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天心区孚嘉巷42号是一栋内中外西的公馆建筑,内室二层系纯木结构,大门又带有西式风格。原建筑建于清末,曾为四正社驻地。1938年“文夕大火”中损毁,1946年在旧址上重建,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当地居民称为“兰庄”,入住客人多为湘乡行商。今为居民住宅。 1911年6月初,同盟会派焦达峰负责湘、鄂两省军事。他奔走两省之间,积极联络会党,筹集枪械,准备组织“民军”。7月,焦达峰与焦达人、彭友胜等在这里设立“四正社”,作为洪江会的领导核心。 焦达峰(生平见第五章“南岭村焦达峰故居”)1904年入长沙高等普通学堂时就加入了哥老会,故难脱江湖绿林习气,他联络会党时头上常扎一包头,自命为梁山泊的天罡。焦达峰曾化名“岡头樵”,署名时,喜欢只书一“岡”字,他写的是草书,人们误认为“罡”字。“罡”拆开来写便是“四正”。1906年,焦达峰留学日本东斌学校,加入同盟会,成立“四正学会”。同年底回国参加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再次去日本。1907年,任同盟会调查部长,专门从事联络各省会党的工作。1909年初,与孙武回国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分头负责两湖事宜。焦达峰刻有一颗“四正”两字的图章,自谓“四正”为“心正、身正、名正、旗正”。此乃四正社之来历。 辛亥革命爆发前,湖南革命党人设立两个外围组织,一是联络新军的兴汉会,一是联络会党的同仇会。其时,焦达峰的主要任务是运动会党。焦达峰是浏阳县人,他与湖南的洪江会党素有渊源,18岁即入会,后又被推为会党领袖。他在浏阳县龙伏镇沈家大屋(焦夫人沈菁莪故居)召集湘阴、平江、萍乡、万载、长沙、醴陵、浏阳、湘乡等县的洪江会的“龙头大哥”30余人集会,经龙头大哥们抬举,成了会党首领。 四正社作为洪江会的领导核心,按湖北会议分三路发动的既定计划,分派同志分赴各地活动,设立机关,筹备武器,发展社员。焦达峰派往各处的同志和指定的会党头目大多是可靠的四正社社员,所以在号召起义时,能收指臂之效。后来长沙起义不到一星期,附近各县开到马刀队、梭镖队、来复枪队一万八千人,编入陆军各镇之中,都是响应焦达峰号召而来的四正社社员。 焦达峰也非常注重新军的联络工作。原来巡防营的中下级军官多数加入会党,四正社顺藤摸瓜,在巡防营中开展了比较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巡防营中级军官取得默契。巡防营的中级军官赵春霖、甘兴典、刘玉堂、袁国瑞等人因与焦达峰关系密切,也都列名四正社。1911年10月18日,焦达峰在太平街贾太傅祠内召集会议,决定起义。22日,起义一举成功,年仅25岁的焦达峰被推为湖南军政府都督。10天后,在旧军官梅馨发动的兵变中,焦达峰与副都督陈作新同时被害。继任都督谭延闿下令厚葬焦、陈,并派人到日本铸造了焦达峰、陈作新、杨任三烈士铜像,供奉在湘春路原辛亥烈士祠内,惜毁于“文革”。 在太平街还有一处焦达峰从事革命活动的遗址,即马家巷今17号共进会旧址。共进会系清末旅社同福公栈旧址,民国时期重修,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组织秘密机关共进会曾设此,今为居民住宅。同福公栈为浏阳商人开设,旅客也多为浏阳人,故同福公栈又具浏阳会馆之性质。公栈旧址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为典型的“口”字形四合院天井住宅。建筑格局十分清晰简洁,天井地面由长条形花岗石铺就,建筑细部犹存。两层木栅回廊上的竖木条做工精细,颇具地方特色。一色的木楼梯、木地板,木板隔成10间房间,油漆虽已剥落,但构制仍很完整。1909年8月,焦达峰从汉口回到长沙,在这里设立共进会湖南总机关。焦达峰召集同志多次在这楼里秘密集会,组织两湖同盟,策划两湖暴动。 2004年,孚嘉巷四正社旧址和共进会旧址均定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建筑,2010年公布为天心区不可移动文物。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13:44 , Processed in 0.0919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