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五美学校

2016-10-25 17: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36|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五美学校教室旧址

    五美学校为教育家徐特立所创,位于长沙县江背镇(原五美乡)特立村观音塘,初名为五美高等小学堂,今名为长沙县五美中学。

    1913年秋,徐特立在长沙县五美乡(今江背镇)观音庙创办五美高等小学堂(简称五美高小),免费吸收贫苦子弟入学。五美高小摈弃私塾教学中的旧方法,实行新制度,采用新教材,是长沙县最早办起来的一所乡村初级小学校。

    五美高小办起来后,一度引起守旧势力的围攻,认为这种“洋学堂”“会把祖宗的传统丢掉”,“会把子弟教坏”。1915 年,守旧分子借口在庙内办学堂亵渎神灵,多方进行刁难。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徐特立腾出家用老屋改建成一栋较为宽敞的新瓦房,作为校舍,并另筹经费,扩建了两间教室。家人则住进老屋旁新搭建的两间茅屋,并从旁门出入,以不影响学校教学。由于徐特立的坚定毅力和无私支持,五美高小终于坚持下来。

    在徐特立及五美高小的影响下,五美乡先后办起50余所国民小学。徐特立以自己亲手创办并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立师范(今长沙师范学校)为基地,在短期内为这些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教师。

    1914年,徐特立的学生、毕业于梨江高小师范速成班的熊瑾玎担任校长,精心治校,直至1924年,徐特立的学生、毕业于长沙县立师范的蒋长卿担任校长。1927年,“马日事变”后,徐特立被迫离开长沙,学校托付给侄子徐维本等,学校改名为五美学校。1933年,学校董事会被反动分子所把持,学校改名为“四维高小”;1939年,学校搬至九郎庙,改名为五美中心学校;1954 年秋,五美、湘阴等五乡人民联名报呈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并征得徐特立同意,恢复五美学校,徐为学校题写校名。

    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和精心指导下,五美高小成为当时一所进步学校。在徐特立之后,熊瑾玎、蒋长卿等共产党人先后担任校长,继续以徐老的精神治理学校。共产党人陈昌、熊为华、张义质、黄彝、毛达恂、赵则三等都曾任教于该校。

熊瑾玎与夫人合影

    熊瑾玎(18861973),湖南长沙人。10岁入私塾, 20岁时入梨江高小师范速成班,1914年开始代理五美高小校长。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负责筹款等事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上海中央机关负责管理和筹措经费,1931年被派往湘鄂西苏区,任宣传教育部长和秘书长。1933年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抗战爆发后获释。1938年初任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总经理。新中国成后,曾担任全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等职。

蒋长卿(19011931),湖南长沙人。5岁入私塾,徐特立念其清贫好学,免费收入五美高小就读。1916年秋考入长沙县立师范,在校时与黄彝、赵自选等组织救国十人团,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担任五美高小校长,精心治校,建立了中共支部和共青团支部,并帮助各乡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等,使五美高小成为当地政治活动的中心。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秋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组建红十六军和湘东独立师,配合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1931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3月在长沙就义,年仅30岁。

五美校训“勤俭公实”为徐特立题写。在一次讲话中,徐特立特地阐述了这四个字的意义:“这勤字,就是勤劳、勤快。我们在学校里要勤读书,在家里要勤劳动,做一个勤快的好学生。这俭字,就是节俭、俭朴。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节约俭朴,不要铺张浪费,你们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这公字,就是公正,秉公无私,办事公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大家,不能只顾个人、自私自利。这实字,就是老实、诚实、真实。我们在读书劳动的时候,都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弄虚作假,不说谎,不欺人,长大了,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以上这些,你们都能做到了,那就是一个好学生。”

五美学校教师合影(正中小孩为徐特立外孙女徐舟

徐特立为五美学校题写的校名

1966年徐特立回长沙时与学生合影

徐特立对五美学校的举办,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深切地关心着学校的发展,不顾年迈,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1953年冬,徐特立回到阔别20多年的五美学校,看望全体师生并参观校园,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56年,徐特立再次视察五美学校,并与师生谈话,强调学校“最好仍以办好小学为主”。1958年,徐特立第三次回到五美学校,“祝同学们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感谢老师们教导好”,并听取教学工作汇报。1958年徐特立回五美学校视察。1963年,徐特立为五美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勤俭办校,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奋斗。”1966年,90岁高龄的徐特立最后一次回五美学校,并在校内种下两棵蜜橘树,以作永久的纪念。

教育界的“长沙”— 徐特立  

彭平一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在他的《六十自传》中提到他早年在长沙从事师范教育培养了大批小学教师的经历时说过:“在长沙教育界我应该是‘长沙王’”。确实,从1895年徐特立开始从事教育,到1927年“马日事变”,32年的时间里,徐特立与长沙师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徐特立是长沙教育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五美乡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1877年生于长沙县五美乡。1895年,他开始担任塾师。1905年在宁乡速成师范结业后,他在长沙县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并在该学堂附设了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1906年春,他接受朱剑凡的聘请,到长沙周南女塾担任国文教员,还兼教地理、历史、数学、化学等课程。后来周南分设师范部、中学部、小学部,他担任了师范部主任教员兼小学部主事,同时,他还先后在修业、明德、长郡等校兼课。1910年,他到上海、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到长沙后不久,他担任了周南的校长,并根据在上海和日本学习的一些经验,在周南实行教育改革。为此他创办了《周南教育》周刊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这一刊物出版后,很受师生欢迎,被誉为湖南教育刊物的开路先锋。
  辛亥革命后,徐待立先后辞去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教育科长职务,继续从事教育。他先在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校任校长,接着又创办了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在创办长沙师范的过程中,他还在他的家乡五美筹建了五美高级小学。他以自己的学生熊瑾玎任该校校长,将家里的房子腾出来作为校舍,并在长沙师范为这所学校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教师。由于他的苦心经营,五美高小成为了一所革命学校。熊瑾玎和他的继任者蒋长卿后来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著名共产党人陈昌、熊为华、张义质、黄彝、毛达恂、赵则三等都曾在五美高小读书或担任过教员。 

在法国留学时的徐特立

  1913年下学期,徐特立开始在第一师范担任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教员,并兼任教育实习主任。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和方法,他经常在课外组织学生举行有关教学问题的座谈会他还组织学生参观小学教学,然后详细加以评论、分析。在上修身课时,他不讲那些干巴巴的教条和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用古往今来模范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启发学生,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指点学生。他在毛泽东等学生向他请教读书经验时,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这种学习方法对毛泽东等学生影响很大。毛泽东在后来曾深情地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
  1919年,为进一步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徐特立以43岁的年龄赴法勤工俭学,并到比利时、德国进行了教育考察,于1924年夏回国。回国后,他谢绝了广东大学校长邹鲁聘请他为教授的聘书,决心留在长沙,为湖南的教育尽力。当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正在招生,一群没有被录取的乡下女学生来找他,诉说她们失学的痛苦。徐特立决心创办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以解决她们的就学问题。于是,他借了长沙师范左侧的一栋杂屋,向其他一些学校借来一些旧黑板、课桌椅和教具,用“打会”、借贷和募捐等方式筹集了几百元的经费,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他自己任校长兼教员,其他教员都是义务兼课。学校除一名厨工外,没有其他勤杂人员,许多事情都是他带领学生动手做。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多方筹措经费,将原来一层的教室改建成两层的教室,还办起了图书室和阅览室,充实了教学仪器。为了筹款还债,徐特立在除夕深夜还在外面奔走。有人不了解情况,还以为他作客吃年饭去了,当看到他回来在厨房吃开水泡饭时,大家很感动地说:“这是徐校长的特别年饭!”
  从1925年春季开始,徐特立同时担任了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他把过去自己办学治校的经验,与考察西方学校管理制度所得知识融会贯通,制订了一套新的管理方法,在3所学校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长沙师范组成校务会议,在长沙女师组成校董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开放校禁,解除对女学生的封建桎梏,鼓励女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活动;坚持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宗旨的择师标准,坚决反对在学校搞派别,拉小圈子;对学生实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等等。
  在选择教师方面,徐特立的标准是:思想进步,作风正派,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而不计较报酬。他聘请教师很有诚意,尽管三所学校教师的报酬都不很高,但有很多教师为他的诚意所感动,主动来校与他共事。有一次,他冒着大雪送聘书给著名地理教师鲁景深先生。鲁先生尚未起床,鲁师母以为他是一个老校工,让他在客房等了两个多小时。鲁先生起床后,很受感动,尽管已接受别的学校聘约,但仍答应到省立第一女师兼课。由于徐特立以思想进步作为择师的标准之一,因而,他当校长的期间,这3所学校里集结了大批进步人士甚至共产党人,如周以、陈章甫、罗学瓒、周竹安、廖锡瑞、曹典琦、熊瑾玎、周世钊、黄芝岗等。
  在教育学生方面,徐特立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诗教”。这是他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任校长时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每天早上,他将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需要让学生知道的布告或通知,都用诗的形式写在办公室前廊的黑板上。这些通俗易懂的诗句简洁明了,形象感人,学生爱读,又易记忆,教育效果非常好。如他表扬女生学习成绩好的诗:“女儿智力何曾弱,十二三班作例观;学算刚刚三载半,几何三角一齐完。”他称赞一个叫丘伯箴的女生身体健壮性格活泼时写道:“人人共道伯箴强,一跃先登上女墙;倘使女儿皆若辈,立将衰弱转强梁。”他批评一些女生晚上就寝后讲话影响别人睡眠时写道:“脚尖踏地缓缓行,深恐眠人受我惊;为何同学不相惜,不出嘻声即足声。”当一些学生嘲笑他用别人扔掉的粉笔头上课是小气时,他写道:“半节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是算细人。”学生对这些黑板诗很感兴趣,每天都到走廊的黑板前去阅读和抄录。有些诗句,同学们几十年后还能背诵出来。 
  由于徐特立的精心管理和精心教育,三校办学都卓有成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大革命时期,长沙有八九十所小学,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这三所师范学校。3校毕业生中还有很多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田汉、许光达、廖沫沙、赵自选、张义质、谢鑫、罗为栋、熊为华、赵则三、毛达恂、毛际科、杨辗、郑杰(刘英)、朱端绶等其中有很多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马日事变”后,徐特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离开了长沙,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结束了他在长沙的教育生涯。

     按:本文原载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湘城教育纪胜》,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彭平一(1953—2014),中南大学教授。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7:17 , Processed in 0.410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