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清辉 北京时间三月二十日凌晨,从美国纽约传来好消息,湖南省博物馆与佳士得拍卖公司洽购成功,盖身分离、被誉为“商周铜罍之王”的青铜器——皿方罍器身即将 回归故里,身首合璧。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文化盛事。这件罕见的商周之际的青铜重器,被发现至今九十余年,经历了盖身分离,器身辗转流离、屡被拍卖的悲 喜剧,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件国宝的传奇故事—— 分离 皿方罍身被数次转卖 爱好青铜器的读者肯定还记得,改扩建前,走进湖南省博物馆,就可以在其“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专题展厅中的第一个独立展柜里看到一件精美的青铜器盖。它 就是皿方罍盖。它那雄伟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黑亮的颜色、清晰的铭文以及威严的气质,吸引着无数游客。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精美的盖子只是3000多年前 一件商朝重器皿方罍的一部分,它的器身却一直流落国外,并成为天价宝贝。 关于皿方罍颠沛流离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初,一位收藏过该器的国民党军官周磐写的交代材料上有详细记载。著名考古学家、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曾亲眼看过这份材料。 周磐交代,1922年,皿方罍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北部的漆家河被发现,随后被一石姓湖北商人得知,石某找到该器下落,并以400块大洋成交。主人大儿子回 家得知一件这样的铜器居然可以卖到如此高价,就取下盖子请教当地一个小学的钟姓校长,钟校长一看器盖的造型和纹饰,觉得这绝非一般古物,当即拿出800块 大洋购买此器,主人儿子欢呼雀跃,决定拿来器身,卖给钟校长。石某一看到手的鸭子快飞了,抱着器身就逃跑了。石某这一逃,竟让皿方罍身从此离开了家乡,像 被拐卖的孩子一样,辗转流徙、行踪飘忽。 当年,为找回皿方罍身,获得全器,钟校长曾请桃源驻军团长周磐缉拿石某,未果。数月后,石某居然联系周团长要购买器盖,并且许诺愿以四五万银元高价购买器 盖,而且,事成之后,再给三万酬劳。但不仅求而无果,反而惊动了政府。石某害怕夜长梦多,很快便以100万大洋的高价将方罍器身卖给了上海的大古玩家李文 卿和马长生。李、马二人知道此器非同小可,而“追缴”皿方罍之令已出,也怕惹祸上身,10天后就将皿方罍身以80万美金卖给了英国商人、收藏家巴尔 (A·W·Bahr)。于是,巴尔成了方罍器身的第一个真正的收藏者。关于这一点,据说在纽约佳士得的拍卖档案里有清晰的记载。后来,方罍器身转手到日本 收藏家新田手中。2001年3月20日,方罍器身在美国佳士得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以924万多美元成交,据报道,购买者为一法国人。 不幸中的一点安慰是,器盖一直留在国内。 追踪 档案泄露器盖流传细节 据高至喜先生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在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处理一批档案时,无意中从这批待处理的档案中,发现有周磬于解放初写的有关皿方罍发现及流转离散经过的交代材料,觉得有用,就留了下来。这份交代材料至今留在湖南省博物馆。 周磐在交代材料中说,石某走后,周磐赶去常德向师长贺耀祖作了汇报,贺耀祖迅速派兵到钟校长家搜寻方罍盖,但无功而返。钟校长没想到军方会如此兴师动 众,唯恐再持有方罍盖会惹来杀身之祸,于是又一次找到周磐,表示愿将方罍盖捐献给国家,但求资助兴学。周磐从贺耀祖的行动中更加明白了方罍盖的价值,不由 起了私心,想将方罍盖据为己有,当即支付给钟校长5000块银元帮他办学,并开出期票5000元,从钟校长手中获得罍盖私自藏了起来。此事闹大后,北洋政 府曾下令追缴,湖南的赵恒惕也开始了追缴行动,但未如愿,后来北伐战争爆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周磐跟随宋希濂逃到大西南,1950年 在昆明被俘。1952年,周磐向政府写了一份“补充坦白材料”,主动交代了皿方罍出土和流转离散的详细经过,并献出方罍盖,以期“立功赎罪”。 1952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器盖转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移交给新成立的湖南省博物馆。 方罍盖来自何方?是何神物?当时省博无人知道,更不知它还有器身流落在外。负责青铜器研究的高至喜先生经过对器物的反复释读、考察研究,推测该方罍为商 朝晚期铸造,是殷商的高级贵族之一皿氏家族的器物,中原商朝人南迁时带入湖南。但直到十年后发现周磐的“交代材料”,才知道方罍盖的传奇身世,也才知道它 和方罍身分离已多年,方罍身早已去向不明。1964年,高至喜综合自己对皿方罍的研究,在《湖南省文物图录》上刊发了方罍盖的材料。 合璧 多次失之交臂即将梦想成真 据说,皿方罍器身辗转国外后,有幸一睹其尊容的中国人不会超过十个,湖南人见过的也许就3个人,巧合的是,这3个人先后都担任了湖南省博物馆馆长。 方罍器身的藏身之处何在,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尚无人知晓。1989年,高至喜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记述了皿方罍曲折传奇的故事。也许,在他的内心,渴望有奇迹发生。 没想到奇迹来得如此之快。也就是在这一年,访日归来的上海市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先生带来的消息,重新点燃了高至喜和他的同仁们心中的梦想之火。 青铜器研究专家、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薪告诉记者,1989年,马承源先生出访日本时,在日本籍(台湾人)朋友新田栋一家里惊见皿方罍器身,一回到上海,立即打电话告诉了他,他放下电话,来到馆长办公室,将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了时任馆长高至喜。 方罍身失踪60多年后,终于有了下落!这是不是意味着盖身重聚不再只是期待? 此时,在马承源先生的努力下,湖南省博物馆和日本的收藏家新田就方罍之事进行了多次沟通。1992年,80岁的新田来到湖南省博物馆,见到了方罍盖的威 容。他将自己特地带来的方罍器身的彩色照片,从尺寸、造型、纹饰、颜色以及铸造工艺等各个方面,与湖南省博物馆的方罍器盖图片、实物进行了仔仔细细的对比 研究,认为确实是一器无疑。看到自己视为珍宝的方罍还有一个盖子,新田当即表示了让方罍身盖合一配成全器的愿望。高至喜告诉记者,新田愿意出资50万美金 给湖南省博物馆捐建一座大楼用作精良的陈列室,外加捐赠一件西周初期的精美方形器盖以换取皿方罍盖。但中国的文物部门只希望方罍身回归它的故土,想买回器 身,双方没谈妥。 1994年4月,新田向 湖南省博物馆发出了邀请,请他们去日本东京对实物进行考察并进一步商谈转让方罍盖之事。熊传薪(时任馆长)、高至喜(已退休)以及陈建明(湖南省博物馆现 任馆长,当时是省文物局领导)一起飞抵日本。三位湖南老乡、先后馆长有幸同时成为自上个世纪20年代方罍盖身分离72年以后亲眼见过方罍身与盖的前5人中 的3人——前两人是马承源和新田。 高至喜说,在新田家,我们发现方罍器身形制、铜质及颜色与省博的盖子完全相同,可以肯定是同一家族的,但是不是就是一体的,因为没有进行实物套合,也不敢完全肯定。 熊传薪告诉记者,从日本回来后,省博物馆和新田进行了多次协调,都没有结果。我们想将器身弄回来,新田却依然想将盖子搞过去。不过,在马承源先生的努力下,1995年,器身和器盖准备同时运到上海市博物馆展览并期待器身合一。 “方罍盖到过上海,当时马先生想让新田把方罍器身拿来,看盖和身是否相合,但后来新田没把器身送来。”正在美国考察的上海市博物馆青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周亚说。由此,方罍错过了一次盖身合璧的机会。 2005年5月,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方罍盖作为参展展品在名古屋展览达一个月之久。遗憾的是,方罍身已于2001年被一位法国藏家以924万多美元买走。 得知皿方罍此次在佳士得要再次被拍。湖南省博物馆15日致函佳士得;17日,现任馆长陈建明、前任馆长熊传薪于起拍前也亲赴纽约,和佳士得商谈洽购之事。皿方罍的文化解读 熊建华 皿方罍(又有“皿天全方罍”、“皿天全方彝”等名行世)号称商周铜罍之王,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早已传遍里巷,我们试从文化角度作一解读,或可再为大家添一点茶余饭后谈资。 “皿”氏是谁? 当大家关注这件方罍的市场反应时,也有人在问,这个“皿”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器盖、器身上铸造的铭文。皿方罍盖、身都有铭文,字数与排列方式有区别。 器盖两行八字: 皿而全乍(作) 父己 彝 器身三行六字,铸在口缘内领壁上: 皿乍(作) (尊) 父己彝 这段文字中,“皿”是器主族氏名,“而全”才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庙号之名。皿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1977年 陕西陇县韦家庄发现了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铜簋,年代与皿方罍相同。这件簋出土于一座西周贵族的墓中,其主人与皿方罍的主人,显然是同族人,“而全”与他的父 亲当是商周之际,身负某种使命来到湖南的周人。 皿方罍造型有何玄机? 皿方罍从功能方面看,是一件祭祀时装酒的器物,但其造型却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庙。 从盖部俯视,可以明显看到抓手与盖像一个庑殿状顶。抓手与盖均四面坡屋顶状,两个屋面四角均饰四个钩状扉棱,类似建筑的柱;天顶部位均有一凸起的棱,显 然表示的是“横梁”或屋顶的脊。盖主体部位的四面坡大屋顶,除了四角的扉棱,还在每面坡的中部饰凸起的扉棱,似表示建筑有廊,扉棱即廊柱。抓手与盖两个四 面坡屋顶叠加在一起,正与文献上所谓“四阿重屋”暗合。与器盖相对应,器身方形、有8道凸起的扉棱,与盖(屋顶)也可对应。 可佐证这种说法的材料还有著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偶方彝,不少学者认为该彝就仿自商王都的宫殿建筑。此外,甲骨文中的庙字,就是一个方 框,而宗教的宗字,则是一个单檐房子的侧视形象,殷墟文字中还经常看到有重檐建筑形状的文字。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商代宗庙建筑基址,其中一个可能是商代 最有作为的帝王武丁的祀庙,有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现复原出来的建筑形状,就类似皿方罍盖。 皿方罍纹饰传递了什么信息? 皿方罍造型,借鉴了宗庙建筑形制,纹饰结构,更可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屋顶朝上的面,分别饰四个内转角兽面、牛首状兽面、长喙鸟纹。器身从口沿开始观察,颈部饰两两相对的“长喙鸟纹”;肩部与腹部顶端,以龙形角兽首衔环为 中心,有兽面纹、小兽面、长喙鸟纹组成一组画面;腹部主纹,上部为将吞噬对象吞噬到残剩个三角状身躯的大兽面;圈足上还有一组长喙鸟纹。此外,方罍耳上正 面有蝉纹。 解析这件器物的结构,先要解释一下几个特别的题材。 其一,“三角体”问题。殷墟、三星堆祭祀坑、江西新干商代墓葬出土的器物上有类似纹饰,有的三角体还能看到完整的类似人的形态,三角体的大小,取决于被吞噬的程度。 其二,多层相叠兽面的问题。盖与抓手兽面相叠,其实表现的是两种动物,其中一个是牛或其他食草动物,另一个是虎,表现的是虎等肉食动物吃牛羊等草食动物。 其三,“长喙鸟纹”问题。这种形状的纹饰,习惯上都笼统地称为凤鸟纹,根据偶方彝上的装饰,大多应为鸮纹。鸮是一种可斗蛇虫的鹰类猛禽。 此外,还有龙、蝉纹饰于器物上,龙有变化莫测之神通,蝉也具冬眠夏鸣之性。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皿方罍的纹饰结构对商周宗教活动中常见的牺牲、神格化纹饰等有比较完整的表达。 从铸造者氏族来历、器物造型与纹饰等综合分析,皿方罍完整表达了商周时期的家国大事之一——“祀”。 (作者为湖南省青铜器研究专家)皿方罍为何如此受关注 记者 黄清辉 自佳士得宣布将在纽约拍卖皿方罍后,有关皿方罍的报道、评说、议论沸沸扬扬,人们感叹皿方罍离奇身世的同时,对湘博盖与正拍卖的器身是否属一器等也提出了一些质疑。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高至喜先生,就有关问题请高老释疑解惑。 皿方罍为何如此受关注 记者:“皿方罍”将在纽约佳士得拍卖的消息公布后,各方报道、资讯铺天盖地,皿方罍为何如此受关注? 高至喜:罍在中国古代常被用作重要的礼器,其基本形制有圆体和方体两种,由于青铜罍流行的时间短,数量少,尤其是方体罍,更是十分稀少。加上距离我们有3000多年,这件“皿方罍”能保留到今天已属十分罕见。 皿方罍器物精美,器形高大,是目前所知同类器中最大、最精美的器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该器发现的经过被逐渐披露,人们对盖、身分离的故事充 满好奇。2001年,在纽约拍卖的方罍器身以924万多美元成交,让人震撼。此外,该器在湖南出土,且是目前所知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器 物,器物来自哪里、在哪里铸造等等,就是一个让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 盖身铭文不一,不能由此断定它们不是同一器 记者:皿方罍盖和身铭文有差别,由此很多人质疑盖身是否属同一器。您认为,在纽约拍卖的皿方罍身和收藏在湘博的盖是同一件器物吗? 高至喜:质疑不能说没道理,但不能由此就断定它们不是同一器。其理由是,从有铭文的、带盖的器物看,铭文与器物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盖、身铭文 完全一致;第二种是盖有铭文、器身没有铭文或器身有铭文而盖没有铭文;第三种是盖上铭文与器身铭文不一致。断定皿方罍盖、身是否同属一器,关键看器物的大 小、颜色、胎的厚度以及装饰风格是否一致,而据我们的观察,皿方罍盖、身的这四点是完全一致的。另外,据李学勤先生对皿方罍的研究,器盖8字,器身6字, 器身铭文铸在口缘,比较狭小,故省略了铸器者“而全”的名字,字数上看,二者不同,但铭文风格,尤其是“皿”字,完全相同。 【器物档案】 皿方罍,曾称皿天全铜方罍,传1922年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出土。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该器形体高大、富丽堂皇,盖形似庑殿式屋顶,四角和四面中间共饰八条粗大扉棱;器盖、器身共铸刻铭文14个。 大家访谈 高至喜,男,1932年12月生,湖南桃江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考古学家。曾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等,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称号。 声音 佳士得全球首席执行官马文斐(Steven Murphy)先生:一直以来,佳士得将妥善保管受委托之重要文化艺术品视为己任,此次亦非常荣幸承担这件重要拍品的临时监管人的角色,协助完成了此次交易。 著名考古学家、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解放前,中国很多宝贵文物流落到了国外,我们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尽可能将国宝级文物收回来,因为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明的重要实物见证。 上海市博物馆青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周亚:洽购成功,那么这件湖南出土,在湖南离散的青铜罍中的王者之器,终于可以完璧了,它实现了包括上海博物馆在内,几代博物馆人的愿望,这是湖南人民的骄傲,是湖南省博物馆和文物考古界的骄傲。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14:30 , Processed in 0.1123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