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白沙古井情结

2020-9-18 15: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45| 评论: 0|原作者: 易允武|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白沙古井在经历1999年那场风波后,终于重新泛起了亮丽的涟漪。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白沙古井公园,并于2000年10月破土动工,消息传来,激动不已。回首往事,展望未来,竟夜难成寐。现披衣而起提笔为文,以抒胸臆。文毕,不知东方之既白。

让历史告诉我们
    我们的家园长沙市是块风水宝地。早在近万年前,远古的地质构造运动就使长沙地区形成一个阶状的盆地,这种阶地由崩塌的砂岩与黏土组成,地层中孑L隙众多,有深厚的含水层,故而地下水源丰富。
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内挖出数十眼战国时代的水井即是佐证。这就是说,秦国在此地建长沙郡,即考虑了水源优势。于是以后西汉贾谊所凿的长怀井,以及岳麓山的白鹤泉,北门的鸳鸯井,南门的南沙井,白沙井等井泉就给人们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条件。物华天宝,按天象说所指的轸星照耀下的星沙古城,就这样以其拥有的这些名泉古井,给这方土地增添了文光瑞气。
    历史的脚步匆匆而过,不少古井渐渐被天灾或人祸所破坏,湮没在人们的叹息或记忆之中。唯独白沙古井未遭罹难,此乃古城之大幸也。井之既存,生民受其恩泽,便世世代代著文以记之。
    据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长沙府志》记载:“白沙井,县(长沙明时称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泉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当时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两眼,共为四眼,并修筑庙宇以祭祀,从此它声名鹊起,成为神州四大名泉之一。清代乾隆进士旷敏本在其所撰《白沙井记》作了这样的考察与比较。他写道:“予考宇内泉之著者,山左(山东济南)之趵突,黔中(贵州贵阳)之漏趵,江左(江苏无锡)之惠山,然以方兹泉(指白沙井)之流而不溢,挹而不匮,凝未之或逮也。嘻,神矣哉!”这个概括道出了白沙井泉的声誉与神奇。同为清代乾隆的学者张九思在他的《白沙泉记》一文中进而对泉水的特色作了生动的描绘。他赞日:“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济,不变其气味。若他泉则否也。”由此可知,白沙井之闻名遐迩,史料中早有记载。至于民谣所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其实是明代所建庙宇亭榭所悬挂的一副楹联,它也形象也表达了先民对这个著名古迹的珍爱。
    名人以诗词咏颂a沙古井的篇章不一而足。因古井水质清纯,是酿酒的绝好原料,故晋代文学家谢惠连在品酒后留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大诗人杜甫微醺之余在《发潭州》一诗中也写下“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的佳句。清代诗人张九镒在《白鹤泉》一诗中更是构筑了一个奇妙的想像:“沙井汲寒渌,何如山上泉。旧闻来白鹤,此事渺千年。我欲呼明月,相将浣碧天。僧雏延客坐,煮茗意欣然。”这首诗巧妙地将白沙井水与岳麓山的白鹤泉作出比较,以助僧雏的雅兴,其构思可谓奇巧。另一位清代诗人毛国翰则在《登天心阁》一诗中抒发了更多的人生感慨:“高阁平南斗,居人俯万家。晴天春树外,古井暮云斜。天路惭飞鸟,泥涂怨落花。浮沉感往事,极目更尘沙。”这是一幅旷邈凄美的图画,白沙古井斜挂的愁云暮色令人在遥想中为之断肠。到了民国初年,曾游学日本的学者周正权更是时时萦绕一缕乡恋。他曾写有一首七律《白沙泉》:“石罅泻珠泉一勺,千年不竭响玲玲。番人翊汉沙名国,天阙垂茫井是星。酿酒最宜浮大白,绘图莫漫染空青。怪他渔父沧浪曲,鼓掉江潭笑独醒。”这首诗将天时、地利、人和融为一体,凸现白沙井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价值,堪称名作。及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示地方党政部门要好好保护白沙名泉。1956年,就在国内外形势出现复杂因素,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离开长沙抵达武汉,以六十二岁高龄第三次畅游长江,然后兴之所至抒写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首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直抒了开国领袖对白沙泉水的深深眷恋,其实,词中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也寄寓着毛泽东对挑战任何困
难所下定的必胜信念。
    从白沙井的出现到历代名人对它的悉心爱护,古井从未中断对世人的嘱托。历史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岁月流逝,总要积淀一定的遗存。保护自然与人文遗存,就是不割裂历史。共产党员和一切爱国者因尊重历史而功垂万代。相反,否定历史,践踏破坏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当然要遭到世人指责。正因为白沙古井在二十世纪末有着一段流淌着忧悒泪水的时日,每忆及此,我们的心情怎能不为之沉重?

古井风波备忘
    1999年3月到11月,古井遭遇的风波,是由古井上方白沙岭有六十多亩土地因施工建设九幢高楼而引发的。那段时间,高高的白沙岭上,忽然钻塔竖立,打桩机轰鸣,大片树林被砍伐殆尽,地表被削去三至五米,土地被弄得千疮百孑L。白沙井背,山体滑坡;珍贵古井,水流减少,有时一片浑浊,其状令人忧心忡忡。一时间,白沙古井的命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于是,一场由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保卫自然生态、历史古迹的行动展开了。
    首先是长期汲用白沙泉水的群众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清纯的古泉曾哺育一代又一代长沙人。拖板车吆喝“卖白沙水哟”的余音和挑木桶从远道前来舀水的前辈人的身影一直飘荡在人们心头,难以抹去。那市井风情流淌着浓浓的乡恋。现在,故入虽已消失,但古井却盛满乡愁。由此可知,人们的忧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感情扭结人们的思想。“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在群众自发保护古井的日子里,婆婆姥姥带着无限的惆怅在井台焚香燃烛,祈求神灵庇佑列祖列宗留下的遗产。她们口中念祷的冥冥之语,可以说是一篇篇感天动地的祭辞。一位家住中山西路的杨老太太,青年时代居住于天心阁,白沙泉水曾滋润过她的青春年华。当这位现已七十三岁的老人闻古井惨遭破坏,捶胸顿足,情不自禁地拨打电话向新闻单位倾诉满腔愤懑。平民百姓如此情动于衷,省、市级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和工程师则表现出更多的理智。他们联名上书人大、政协和政府有关部门,以法律、法规、政策为准绳,以地质、水文、环保的要求为依据,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借鉴,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尊重历史,尊重科学,顺应民意,坚决制止在白沙岭上兴建成片生活小区,千万不能让古井毁于一旦。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一批资深老师感觉责任重大。他们著文阐述保护古井的深远意义,指出有关方面回避破坏水土的责任,奢谈保护古井文化品牌,而仍然一意孤行继续施工,其结果只能是让白沙井自生自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们竭力主张将白沙井建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给青少年留下一片福荫。他们的诚意可谓感人至深。
    古井的遭遇,不断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一场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白沙古井的群众签名活动在井址展开。这是一次凝聚民心释放民意的呐喊与呼吁。活动持续五天,自发前来签名的群众据统计近两千人。签名人坦诚地留下电话和通讯处,其中有担负一定责任的领导者,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有的签名者来自上海、江西,有的来自省内其它城市,既有工人、干部、居民,也有科学工作者和大学生。有位江西吉安的聋哑人工工整整地留下姓名,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位姓张的地质水文专家几天都在签名现场观察,他认为人民群众充满智慧,他们的意见,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群众的良知一经和科学真理相吻合便可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强烈要求保护白沙古井,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善举义举。它完全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一长沙精神的再塑与体现。
    白沙古井的命运同样也引起新闻舆论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9年6月初起,首先是省会各媒体对白沙井的不幸遭遇纷纷予以披露,接着全国各大媒体也相继作出强烈反应,其反响之广、规模之大,实属空前。
  舆论的介入是新闻单位担负的责任使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早在建国初期,以阎子祥市长为首的市政府就对白沙岭一带的土地作出应建设体育公园场地的合理规划。1985年,长沙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也将紧邻白沙井的白沙岭规划为建设文化体育设施。这是历届地方党政的主张。现在那些被确认的规划不能实施,且挪作他用,严重殃及白沙古井,导致民怨沸腾,以至纷纷向新闻单位倾诉。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历史的和现实的真相进行调查,表明自己的态度当然责无旁贷。据统计,省会十余家新闻媒体先后作了大量的披露。而《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中国旅游报》、《团结报》等中央及外省重要报纸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对维护党和政府的威望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听取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老百姓对古井有着难以离舍的深情,对如何保护古井尤其有很多真知灼见。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离退休老干部以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向新闻媒体献计献策,这些诤言本身就极为宝贵。省委接待处两位离退休老干部赵毅雍和郑德生,过去专门开车为毛泽东、刘少奇等领袖到白沙井取水,当他们得知白沙井现在遭受破坏,深表忧虑。他们投书报纸,以历史见证人身份大声疾呼,这无疑是新闻报道极好的线索与背景材料,从而使舆论监督加重了深度与力度。
    依法治国已成为全民的共识,也为新闻宣传提供了重大课题。就此而言,白沙井风波客观上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鲜活的典型题材。它涉及国家“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其开展广泛的报道,无异于一场生动的普法教育。一眼小小的古井引发众多媒体的关注,难道不说明这个泉眼在庄严的法律面前显示其“有容乃大”的信念么?人民群众的焦虑,舆论监督的作用,让流泪的白沙古井于困境中看到了生机和希望。

绘就美丽蓝图
    所幸的是,悠悠古井虽经历一场风波,但终究还是摆脱了厄运,由不幸转为大幸。1999年11月1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针对白沙岭基建工地的现状和各方的呼吁,果断作出决定,停止在白沙岭兴建高楼宿舍区,另择新址予以安排,从而化解了矛盾,使古井绝处逢生。事实证明,人民政府是为人民作主的;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是依法行政,顺应民意的。这条决定的作出,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净化白沙井水源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这时,市民欢呼雀跃,以各种方式庆贺古井脱险,白沙井边鞭炮和腰鼓的喧腾戏剧性地与白沙井上的沉寂形成耐人寻味的反差。
    汲水者终于落下高悬的忧虑之心,脸上露出笑容。清泉在如歌地吟唱,一泓碧水能畅流到地老天荒。家住白沙路的冯振南老人欣慰地说:“老百姓的护井行动,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说完,冯老乐呵呵地从古井里舀起一瓢清泉一饮而尽。那种欢畅,是市民共有的心态。就在此时,一群年高德劭的环保、地质、水文、化工专家和桃李满天下的老教授、高级教师以及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鼓与呼的老干部、老新闻工作者也欢聚一堂。他们筹集经费制作一面面锦旗分送给中央和省里的新闻单位,衷心感谢媒体对市民保护白沙井行动的支持。这些老人权衡利弊,仗义执言,不计酬劳,不畏艰难,不惧讥讽的品质,令人肃然起敬。他们高大的身影将长久地映印于泉水中。有古井在,他们的生命年轮便与清泉常绿。
    沙水潺潺已无恙。就在白沙岭基建工地悄悄收工之时,长沙市人大和政协即开始就如何永久保护白沙古井以及修建白沙古井公园作出专题研究。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是人民的代言人和政府行政的智囊团。他们和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一道多次到实地进行考察,研究可行性方案。总的思路是,拟在此处营造一个市区里的新兴文化中心。西联天心阁和计划建设的简牍博物馆,东面和田汉大剧院、贺龙体育场接壤,南向连接长沙广播电视中心,北面则和伊斯兰教清真寺呼应。抓住以修建白沙古井为契机,开发这块宝地,可以说是在市区发展文化事业的极好机缘。“以文立市”指日可待。
    经过规划、园林等部门的共同努力,2000年9月,白沙古井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已初见端倪。接着又召开了有专家、市民参与的三个座谈会,通报方案,听取意见。在10月26日举行的长沙市文化名城建设推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随即举行的考察听证会上,委员们进一步对白沙古井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作出了论证,以有利于公园在动工时进行完善。秋日,天高云淡,古井有灵,泉水因其激动泛出了亮丽的色彩。
    依照规划设计方案,白沙古井公园的构思是:以古井胜迹为主体,市井文化为内涵,体现白沙井水与市民世代相互依存的人文精神,并为该地段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集观光、怀古、休闲、健身一体,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古迹公园和公众活动场所。总面积为0.9865公顷,合14.784亩。按设计,公园内将有三个功能区,即名胜古迹区、沙水名茶区和休闲健身区。主要景点为:古井胜迹,白沙井碑廊、牌坊、白沙亭和桂花林等。游览者还可至长沙沙水茶艺馆品茗谈诗论画。一馆一亭一廊一坊,高低错落有致,春花秋色,竹径通幽,曲水流觞,皆尽在其中。一幅美妙的前景即将展现于眼前。
    这已是大体无争的美事了。待到新世纪的曙光照耀古城,白沙古井将旧貌换新颜。然而,作为一座珍贵古井,如何使它永葆晶莹甘洌,争涌不息,舀而不竭,不溢不降,应该还有很多课题亟待继续慎重研究,如作好地质水文勘察,以确保地T水源的充盈丰富。如作好环保调查,科学分析泉水矿物质含量,切除固体、液体物质对泉水的污染,以保护水质。如怎样加强对汲水者的管理,既要使四眼泉井能为群众所汲用,又不至于使它们成为单纯的观赏井,导致最后变成死水一潭。又如怎样开发利用白沙岭,使其在健身的基础上进而植树造林并成为公园的组成部分等等。总之,美景蓝图已绘就,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但就政府这次下决心、花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古迹,其大恩大德已够令人钦敬了。人民群众、舆论部门、政府对白沙古井
所凝聚的深厚情结将永远镶嵌在这块大地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井作证,人民作证,古城子民对白沙古井清泉之源将世世代代不忘。
    是为《白沙古井情结》。1999年末作此以为纪念。

作者:易允武
来源:2005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二月花文丛《雨打芭蕉——易允武自选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6 06:05 , Processed in 0.1001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