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湘地名 | 渌口与渌水

2020-9-18 16: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5|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去年(2016年)应邀参加湖南省民政厅组织的株洲县撤县设渌口区的论证会,特撰《渌口与渌水》一文。

 

渌口与渌水


渌口古名漉浦,位于株洲县境中部、湘江东岸,南濒渌水,为株洲县政府驻地。渌口以地处渌水汇注湘江水口得名,由于旧时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节点,商旅云集,其繁华程度胜于今株洲市之地的老城。街区在湘江与渌水间的三角地带,自西北向西南延伸,形如犁头。


东汉时渌口境域称漉浦,属醴陵县。建武元年(25),析临湘县(今长沙县)东南境置醴陵县,县以乡名,属长沙郡。三国时属东吴建宁县地。北魏时,渌口仍称漉浦。小水汇入江海之处谓之浦。但渌水为湘江一级支流,不能称之为“小水”,故《梁书》将漉浦改称渌口。南朝梁大同元年(535),荆州、郢州、湘州(今湖南部分)的官方地图册上,标注为渌口。隋开皇九年(589),省建宁县入湘潭县,渌口随之划属湘潭。隋大业三年(607)改临湘县为长沙县,醴陵划属。唐武德四年(621),析湘潭县地,复置建宁,渌口随属。唐天宝八年(749),复置湘潭县,原建宁县域并入湘潭县,其中渌口划属醴陵县,属潭州,长沙为其州治。自此以后,渌口属醴陵县,称渌口市。《新唐书·地理志》载,潭州有渌口戍。约在唐大历四年(769)二月,诗人杜甫从槠州(今株洲)凿石浦出发,船过渌口,写有《过津口》诗。诗云:


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

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

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

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圣贤两寂寞,渺渺独开襟。


据考,津口即渌口。津口,渡口之谓。渌口称津口,说明其时渌口码头人货之繁。《明史·地理志》载,醴陵县在渌口设巡检司。明崇祯《长沙府志》称渌口市,“居民颇多。”到清代,渌口成为醴陵县农村最大集市、集镇。


新中国成立后,渌口镇仍属醴陵县。直到l959年元月,划归株洲市郊区管辖。1965年4月,置株洲县,县治驻渌口镇。

渌口镇北接株洲市芦淞区,南临渌水,西畔湘江,北岸为老城区,东邻仙井乡。城区伏波岭壁立江岸。伏波岭上有伏波庙,濒渌水北岸。昔谓伏波岭为渌口最高处。有石崖壁立江岸,锁钥水中,名小石沩,下有潭,深绿如墨。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曾屯兵于此,后人遂以伏波名山。自唐代邑人在伏波岭上修庙,后屡有兴废。宋代重建,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1944年9月,庙被入侵日军焚毁。1968年按原貌在原地重建,庙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红墙青瓦,画阁雕栏。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后厅,前殿面阔三间。


渌口之名源于渌水。渌水又称渌江,为湘江的一级支流,源头有北、南两源。北源又称南川河,发源于江西万载金钟湖,至改江入浏阳县(今浏阳市)境,经槐花塅、清江口至沙溪。又经牧马塅、山枣潭、太平桥至澄潭江。又经大车湾、吴田市、花江、谢家洲至金刚头。又经练江潭、浒潭至江口,又西南入醴陵县境(今醴陵市)。南川河在浏阳县境内长61.4公里,流域面积661平方公里,流经10个乡镇。南川河入醴陵县境后,从北至南流经南桥、富里、白兔潭、浦口、王坊、王仙等镇,在渌石与渌水汇合。南源又称萍水,发源于江西萍乡市杨歧山千拉岭南麓,从大坪山入醴陵县境,亦在渌石与渌水汇合。渌水从东至西横贯整个醴陵县境,从漂沙井入株洲县境,经渌口入湘江。全长 168公里,流域面积 5713平方公里。


渌,清澈的水。汉张衡 《东京赋》:“於东则洪池清籞,渌水澹澹。”《南史·庾杲之传》:“庾景行泛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唐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宋苏轼 《送孔郎中赴陕郊》:“东风吹开锦绣谷,渌水翻动蒲萄酒。”在这些诗文中,渌水均指清水。株洲渌水确实清澈纯净,以渌水酿造的“醽醁酒”为中国古代名酒。醁字即从渌字演化而来。醽字则从酃字演化而来,今属株洲市的炎陵县原名酃县。酃县得名于酃泉,传说以酃泉水酿酒、泡茶皆佳。宋王安石《送吴仲庶守潭州》诗云:

自古楚有材,醽醁多美酒。

不知樽前客,更得贾生否。


   位于今醴陵市左权路渌水之畔的渌江书院,是王安石诗的最好注脚。渌江书院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渌江书院早年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渌江书院更因清道光年间左宗棠曾主讲书院而声名远扬。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吴荣光之召,主讲渌江书院。这时,左宗棠年25岁。他在执教之余,在书院刻苦钻研学问,而着重于舆地之学,并开始编绘地图。就在这一年,一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巡阅江西事毕,便道回安化故里省墓,道经醴陵。醴陵知县在给陶澍准备行馆时,特地请左宗棠写了几副对联,其一曰: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乡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道光帝召见陶澍,题赠“印心石屋”四字御匾,是陶澍一生最得意的事。左联紧扣此事极尽吹捧之能事,才华毕露。陶见此联,大为激赏,询知为左宗棠所撰,“因属县令延致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从此,左宗棠与陶家结下不解之缘。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第三次入京会试落第回乡,特绕道南京谒见陶澍。“陶留住署中,每日令幕友与之谈论,如是者旬余。”然后出见左说:“汝之言论志向,我俱明白,将来勋业当在我上。”陶认为左前途不可限量,更为器重,于是当面聘左的大女儿孝瑜给自己的儿子陶桄为妻,二人结为儿女亲家。不久,陶澍去世,其子陶桄年仅七岁,左宗棠乃受托赴安化陶家,设馆教授陶桄,并帮同料理陶宅家事。他在陶家先后八年,得以博览深研了陶家的藏书,对他学业的长进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渌水是左氏的发迹之地。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0 01:35 , Processed in 0.0984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