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圣公会教堂全名中华圣公会礼拜堂,位于开福区北正街(今黄兴北路)。圣公会为基督教的一派,礼拜堂最初由教会负责人黄吉亭于1902年设于坡子街,次年迁吉祥巷。1905年为传布安立甘荣(英国国教)再建于北正街。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中为饥民所毁,翌年重建,由孟良佐(译名)设计,1915年落成。占地920平方米,建筑面积425.1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坐东朝西,花岗石结构,高15米,四周以22根1.1米见方的石柱为骨架,由扁六角形花岗石砌成外墙。正向立4根尖顶石柱,中柱间为弹弓式石库门,左石柱间置半弧形窗,花岗石窗台线。其他均为弹弓式窗口,安菱形花格窗页,栗色油漆。室内木席纹地板,前为诵经台,台高0.5米,宽9米,进深5米。硬木平拱式屋架,内钉里板,红色平瓦屋面,为长沙独特的石砌建筑物。 1904年黄兴领导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失败,曾躲避于圣公会礼拜堂。圣公会牧师黄吉亭掩护黄兴成功出走。1912年黄兴回长沙时,特地前往圣公会拜访,感谢当年教会的救命之恩,并为其题词: 耶稣圣名,敬拜宜诚; 辞尊居卑,为救世人。 . 黄吉亭(1868—1954),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著名的中国籍牧师,早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学习, 1891年被授职,是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最早的一批中国神职人员。作为教牧人员,他并不满足仅仅将上帝的福音传播给国人,而是更关注基督教与本土的融合,关注祖国的命运。他积极参与上世纪初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作出了贡献。 1900年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黄吉亭与胡兰亭牧师在武昌组织成立中华圣公会,希望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教会。中华圣公会成立后,1901年,黄吉亭在武昌府街圣救世主堂创办了书报阅览室——日知会,除陈列《圣经》、《公祷书》、《进教要理问答》等基督教书刊和宣传册外,还从上海等地购买《开智录》、《国民报》、《万法精理》等进步书报,利用教会的特权公开陈列,以“日求一知,不断进步”,大开武汉风气。 1902年,黄吉亭奉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汉口教区首任主教殷德生之命到长沙租屋开堂,将日知会的工作带到长沙,在新建的三一堂设立日知会阅报室,购书报开通民智,“从此学界军界皆入于圣公会之门,而长沙日知会乃极一时之盛”。长沙风气渐开,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主教吴德施认为:“依吾之见,较吾在华各地之感受,长沙之气氛更似日本。爱国主义和进步精神高涨,青年出任要职,非同往常之论资排辈。”吴德施把长沙的工作称为整个鄂湘教区“最为浪漫的事工”。 1904年秋,黄兴(原名黄轸,字克强)因长沙起义失败,暴露身份,遭清政府围捕,情况危急。黄吉亭连夜“与克强讨论出险方法”。第二天黄昏,黄吉亭乘轿垂帘再次至西园黄兴暂避之所(龙璋宅第),改换黄兴乘此轿从小路躲避于圣公会。一个月后,风声渐息,黄吉亭和黄兴化装成海关人员,先乘船到达汉口。由于到汉口时天色已晚,开往上海的轮船已起航,黄吉亭又秘密租一小船,送黄兴登上停在江心的招商局的轮船前往上海。临别时,黄吉亭嘱咐黄兴“到上海时即来一电,只拍一‘兴’字,即知君平安无恙”,黄兴名字由此而来。同时,为了黄兴家眷的安全,黄吉亭专门在中华圣公会附近为其租屋,带其做礼拜。官府因为教会的缘故心存顾忌,不敢对黄兴的家人滥下毒手。黄兴顺利出险后,宋教仁不知起义事败,仍按原订计划赴长沙运送军火,路遇黄吉亭和曹亚伯,二人又护送宋教仁安全出长沙。 1938年长沙大火,圣公会礼拜堂仅烧毁一些门窗,建筑构架无损。“文革”后移长沙市百货公司作火柴仓库。20世纪80年代后期归还教会。 2002年,圣公会礼拜堂公布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同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11 03:48 , Processed in 3.4445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