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学校教室旧址 五美学校为教育家徐特立所创,位于长沙县江背镇(原五美乡)特立村观音塘,初名为五美高等小学堂,今名为长沙县五美中学。 1913年秋,徐特立在长沙县五美乡(今江背镇)观音庙创办五美高等小学堂(简称五美高小),免费吸收贫苦子弟入学。五美高小摈弃私塾教学中的旧方法,实行新制度,采用新教材,是长沙县最早办起来的一所乡村初级小学校。 五美高小办起来后,一度引起守旧势力的围攻,认为这种“洋学堂”“会把祖宗的传统丢掉”,“会把子弟教坏”。1915 年,守旧分子借口在庙内办学堂亵渎神灵,多方进行刁难。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徐特立腾出家用老屋改建成一栋较为宽敞的新瓦房,作为校舍,并另筹经费,扩建了两间教室。家人则住进老屋旁新搭建的两间茅屋,并从旁门出入,以不影响学校教学。由于徐特立的坚定毅力和无私支持,五美高小终于坚持下来。 在徐特立及五美高小的影响下,五美乡先后办起50余所国民小学。徐特立以自己亲手创办并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立师范(今长沙师范学校)为基地,在短期内为这些小学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教师。 1914年,徐特立的学生、毕业于梨江高小师范速成班的熊瑾玎担任校长,精心治校,直至1924年,徐特立的学生、毕业于长沙县立师范的蒋长卿担任校长。1927年,“马日事变”后,徐特立被迫离开长沙,学校托付给侄子徐维本等,学校改名为五美学校。1933年,学校董事会被反动分子所把持,学校改名为“四维高小”;1939年,学校搬至九郎庙,改名为五美中心学校;1954 年秋,五美、湘阴等五乡人民联名报呈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并征得徐特立同意,恢复五美学校,徐为学校题写校名。 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和精心指导下,五美高小成为当时一所进步学校。在徐特立之后,熊瑾玎、蒋长卿等共产党人先后担任校长,继续以徐老的精神治理学校。共产党人陈昌、熊为华、张义质、黄彝、毛达恂、赵则三等都曾任教于该校。 熊瑾玎与夫人合影 熊瑾玎(1886—1973),湖南长沙人。10岁入私塾, 20岁时入梨江高小师范速成班,1914年开始代理五美高小校长。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负责筹款等事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上海中央机关负责管理和筹措经费,1931年被派往湘鄂西苏区,任宣传教育部长和秘书长。1933年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抗战爆发后获释。1938年初任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总经理。新中国成后,曾担任全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等职。 蒋长卿(1901—1931),湖南长沙人。5岁入私塾,徐特立念其清贫好学,免费收入五美高小就读。1916年秋考入长沙县立师范,在校时与黄彝、赵自选等组织救国十人团,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担任五美高小校长,精心治校,建立了中共支部和共青团支部,并帮助各乡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等,使五美高小成为当地政治活动的中心。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秋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组建红十六军和湘东独立师,配合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1931年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3月在长沙就义,年仅30岁。 五美校训“勤俭公实”为徐特立题写。在一次讲话中,徐特立特地阐述了这四个字的意义:“这勤字,就是勤劳、勤快。我们在学校里要勤读书,在家里要勤劳动,做一个勤快的好学生。这俭字,就是节俭、俭朴。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节约俭朴,不要铺张浪费,你们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这公字,就是公正,秉公无私,办事公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大家,不能只顾个人、自私自利。这实字,就是老实、诚实、真实。我们在读书劳动的时候,都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弄虚作假,不说谎,不欺人,长大了,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以上这些,你们都能做到了,那就是一个好学生。” 五美学校教师合影(正中小孩为徐特立外孙女徐舟 徐特立为五美学校题写的校名 1966年徐特立回长沙时与学生合影 徐特立对五美学校的举办,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深切地关心着学校的发展,不顾年迈,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1953年冬,徐特立回到阔别20多年的五美学校,看望全体师生并参观校园,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56年,徐特立再次视察五美学校,并与师生谈话,强调学校“最好仍以办好小学为主”。1958年,徐特立第三次回到五美学校,“祝同学们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感谢老师们教导好”,并听取教学工作汇报。1958年徐特立回五美学校视察。1963年,徐特立为五美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勤俭办校,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奋斗。”1966年,90岁高龄的徐特立最后一次回五美学校,并在校内种下两棵蜜橘树,以作永久的纪念。 附 教育界的“长沙王”— 徐特立 彭平一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在他的《六十自传》中提到他早年在长沙从事师范教育培养了大批小学教师的经历时说过:“在长沙教育界我应该是‘长沙王’”。确实,从1895年徐特立开始从事教育,到1927年“马日事变”,32年的时间里,徐特立与长沙师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徐特立是长沙教育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五美乡徐特立故居 徐特立,1877年生于长沙县五美乡。1895年,他开始担任塾师。1905年在宁乡速成师范结业后,他在长沙县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并在该学堂附设了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1906年春,他接受朱剑凡的聘请,到长沙周南女塾担任国文教员,还兼教地理、历史、数学、化学等课程。后来周南分设师范部、中学部、小学部,他担任了师范部主任教员兼小学部主事,同时,他还先后在修业、明德、长郡等校兼课。1910年,他到上海、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到长沙后不久,他担任了周南的校长,并根据在上海和日本学习的一些经验,在周南实行教育改革。为此他创办了《周南教育》周刊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这一刊物出版后,很受师生欢迎,被誉为湖南教育刊物的开路先锋。 在法国留学时的徐特立 1913年下学期,徐特立开始在第一师范担任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教员,并兼任教育实习主任。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和方法,他经常在课外组织学生举行有关教学问题的座谈会。他还组织学生参观小学教学,然后详细加以评论、分析。在上修身课时,他不讲那些干巴巴的教条和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用古往今来模范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启发学生,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指点学生。他在毛泽东等学生向他请教读书经验时,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这种学习方法对毛泽东等学生影响很大。毛泽东在后来曾深情地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 按:本文原载彭一平、陈先枢、梁小进著《湘城教育纪胜》,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彭平一(1953—2014),中南大学教授。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17 , Processed in 0.410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