙池所在地。化龙池原为善化县学宫的泮池,“化龙池”街由此而名。东文庙坪、出入是门亦系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因长沙府学宫与善化县学宫只一街(南正街)之隔,长沙府学宫在西,曰西文庙坪;善化县学宫在东,曰东文庙坪。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古代学宫必建文庙。“出入是门”之街名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街名寓意进入仕途,必出入是门。出入是门趣园巷与东文庙坪接界处,尚存善化县学宫围墻、拱门遗迹位,为青砖灌斗墻, 墻顶砌有墻檐,长约20米,高约5米,右下部有砖砌拱门痕迹,疑即“出入是门”遗址。化龙池一侧尚存善化县学宫照壁一堵。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照墙幸存。照墙由青砖砌成,下为须弥座形墙基,因被一民居利用作为院墙,故能保留至今。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 20:11 , Processed in 0.0944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