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王台图书馆馆所平面图 ![]() 定王台旧照。 12月底,长沙市图书馆新馆开放运营。 新馆开馆特展《湘江此去.文脉》将时光倒回至110年前,那在长沙市图书馆老馆的旧址定王台,兴起过一段图书馆史上的风云。 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省立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开启了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 萌芽 120年前,长沙出现开放藏书楼 "在古代,我们的藏书分为三种,官办藏书楼,宗教藏书与民间藏书,这些藏书楼都有两大属性,一个是保存为主,一个是封闭性,它只对有限的人群开放,像贵族人士、宗教人士以及特定的私人人群,普通民众一辈子是很难进入到藏书楼的。"沈小丁透露,打破藏书楼的这种人群门槛的先例,也同样发生在湖南。 1894年,江标担任湖南学政。这位曾经去日本游历过的官员思想开放,来长之后,他开办了校经学会,聘请人教习算学、地理、英文等,还在校经书院建立校经书院藏书楼,"自捐廉俸购置洋务或时务图书不下七千种。"并随后在《湘学新报》上登载《校经书院学会章程》,在章程中写道:规制不论何人,皆准上楼游观。 "这几个字现在看起来平凡,但在120年前,可以说这就是湖南图书馆乃至中国图书馆事业上的曙光。"沈小丁认为,这代表图书馆的最早萌芽,"这个藏书楼摒除了所谓的门槛,让大家有机会来阅读,这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甲午战争之后,成立学会成为社会潮流,这些学会对会员开放,传播维新思想,并且都开办了藏书楼,买了一些书,订了期刊和报纸,对普通民众开放,湖南是当时全国学会最多的省区之一,"很多县里面有学会,如衡阳、常德、汉寿、浏阳,散落在湖南各地,因此这种开放性质的藏书楼,不再只是校经书院一个点,而是波及到了一个面。" 由谭嗣同创办的南学会,正是其中的代表。藏书楼仿照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有了相应的借阅制度。虽然这些学会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都悉数解散,藏书楼也不复存在。这个短暂的"学会"风潮,无疑为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1901年左右,清政府成立了课吏馆,对一些科举录取的人才进行再次培养,让他们学习法律、水利、算术等各方面知识,也规定了官员必须看书学习,还得交读书心得。在课吏馆,同样有藏书楼出现。 从开放性的藏书楼到要求官员们看书学习的课吏馆,"公共图书馆"无形中有了社会成立的基础,"可以说从社会民众以及政府官员,都有了公共学习的需求。" 兴起 12名湖南士绅办起首个图书馆 1904年3月15日,《湖南官报》上刊登了一则募捐启示《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募捐启》,在其副标备注称"馆设城东古定王台,拟二月初间开"。募捐启示由梁焕奎、龙绂瑞、陈保彝、谭延闿、魏肇文、黄笃恭、胡元倓、许直、陆鸿逵梁焕彝、刘棣蔚、俞蕃同12人共同发布,宣告了湖南图书馆的发芽。 梁焕彝的孙辈透露,1904年的那个春节,祖父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与哥哥梁焕奎彻夜长谈,聊起在日本所见所闻,连连感慨"我们如果再不动手促进教育提高民智,这个国家就会亡了。" 似乎正是这场彻夜长谈,促成了湖南图书馆的建立。不足1000字的募捐启示里慷慨激昂地讲述了建立图书馆,对于开启民智、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图书馆者何也,所以输入文明、实验教育,坚其信心、富其能力者也。夫国家之成立在民力,民力之膨胀由民智,民智之发达因教育,教育不能普及则智识无由普通,以无智识之民处生存竞争之世,危乎悲哉,不可说也。故教育不一途而范围莫广于社会教育,改良社会不一术而效果莫捷于图书馆,此世界所同认而吾国无闻焉。"现在读来仍然可以想见撰写人的民族危亡意识,也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各界对于图书馆的定位:开启民智,普及教育。 小故事 南学会登报喊话:欢迎"至本会阅书" 私人藏书楼对外开放,对于这种变化,民众的态度如何,因历史久远,没有太多官方记载。《湖南官报》曾记载称,1903年建立的常德图书馆,看书的日流量达数十人,"闻每日至馆阅书者常数十人。" 有意思的是,这些带公共性质的藏书楼,对吸纳民众有很高的热情,都曾公开登报宣传。江标所办藏书楼曾在《湘学报》公开刊登《校经书院学会章程(附书楼章程),宣布不论何人皆可游观。而由谭嗣同成立的南学会,也多次在《湘报》上刊发《告白》,告知会外人士"现在各种中西书籍均已购备齐全",欢迎"至本会阅书"。 变革 图书馆成开启"民智"主阵地 早期的湖南图书馆,虽然场地是公产,但开办经费和书籍均来自民间捐赠,尚属民办性质。到巡抚端方上任后,开始决心将其变成官办,他委派黄嗣艾去日本考察图书馆,并筹银1万两,用于图书馆建设,还选派陈庆年为湖南图书馆监督,建立了图书馆的相关章程。 1905年7月,端方调职离湘,幸运的是,新来的巡抚庞鸿书没有中断前任的图书馆事业,他还向清廷呈递一封奏折:《三十一年湖南巡抚庞鸿书奏建设图书馆》,奏折回顾了创设图书馆的过程,讲述了图书馆修建的不易,并求拨出经费,修建图书馆。庞鸿书拨出经费5000两,于定王台正殿后另建馆舍。 1905年10月1日,图书馆再次开馆,终于完成了从民办到官办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在当时朝局不稳,人事变迁,朝令夕改的状态下,湖南图书馆历经了多任巡抚,都始终在图书馆的建立上保持了统一态度。"连续四任巡抚都认同前任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并在基础上继承发展,这在当时的清朝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 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曾旅行到长沙,见到了当时的湖南图书馆,1911年,在其出版的《中国十八省府》书中他曾这样形容:"官场的新气象与旧思想的保守性结合在长沙图书馆,表现得十分清楚。"并透露,当时馆内藏有《大英百科全书》和中文的《古今图书集成》,"后者卷帙如此浩繁,仅贴标签就花费了数月!" 沈小丁透露,在1929年前后,湖南77个县都成立了图书馆,"有的叫民众教育馆,主要是推广民智教育、识字教育,省教育部门采购了84套《万有文库》丛书,给全省每个县都发了一套。"湖南图书馆的阵营,逐步扩大。 结局 毁于日军轰炸成难民避难所 然而这个"第一号"图书馆,也在清朝末年走向衰败,"政府的腐败,社会时局动荡,文化事业也自然没有了可以发展的基础。" 1938年,日本轰炸长沙,湖南图书馆被炸为平地,虽然大部分馆藏已经转走,但藏于馆内的两万多块雕版荡然无存。"当年一些书局的雕版印刷留下的版片,都悉数存放于定王台,这些都是文物啊,全部都炸毁了,那里就成为了一块空坪。" 文夕大火之后老长沙城尽毁,在定王台图书馆旧址处搭建了一些简易平房,用以给难民休息。昔日的精神寄居地,在成为空坪之后,又变成了供难民休息的避难所。 上世纪80年代,长沙市图书馆几近迁移,最终选定了曾经的定王台湖南图书馆旧址作为长沙市图书馆的馆所,无形中完成了一种"文脉"上的回归。"这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祥地,经过了几十年,看似断了,但是又回来了,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个安排,在选址过程中,是不是有文化的作用,偶然中应该有必然。" 小故事 毛泽东在这里第一次阅读世界地图 1912年秋,毛泽东从省立一中退学,住在了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到浏阳门外的定王台省立图书馆看书学习。湘乡会馆离图书馆将近3里,他每天早去晚归,中午饿了就买两个米饼吃,持续了半年。 在晚年的自传里,他说:"在那里我以极大的兴趣,第一次阅读世界地图。我读了亚当斯密士的《原富》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和约翰.斯陶德密尔所著的一本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逻辑学》和孟德斯鸠所著的一本关于法学的书。我将古希腊的诗歌、罗曼史(传奇)、神话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国的史地混合起来。" 他曾形容自己当时在图书馆里的体验,"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这似乎也是那个时代,不少普通民众对于图书馆这个新鲜事物的最大感受,在这里打开一扇窗,沟通起了与世界的桥梁。 本版文史顾问:陈先枢(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潇湘晨报记者沈参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2 13:16 , Processed in 1.4454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