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维新运动与近代湖湘文化的第二次转型

2020-9-16 16: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3| 评论: 0|原作者: 杨锡贵

鸦片战争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将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化为“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在维护圣道的同时,大力学习西方坚船利炮之“长技”,这是近代湖湘文化的第一次转型。甲午战争失败后,近代湖湘文化被迫再次进行转型,即由侧重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的政治制度。

 

一、近代湖湘文化第二次转型的背景

 

1.甲午湘军败绩及湖湘士人的深刻反省。

清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对丰岛海面的清朝舰船发动突然袭击,中日战争因日本的不宣而战而爆发。与此同时,陆上日军也在汉城发动了对清朝军队的进攻。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和淮军在与日军的作战中连遭败绩,甚至有将领不战而溃走,战火很快烧到中国境内,“寇遂窥奉天,朝野大震”。

当此存亡之秋,朝野均瞩望于曾因收拾洪、杨之役而威名赫赫的湘军来挽救危局,湖南官绅亦自觉舍我其谁、责无旁贷。七月,还在朝鲜局势紧张之时,湖南巡抚吴大澂即曾电奏朝廷,“请统率湘军赴韩[朝]督战”。时在浙江任道员的李光久(李续宾之子)亦致书总督刘坤一,“淮军尽败,上意必属湘军”,建议速选勇将,早作准备。九月初,闻淮军在朝鲜作战一败再败,皮锡瑞写下“灞上真儿戏,神州岂乏材。吾湘士犹奋,应更广招徕”的诗句,极其希望朝廷征召湘军出战,以挽回败局。

湖南官绅的主动请缨,朝廷在给予褒奖的同时,谕令湖南募勇添兵。湘军在朝野的深切期望之中,陆续开赴辽东抗日前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北上湘军一部驻守山海关,其余则在田庄台、牛庄等地扼要布防。在二月初的牛庄战役中,面对强虏,湘军毫无惧色,不惜肝脑涂地,但还是输掉了这场辽东最关键的战役,六天之内,营口、田庄台随即失守,湘军辽东战役彻底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清政府被迫求和,甲午战争以比过往更多的割地与赔款而告终。

“自咸丰以来,削平寇乱,名臣儒将,多出于湘,其民气之勇,士节之盛,实甲于天下”,“语战绩则曰湘军,语忠义则曰湘士”,自湘军和湘军集团崛起以来,湖南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救世情怀与担当精神,进而形成一股不可向迩的虚骄之气,似乎只要湖南人一出手,中国最难的事情也不在话下。但事与愿违。战争的失败,带给湖南人的不仅仅是耻辱,还有外省人鄙夷的目光。有广东人和湖南人吵架说:“你们是湖南的么,你们湖南人红顶子多,山海关外一仗,还杀你们湖南人不绝!”

面对耻辱与鄙夷,湖南人首先是莫名的震惊与悲愤,能平大难的湘军竟然出现了难以置信的惨败,“自马关定约,胶州结案,举中国之人有死人之心,无生人之气”,“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其次是痛心疾首的自责,认为“甲午的败仗,实是我们湖南人害国家的;赔日本二万万银子,也是我们湖南人害国家的”,将一切的一切都扛下来,心中充斥着一种对战争失败的深重负疚感。

事情如果只是到此为止,并没有多大意义与价值,因为这有可能在不知所措的失望中,就此沉沦下去而一蹶不振;必须有进一步的反思,开出对症之方。湖湘志士“始转侧豁窹,其虚骄不可向迩之气亦顿馁矣”。自古具有强悍、任性、刚直性格的湖南人,被打掉虚骄之气并经历震惊、自责和反省后,迸发出一种新的更强烈的进取心,“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专精致思,不敢循一孔之见而封于旧说,不敢不舍己从人取于人以为善”,更是宣称“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进一步坚定了救中国当从湖南始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豪迈气概。正如唐才常所言,湖南人“自吴中丞狼狈牛庄之后,介胄之夫,稍稍知旧法之不能用,而向之读书谈忠愤,攘臂诟詈,弋乡愿名者,则亦开通其耳目,充其智识,幡然求之中西图籍,一洗其从前虚骄之气,雍雍彬彬,怀瑾握瑜,庠序之气,靡然向风”。湖南人中的先知先觉者已经感觉到了“旧法之不能用”,需要改变旧法,采用新法,并从“中西图籍”中探索新的挽救之法,将视眼放得更为宽广。是沉沦还是变革,湖南人毅然选择了后者。湖南人这种不惧挫折、反躬自省、服气不服输、霸气外露、勇于有为的精神气度正是湖湘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

2.救亡图存政治议题下全国维新思潮的激荡

与以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不仅仅是割地赔款,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狂潮,一种被豆剖瓜分的惊慌恐惧气氛笼罩在中国的上空。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救亡图存成为19世纪末中国最大的政治议题。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中国就一直面临着民族危机,洋务自强运动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强大与富裕,反而被自己曾经的学生东邻小国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瓜分之祸。因此,必须改弦更辙,探索新的救亡图存之道,新的知识精英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代表性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力斥东汉以来的经学之非,指尊崇了两千多年的圣贤经传皆为伪造,以此从思想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正宗地位;又著《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成一位“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认为民权、平等、议院、选举等皆其所创,以此为变法改制张本。通过以上两书奠定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后,康有为又通过一系列上书,提出了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梁启超宣传其师说不遗余力,在《变法通议》中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维新变法的主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严复则译介当时西方最新的进化论即达尔文进化论,明确指出万物进化无不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国家社会不进行变革就会被淘汰。维新派又通过与洋务派的论战,高唱西方天赋人权之说,在对洋务派全面的批判中,系统阐明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张,其核心是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设立议院。

湖南的精英人物也深入地参与了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为维新变法思潮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并体现出鲜明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

 

二、湖湘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湖湘维新思想家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包括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熊希龄、皮锡瑞、张百熙、欧阳中鹄、易鼐等湘籍维新志士,甚至被称为保守派的王先谦、叶德辉等亦有开通务实的一面。此处仅选取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的维新思想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15:19 , Processed in 0.0980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