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历史卷)前言

2020-9-16 16: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04| 评论: 0|原作者: 杨锡贵

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县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之《历史卷(上)》,叙述的是距今约20万年至1949年8月在该县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涉及建置兴废、政治风云、军事斗争、经济发展、文化活动、城市建设等方面内容,兹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自远古以来,由大自然造化与恩赐的湘浏盆地,为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提供了必要和较为理想的生存基础,长沙即坐落于此。远古人类在此留下了距今约20~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以及距今约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左右,湘浏盆地成为古三苗之地,是三苗活动的中心地带;夏、商周三代时期,为古扬越之地,有了相当发达的青铜文明,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楚人在春秋中晚期开始进入这块沃土,至战国中晚期取代越人成为主体居民,建起了战国长沙楚城,将之经营成了当时楚国南方的重镇,并发展成为商贸经济明珠,瑰丽璀璨的楚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秦朝建立,今长沙地区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域史册,楚国所设郡县亦得以承袭和发展,其设于长沙的郡成为秦征南越的重要军事基地,其下辖之临湘县为郡治,临湘县即后来的长沙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建长沙国,是为湖南历史上第一个由朝廷分封的诸侯王国,临湘县首次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由楚南重镇、秦朝南征基地发展为汉藩王都,其作为有汉一代诸侯王国都城,时间长达200余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长沙成为刘表、孙坚、刘备三大军事集团逐鹿的重要战场,最后归入孙权所建立的吴国版图之内。孙吴国灭,长沙归晋后,西晋重拾汉代郡国并行制,以郡为国,天子封其子弟或勋臣为长沙王或公、侯爵位,但不之国,仅享长沙租税,东晋、南朝政权均相继沿用此做法;西晋永嘉元年(307),由晋怀帝设立的湘州,地域广阔,以原临湘故城为州城,由郡治升为州治的长沙,又恢复了其作为区域中心的政治军事地位。


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后,先是改湘州为潭州,所辖临湘县改为长沙县,以长沙名县自此始,并一直沿用至今;后又改潭州为长沙郡,以长沙县为郡治。武德四年(621),唐取长沙后,将长沙郡改为潭州,仍以长沙县为治所,又置湖南观察使兼潭州刺史,亦治长沙县;此一时期,长沙经济繁荣,城市扩展,人口稠密,文化灿烂,铜官窑成为著名的商业性外销瓷器生产基地;唐朝后期,黄巢反唐农民军曾攻克长沙。五代时期,马氏楚国政权统治湖南半个多世纪,以长沙县为国都,社会经济一度得到较快发展,又大兴土木,劳命伤财,但对改变长沙城市建设的风貌起了不小作用。马氏政权灭亡后,湖南陷入无休无止的战乱之中,湖南政治、军事中心一度从长沙西移今常德。

赵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后,长沙县成为宋代荆湖南路、潭州等地方行政机构及朝廷三大使司的驻地,为吏者大多比较清明有为,长沙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室南迁,时作为“天下四镇”之一的长沙成为湖湘军事重镇,“长沙巨屏,得贤为重”,先后有李纲、岳飞、刘锜、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朱熹、真德秀、魏了翁、向士璧、汪立信、江万里、文天祥、李芾等来长沙任职,群贤毕至,蔚为大观,深刻影响了湖南和长沙历史文化的发展;而英勇悲壮的潭州军民抗金、抗元斗争,尤其是李芾“举家自杀尽忠臣”,湖南人的血性与气节自此留名青史。元朝时,长沙县是潭州路(后改称天临路)和湖广行省的治所,后期为红巾军活动的重要区域。宋元时期,长沙城由马楚国都降为地方行政治所,其规模和格局有所改变。明朝改天临路为长沙府,朱元章及其后几代帝王将其儿子分封长沙,长沙成为捍卫明王室的藩屏,染上了深厚的藩王政治色彩;明初,长沙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整,更加完善坚固;明中后期又划道设官,长沙成为分守道、分巡道和兵备道三大机构的治所;明末张献忠农民军攻克长沙,曾在此进行短暂统治。

清朝初年,大顺军进入湖南,联合南明政权,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开展抗清斗争;康熙三年(1664),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清康熙十二年(1673)冬,吴三桂举兵叛清,其后长沙失陷近六年之久;清雍正元年(1723),上谕两湖分闱,设贡院于长沙县,使“湖南未吐之才华,尽发文明之气象”;清顺治至嘉庆间,长沙城曾进行过多次增修加固;太平军起,长沙是唯一未被其攻克的省城,曾国藩在长沙县创建的湘军最终将其平定;湖南维新运动,其指挥决策中心和主要活动阵地均在长沙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县北门外被划为商埠区域,国内最早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在长沙县城北成立;此后,一系列民主革命事件发生,至最后首应武昌起义,清朝在湖南的统治结束。

民国时期,裁府留县撤道,保留长沙县,长沙、善化两县同城而治的格局成为历史;此一时期,在长沙县发生的大事,主要有成立表彰绝学与提倡道德的船山学社、开展反袁驱汤斗争、首次国葬蔡锷和黄兴于岳麓山、成立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进行反日驱张斗争、建立行销新出版物最力的文化书社、建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等,其后两湖大革命、十万农民悲壮反击攻长沙、湘赣边秋收起义、工农红军攻打长沙、血战日寇的四次长沙会战、程潜和陈明仁和平起义等都曾在这里展开。

以长沙名县,自隋朝始;隋以前叫临湘县,再以前目前无考。自远古至1949年,长沙县的地域范围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书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军事、文化事件进行叙述时,即以长沙县域范围的历史变动为据。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临湘县正式确立之前,其地域以湘浏河谷丘原即大长沙为单元;以临湘或长沙为县名的行政区域确立后,以县域的变动为根据,剔除善化、宁乡、浏阳、龙喜等行政单元;长沙、善化两县合并后,长沙再次进入后大长沙县时期;长沙设市后,长沙县域范围再次缩小。


在体例上,本书遵循历史时序,共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选取若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事件加以叙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清朝,我们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朝代来处理来的(而不是以1840年为界,将其硬生生地断为古代和近代),以便于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

二十年前,长沙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长沙历史文化丛书时,梁小进先生曾邀请笔者一起撰著过《长沙历史风云》一书;二十年后,长沙县委、县政府决定编辑出版长沙县历史文化丛书,我们俩又再次应邀承担其中的历史卷(上)的撰写,这是一种缘份,也是一种责任。在这二十年中,有关长沙的史料得到不断挖掘,有关长沙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长沙历史上的许多问题也因此更为清晰,使得我们的写作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本书在《长沙历史风云》一书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继承主要是指沿用了《长沙历史风云》一书的体例,保留了她的一些篇目;发展主要是指挖掘了更多的文献史料,同时参考了更新的地下考古材料,吸取了学者们的一些新研究成果,对某些问题采用了新的观察视角,补充了不少新的篇目,改写了原书的一些篇目,力图有比较大的突破,以尽量逼近长沙历史的真实面目。

本书引用资料,因受篇幅限制,脚注中原则上只列当代参考文献,其他征用文献则在书末中予以说明。因是之故,如有挂一漏万之处,敬请海涵。尽管我们主观上努力做到史实的准确性,但不一定能完全如愿,如有舛谬,祈请各位方家指正,不胜感谢之至。在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杨祎将曾给予过一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13:38 , Processed in 0.0962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