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六章 一江湘水节会多

2017-4-21 1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63|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2、陶公庙庙会

公元2007年3月2 日,是农历丁亥年正月十三日,我至长沙县榔梨镇陶公庙考察了一次庙会。

陶公庙会一年有两次,是在两位陶公的瑞诞。一是正月十三,福佑真人陶的生日;一是八月十七,孚佑真人陶淡的生日。二位真人为叔侄,陶煊是陶淡的侄儿。

但前来拜祭的信众,对此却并不十分清晰。他们尊称两位“神仙”为陶公菩萨。

这里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石阶梯上、大殿内外,人们只要占得一小块地方,便摆下供果,点燃香烛,双膝跪地,求签问卦。从稚气未脱的儿童,到沧桑满面的老人,他们无比虔诚,向菩萨诉说自己的心愿,或是祈祷许愿,或是感恩还愿。整个庙宇,人声鼎沸,爆竹隆隆,千百年来,陶公就这样默默地俯瞰人世、担负起民众的重托与希望……

老百姓都说:陶公菩萨很灵,而且有求必应。

史载:

康熙二十六年(1687),长沙大旱,湖南巡抚赵申乔亲赴榔梨陶公庙迎接陶公真身菩萨为民求雨,仪式过后,果真“天忽大雨,水盈尺”。陶公庙正因此而名声大振。

嘉庆二十三年,榔梨市不戒于火,急祷真人,见空中有衣红袍者将袖一拂,其火遂灭。嗣后,每遇火灾,取真人袍悬挂,即灭。

道光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年,长沙连岁旱灾,雨泽愆期,迎请祈祷,无不神验……

由于二位陶公菩萨忠于职守,同治十一年(1872)又被皇帝分别加封“昭显”和“灵应”。

历史上,满清、民国两朝的地方官吏,包括巡抚、督军、省长、知府、知县每逢水旱虫灾,迎请陶公进省求晴、求雨、驱蝗,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 有史可查的就有11次。

官方倡导又参与,民间的祭祀如痴如狂。

每逢两位陶公菩萨生日,善男信女们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以庆陶公菩萨的寿诞。庙会每次时间长达10天左右。前来赶庙会、朝拜的香客成千上万,其中有来自川、鄂、豫、浙、闽、赣、粤、桂等地的香客。他们对陶公菩萨虔诚至极,用“朝肉香”的形式(将小香炉用线吊于手肘皮下)顶礼膜拜。

庙会中的行香祭祀仪式正努力地恢复传统:仪程始,由陶公庙道长请出三位真人牌位,安放在神台前。供桌上摆放水果,三杯清茶。烛台上供香炉香烛。烛香点燃后,向陶公真人神位三鞠躬。鸣炮、鸣鼓,拜祭人员向孚佑昭显陶公真人、福佑灵应陶公真人,云隐生化杜公真人(民间所祀的并非史籍所载的“李公真人”)三鞠躬,主祭人跪拜三上香后,宣读禀告文。告文宣读完毕后,在烛上点燃焚化、归位。然后全体人员向三神圣三鞠躬。鸣鞭炮、鸣钟鼓,道长们恭请三位神圣前坪上轿。牌位上轿后,静场。鸣三声礼炮,开锣和鼓乐齐鸣,队伍依顺序出发,从西门出,绕广场一周,从东门进。进东门后,鸣鞭炮,队伍分两边面向大殿站好,三顶轿子依顺序正中面向大殿。道长们在轿内请出牌位,走梯级进大殿后鞭炮和音乐停止。静场,三声礼炮,礼炮后鸣长鞭、礼花。主持人请主祭人就位,三鞠躬,礼成,行香仪式完毕。

旧时,每逢庙会,陶公庙内古戏楼上照例要演戏酬神。长沙城里的戏曲名角都登台演出唱湘剧,省城的名角,如生行吴绍芝、欧元霞和“六岁红”刘春泉、净行廖升翥、丑行李少臣、老旦张梅生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如今,这些名角均已作古,但酬神戏还有延续,只是除了湘剧,还增添了花鼓大戏。酬神戏除庙会唱三天正戏外,不少人点唱还愿戏,因此庙中的演出可以延续至十天半月。

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庙会期间,前来看戏的人山人海,既有当地村民,还有附近发了财的老板,也有长沙城里来的文人游客。如今,还多了挎着各色“长枪短炮”、到处拍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摄影爱好者。

庙会期间,庙前的小买卖十分红火。蜡烛钱纸,香火鞭炮为最多,也有水果炒货、气球玩具……

2007年,我初到陶公庙,突然感到此处的庙会活动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到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道路阻塞,小商小贩几乎没有摆摊设点的空间,文化活动也只有祈祷与祭拜。

庙会去了哪里?

走进小镇,我才意识到:这里因庙成市,因市成集,因集成镇——千百年来,陶公庙会已经造就了整整一个榔梨镇!

榔梨,清代称榔梨市。榔梨之榔,如今多写作“上郎下木”;其实,在清代的木版刻印嘉庆《长沙府志》、同治《长沙县志》等典籍中,均写作“榔”(如下图)。之所以称榔梨,可能与浏阳河有关,浏阳河流经临湘山下,绕了一个360度的大弯,绕了一个360度的大弯,如同在大地上画了一个梨,因此此段河水被称为“梨江”;又如同一个“榔头”,又称“榔梨”。

榔梨镇老街由八条街道衔接而成,从南至北分别为新街、半边街、黎家街、上福街(今上正街)、中正街(今下正街)、三仙街(今民主街)、仙后街(今下市街)和横街。

庙会最早造就的是三仙街,“三仙”是指孚佑真人陶淡、福佑真人陶煊,以及于咸丰二年(1852)与叔侄同时封号的同县李公真人。接着便发展成正街,后又分为上正街和下正街,整个小镇由集市发展而来,渐成规模。

由街到市,由市而镇,这个成长过程至迟在清前期。同治《长沙县志》中:“榔梨市……旧有榔梨税课局,雍正十三年奉文‘落地税’若在乡村镇落全行禁革,局遂废。”嘉庆年间设有征税之“关梁”,证明在雍正十三年前,榔梨设税课局征税,税局撤销后仍有征税场所,镇已成规模。

榔梨镇形成,百业兴旺。各行各业公会都有两个名称,一为行业的正名,另一名称为祀神名称。如绸布业同业公会叫“清福会”又称“保靖延龄”,泥木行叫“鲁班会”,又叫“万心长庆”。南货油盐业又称“福德会”等等。有民谣云:“榔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由此可见商业与陶公庙的密切联系。

旧时,庙会由商会组织,经费因各商铺收取,后来各街分为设“头人”八个,负责筹备春、秋两届庙会的唱戏事宜。

正月十三的庙会结合元宵灯会,每“头”出“故事”一台。民国时期,故事会由新街与半边街各半台,黎家巷至大码头二台,大码头至罗家码头一台,罗家码头至鸦林桥二台,三仙街与下市街各半台,横街一台。故事会中的“故事”与各行业的特点相适应,如纸、屠、药业的《白蛇传》;京广杂货的《双龙台》;南货业的《洞宾戏蚌》;牙行(中介)业的《桃园结义》;绸布业的《荡秋千》;理发业的《张果老骑驴》;香烛业的《裴航跨凤》、《天女散花》等。角色都由儿童扮演,其技艺尽显其奇、趣、精、险。每台故事前后左右都有许多举着上结彩球的“荡子”保护;后面则有一架扎着彩绸花朵的锣鼓棚子跟随奏乐。

八月庙会从中秋节开始,镇上四方商贾云集,百货土产杂陈,斗艳争奇,琳琅满目。十六日起,通宵达旦都是来自四面八方,远至江西,浙江的善男信女求神拜寿。城里有专开榔梨的轮船运送各行各业率领的祀神队伍。庙里彻夜香火烛天,钟鸣鼓响,远看恍如烟云缭绕的仙山楼阁,鞭炮声数里之外犹清脆可闻。

十七日午后行香,队伍相当庞大,却秩序井然,队伍最前面为火流星、玩镗队开路,家家户户摆设香案,虔诚迎送。队伍依次是玩龙舞狮的、耍地花鼓的、踩高跷的、再就是八台“故事”、举火香的、烧肉香的、执万民伞的,然后是两条护驾神龙、高脚牌、点锡执事、香亭、炭盆煮醋,托着香炉法器的僧道,簇拥着三乘供着陶杜公三真人牌位的绿呢大轿。后面又是一长串持香的男女信众和乐队。

至今,陶公庙会依然红火。陶公庙庙会传统恢复的同时,又渗入了更多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从1997年开始,长沙县政府将庙会定为“陶公庙文化庙会”。每逢庙会,政府有关部门在庙会期间组织“五下乡”活动,为群众送来文艺演出、科学致富的信息资料、医疗卫生知识、以及图书和政策法律知识。庙会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高潮,成为当代民众日常生活的盛事。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3 03:18 , Processed in 0.0990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