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湘文库《湘城访古录 湘城遗事记》前言

2020-9-18 16: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湖湘文库·湘城访古录 湘城遗事记》

清陈运溶纂  陈先枢校点  岳麓书社2009年出版


《湖湘文库·湘城访古录 湘城遗事记》前言

陈先枢


《湘城访古录》和《湘城遗事记》成书于19世纪末,编纂者陈运溶。

陈运溶(1858—1918),字子安,号芸畦,湖南善化县七里营(今长沙市岳麓区天顶乡清水村)人。其父陈开端,字辑五,号璞山,系善化贡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绥宁县训导,清授四品朝议大夫。善化七里营陈宅自名“颍川堂”,族谱载陈运溶一族是陈朝皇帝陈宣帝陈顼的后裔。据《陈书·高祖本纪》载,陈顼为汉太丘县长陈实之后,世居颍川。又因陈朝皇族的后代陈旺举家迁居江州,形成庞大的义门陈姓家族,宋嘉祐年间又析产分家至全国各地,故七里营颍川堂陈氏亦自称出自“江州义门”。又载,陈旺的七世孙陈端,唐僖宗时起兵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同光二年(924年)致仕后终老长沙。故七里营陈氏认陈端为迁长始祖。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家庙于长沙戥子桥。

陈运溶自幼聪明,18岁即成太学生,授修职郎、江苏补用县丞。但他淡泊仕进,耽于著述,长年寓居长沙赵家坪(今肇嘉坪),毕生致力于著书、辑书和刻书,尤其对搜寻、辑录湖南古地理、古艺文佚书倾心投入,不遗余力,终于成为晚清著名的方志学家和地理学家。其时陈家拥有长沙八角亭等多处地产,陈运溶“以商养文,以地养书”,利用其丰厚的地租收入,辑录、刊印大量的古地理佚书、方志和湖湘历史文献,一时声名鹊起,为士人所推崇。

陈运溶对收集整理湖南地方文献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尝云:“两汉寥落,三国权舆。晋、宋、齐、梁,灿然大备。降至陈、隋,流风又坠。自唐徂宋,典册流传,搜采宏富,玉简瑶编,书列百家,目逾千种。四大类书,千秋珍重,包罗万象,总括六朝。荆湘古籍,书卷名标已佚,复存零圭碎壁。赴宋以还,颇难寻绎。《舆地纪胜》记载稍繁。荆湖秘笈……犹甚宝贵。坠典遗文,世资灌溉”,因而“收亡集佚,不越湖湘。业希编柳,念切维桑。”为此,陈运溶不惮劬劳,专心致志地投入古佚书和地方历史文献的辑录整理刊印工作。他在《湘城访古录自叙》中描述了“搜遐剔隐”的艰难:“所赖故称载籍流传,从编残简断之中,寻芳泽遗芬之迹。模山范水,特标一语之奇;咏物摅怀,广辑百家之说。但迹近于创,前无所因,始事为艰,成书恐陋。彼遗文之零落,莫可追寻;若中秘之储藏,无从浏览。余虽不敏,屡欲网罗。因而阅市借人过目者,经千余种,摊笺字著录者约五百条,间有未见之书,以俟拾遗之作。”乃至此书专心十载,五易其稿,“始自光绪十年,迄于二十年乃蒇事焉。”可谓殚精竭虑,艰苦备尝。

湖湘方志、地理佚书、名人遗事经陈运溶辑录后,始现其条理眉目。陈氏一生自辑、自撰、自刊的地理专著、志乘、古代佚文等多达数十种,现存的主要有:《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麓山精舍丛书》《灵麓山人诗集》《逸庐文集》等。陈运溶除刊印自辑、自著图书外,还刊印了其他湘籍学者的著作,如李梦莹的《薛苈遗诗》等。《麓山精舍丛书》已由“湖湘文库”影印出版。此次“湖湘文库”将《湖城访古录》和《湘城遗事记》则合为一本校点出版,以期对有识之士深入研究湘城(长沙)的历代沿革、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发展脉络,弘扬湖湘文化有所禆益。

陈运溶的功绩没有为后人所埋没,不少文史专家对其作了很高的评价。古文献专家刘纬毅在《汉唐志辑佚》一书的前言中说:“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收录汉唐方志29种”,“从古籍中悉心钩沉,使人们得以窥见汉唐方志端倪,功不可没。”当代湘籍历史学家何光岳评价《湘城访古录》等说:“记载湘城历史的史籍,尤以记载长沙城的专书最为可贵,如清代陈运溶《湘城访古录》17卷,资料丰富,内容充实,为编写有关长沙历史文化等一系列书籍提供了非常广泛而宝贵的资料。”

《湘城访古录》成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刊印于光绪二十年,绘有地图13幅,图表2幅,类述14卷,共17卷,约38万字。卷1为长沙各朝疆域图,卷2为沿革表,卷3为街巷表,卷4至17分别为城邑、坊市、门名、书院、祠庙、宫观、寺院、山、水、往迹、第宅、园亭、冢墓和碑碣。在此书以前,长沙名胜向无记载专书,有关方志也记载得十分简略,而《湘城访古录》对长沙往迹,大至建制沿革、政治风云、军事角逐、名流过往,小至街衢闾巷、楼台亭榭、巿廛苑囿、俚俗民风,无不“旁搜群籍,博采名家,穷厥源流,事俱典雅”。《湘城访古录》首次列出长沙城的街巷表,把当时长沙8座主要城门内的正街、正街两侧的横街记载得清清楚楚,勾画出整个长沙城的街巷格局和走向,并对每条街巷的历史、掌故和街名来历都加以说明。例如他考证“落星田”这一街名的来历,就引用了唐垂拱三年(687年)《上护军庞德威墓志》中“扬别扇于三湘,恩洽落星之境”之句,据此推断“落星”之名可远溯至1000多年之前。

《湘城访古录》分门别类记述各类古迹、山川的沿革和现状,共列616个条目,每个条目在概述之后夹附古今名人的有关诗词、游记和其他记载。虽然有些诗词文赋能从今存的古典文献中找到,但陈运溶做了大量的爬疏考订,将其集中在一起,蔚为大观,为后人了解、研究古代长沙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对于同一处古迹、同一处山川,所引不同文献若有不相一致的记述,或文献记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陈运溶则经周密考证,或亲往勘察,以“按”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期去伪存真。

尤为可贵的是,《湘城访古录》收录的古诗文中,有的一直不见著录,有的则是原著录已经佚失,经陈运溶深入发掘,广泛搜集,使其重见天日,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位于长沙市西文庙坪的长沙府学宫,元代改为天临路学,并碑刻有《天临路学先贤祠记》。此碑碑文从未见于著录,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陈运溶在学宫明伦堂侧寻得残碑,拓下碑文,后刊刻于《湘城访古录》,才得以传世。

《湘城访古录》全书上下连贯,纵横旁通,条分缕析,既据典考述,又有文学描写;既列举众家之说,又直抒精确己见;既历叙事迹始末,又掺入诗词游记,真实记录了古城长沙200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自宋元符元年(1098年)直至清末,长沙城分辖于长沙、善化两县,陈运溶把两县合为一城,取名“湘城”是十分恰当的。因为长沙西濒湘江,东有临湘山,秦代长沙始设郡时,郡治即设于湘县(今长沙),汉改临湘县,六朝时置湘州,长沙为其州治,以后各代,长沙一直为湖湘首邑,因此湘城之名一直流传至今。《湘城访古录》大量收录了明代以前有关长沙的原始资料,大多翔实可靠,可补县府志之不载,亦足以纠明清地方志之讹误。如明嘉靖以来关于湘西县的建制与演变,长沙府县志皆付阙如,而《湘城访古录》的文字和图表皆确指湘西县为今长沙市及望城县湘江以西的地方,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

《湘城遗事记》刻印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全书分为9卷,分别为人物、游宦、诗话、书画、仙释、鬼神、怪异、方物和故实,共318个条目,约7万字,多从正史和各代笔记文中辑出,并作适当删节和归纳,内容以记述长沙名人和外籍名人为官或流寓长沙的事迹为主,也记叙了不少诗书、仙释轶事,是《湘城访古录》的补充著述。当代学者认为,长沙名人主要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以后,而《湘城遗事记》则记述了宋代以前44位长沙籍名人,如祝良、刘寿、虞授、虞悝、邓粲、欧阳、欧阳询、罗弘信、刘蜕、易元吉、胥偃等等。遗事记还记述了明代以前101位流寓长沙的外地籍名人的生平事迹与有关著述,其中不乏可供研究者参考的珍贵资料。

《湘城访古录》和《湘城遗事记》“上可供轩之采问,下可助词客之披吟;居人而得操土风,流寓而得知湘俗”。“惟是探源溯流,如读罗含湘中之记,岂仅陶情适性,只作宗炳卧游之篇哉”!然而晋代罗含所作《湘中记》早已亡佚,南朝宗炳卧游湖湘,曾写有许多游记,均已失散,《湘城访古录》和《湘城遗事记》将其辑录并传承下来,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二书校勘底本采用清光绪长沙学院街萃文堂刻本,这是现存的惟一的原始底本。对于书中辑录的正史和各种笔记以及诗文词赋等,尽可能比照原书作了校勘。

作为陈氏后裔,对于校勘整理高叔袓陈运溶遗著,责无旁贷,然学识谫陋,错误在所难免,谨请方家不吝指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13:23 , Processed in 0.0994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