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十章 湘江之戏

2017-4-21 17: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23|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衡阳湘剧

衡阳湘剧,民间称为“衡州班子”、“衡阳汉调”,是湘江流域现存的大戏剧种之一。流行地区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衡阳、衡山、衡东、耒阳、常宁、安仁、炎陵、茶陵、攸县、永兴、桂东、宜章、汝城、桂阳、郴县等县市。有昆腔、高腔和弹腔三种主要声腔和一些杂腔、小调。其昆腔来自昆曲,高腔来自弋阳腔,弹腔来自祁剧,杂腔来自当地的山歌、小调。衡阳湘剧是保留昆腔剧目较多的剧种。

衡阳湘剧传统剧目繁多,1986年统计有连台本戏7部,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其中连台本戏《目连传》、《封神传》、《岳飞传》均能演出7天。

衡阳湘剧鼎盛时期在清中晚期,至1949年,仅存演出班社5个;1950年,漂流在民间的老春华班、大春台班和大吉祥班进入衡阳联合演出;新华班、新春台班被郴县人民政府收留,为此,5 个班社为衡阳湘剧保护了一批艺人和剧目。1951年,衡阳统一湘剧团和桂阳县湘剧团分别在两地成立,虽几经磨难,两团保留至今。

2006年,衡阳湘剧以湘剧为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地区的花鼓戏,包括长沙花鼓戏、衡州花鼓戏,我们在洞庭湖区花鼓文化的源流中,已经归类描述,这里,我们只说说湖南木偶戏和皮影戏。

 

四、湖南木偶戏、皮影戏

1、木偶戏

木偶戏,史称傀儡戏,在湖南一些地区又称“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演出木偶戏的班社又叫“矮台班”、“低台班”[1]

湖南木偶最早见于史籍,是《旧唐书·崔慎由传》中记载:唐咸通六年(865),桂州戍边官兵起事,经湖南“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这条史料告诉我们,在唐代,军队中有演剧的士兵;他们演出的是傀儡戏,即木偶剧。但木偶戏演出均伴有唱腔,当时,过湖南演唱木偶戏并要让观众听懂,介卒唱的什么腔调,已无从考查。

清代,杖头木偶在湖南则盛极一时,湘江流域一线,有唱祁剧的祁阳木偶戏,有唱衡阳湘剧衡山木偶戏,有唱长沙湘剧的长沙木偶戏。

 

祁阳木偶戏  元、明时期,祁阳一带已有木偶戏演出。清嘉庆、道光年间,祁阳木偶戏已很盛行,遍布于祁阳县文明铺和潘家埠一带。到了咸丰年间,著名的木偶戏班社首推文明铺李陶儿家的“仁和班”。民国时期,祁阳有半职业、职业木偶班社108个,艺人500余人。著名艺人有刘光奎、王连生、唐耀、刘玉生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连生等人被邀至北京传授木偶艺术两个多月。1954年,祁阳“仁和班”被邵阳文工团接走,成立邵阳木偶剧团。1956年,邵阳木偶剧团与长沙皮影剧团合并,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1961年,祁阳县又创办了一个木偶剧团,接收民间艺人18人,青年学徒7人,1969年,被解散。

属于祁阳派的武冈木偶戏,当地群众称为观音戏。20世纪20年代后期,武冈县马坪、法新、大井、清溪、石牌坊等地均有民间木偶戏班。节目、唱腔用祁剧,有《魁星点斗》、《三星庆寿》、《文王访贤》、《双拜寿》、《天门阵》、《三气周瑜》、《长板坡》、《三请樊梨花》等200来种剧目。少数节目为祁剧所无,如《全家义》,每当为菩萨上寿,须斋戒沐浴上演。近年来,已无演出活动。

 

长沙木偶戏  长沙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因是传统杖头木偶,因此又称“举偶”。木偶之源,一直未能找到,西汉时用于殉葬的木俑,不知是不是木偶戏最早的雏形?《说文》中说:“偶,桐人也。”《越绝书》也说:“桐不为器,但用为俑。”一般来说,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多陶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多木俑。木俑以楚国最为流行。神诡奇谲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俗。《礼记•檀弓》郑玄注说:“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朱熹《孟子集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其中“面目机发”历来被解释为“面目有活动机关发动”;这种有活动机关的木俑,必须在摆动中才有效果?木俑下葬时,有可能要舞动;要舞动必然要安排一定的动作。因此,后来与祭祀关系密切的木偶戏,在送葬时最先“表演”起来,其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

民国初期,长沙成立老郎庙永定会,成为木偶戏班社的行会组织。当时“活木脑壳戏班”演出,其传统喜剧剧目表演,旦角操作稳重细腻,水袖和翎子功十分优美;丑角与小生尤有特色。唱腔用湘剧。长沙木偶戏唐万和班曾因演出大型木偶戏《顺治操兵》名噪一时。

长沙木偶戏有众多常年活跃在乡村的民间木偶剧团。至今,在湘乡市中沙镇一带,已传承数代的莫家戏班尤为有名,莫家戏班的艺人仅有六七个人的戏班,能在操控三把二胡、两支唢呐以及大小锣鼓等几种乐器的同时,还负责木偶的动作、唱腔和对白,演出忙而不乱,备受群众欢迎。目前他们演出的《拦马》、《鸿门宴》、《盗仙草》、《水漫金山》等,都是很有艺术特色的剧目。

20世纪50年代,湖南民间木偶戏得到重视,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于1956年7月正式组建,分木偶与皮影两个演出团。组建时称“湖南木偶皮影剧团”,2000年,由团改院。湖南木偶戏继承发展了包括邵阳木偶戏、长沙木偶戏在内的表演艺术传统,革新了木偶制作,音乐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鼎故革新,台词将地方方言改为普通话,创作了一批适合儿童观看的新节目。

湖南木偶戏曾以擅长表演传统剧目著称,老一辈艺人擅演短小精悍的折子戏,《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水漫金山》、《打面缸》都很有艺术特色。湖南木偶的继承者发扬木偶的优秀传统,他们创作的《金鳞记》、《白蛇传》、《八百里洞庭》、《马兰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创作的《火云鸟》、《猎人海力布》、《青蛙王子》、《石三伢子》等剧目在国内外木偶艺术节中累累获奖。

2006年,湖南杖头木偶戏被评定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旧时,民间把由真人表演的戏曲舞台称为“高台”,而舞台较之简单、低矮的木偶戏,俗称“矮台”或“低台”。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123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5 18:37 , Processed in 0.1127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