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人与长沙园林之明王府园林与吉简王朱见浚

2012-11-18 17: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8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明代长沙王府内园林众多在这众多园林之中,以紫金园、万春池规模最为宏大。昔日紫金园东起今黄兴北路,西至藩城堤,南达仓后街,北抵吉祥巷,为明藩府最大的花园,园中心垒有紫金台,台东为紫荆山,台西为万春池,水光山影,相得益彰。今开福区“紫荆街”之街名即由此而名。

紫荆山又名三洞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位置在今万代广场及以北,这是长沙园林史上有书可考、首次出现的人造园林假山群。清同治《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砢,石径逶迤”。可以想见,当年的石山是如何的高大峻峭,玲珑剔透,迂回盘曲的石径贯穿其间,攀援而上,湘浦归帆,麓屏叠翠,尽收眼底。20世纪50年代在大众游艺场,明藩假山尚存大片遗迹。

万春池在青年电影院(即燎原电影院)及其附近一带。据清陶丙寿《三蕉馀话》载:“万春池,吉王凿,即今大四方塘”。“大四方塘”后衍化为街名,即今日的“一路吉祥”。万春池的东南向有吉王府的另一花园,花园内建有长廊形建筑,可以走马,故名“走马楼”。走马楼通往万春池有一条小巷,巷口用砖砌一拱门,门上题“龙骥腾骧”四字,极可能为当时通往王府后宫的“永巷”。万春池水面宽阔,池泛涟漪,浮光掠金,池北有梳妆台,池南有更衣亭。

明吉简王朱见浚(1456—1527),明英宗朱祁镇第七子。英宗被软禁南宫时生。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封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长沙。朱见浚虽为一朱明皇族贵胄,却颇是重儒好学。他兴建的吉王府,就专设了一座书院,名曰“崇德书院”,以专门培育吉府子弟。他还网罗了一批文士,编校和刻印书籍,“以授学者”。成化十六年(1480年),他到长沙就藩的第三年,就刻成南宋大儒朱熹的《四书集注》36卷,又在岳麓书院刻印《尚书》6卷和《先圣图》二书。稍后,他又组织刊刻了元代著名学者许衡撰写的《鲁斋许先生直说大学要略》一卷。朱见浚自己没有什么著作流传后世,但他重儒好学,刊刻书籍,却在吉王府形成风气,并影响到他的后代。在他之后,吉王府又编校刻印了当朝人谢其盛辑《二十家子书》28卷、贾谊《新书》10卷、老子《道德经》2卷、朱熹编辑的《楚辞集注•辨证•后语》共16卷,当朝大学士、著名诗人李东阳《拟古乐府注》2卷等。

崇祯十六年(1643),当王府许多公子王孙和后宫嫔妃徜徉万春池之时,张献忠率大西军攻进城来,竟在万春池上观看杀人表演,而洪承畴则拖着清人的长辫下令彻底拆毁明藩府。从此紫金园林池无主,一任荒废。《三蕉馀话》记载了清初万春池的荒芜景象:“棘刺攫帽,长过人头。紫荆三五株,为宫树由孽。假山半角,颓卧地上。小竹数丛,点缀石侧。幽花济露,泣不胜情。”

清初诗人骆化麟作《长沙故宫》诗,叹曰:

  燕子何须问画梁,故宫瓦尽散鸳鸯。

  万春池上花俱没,三洞山头石自僵。

  永巷无人吹玉笛,断墙有鬼泣香囊。

几多歌舞承恩宠,输与人间作戏场。

以后,这一带渐渐成为了人口稠集的街市,并建总佛寺于塘后。至民国初,仅余荒塘

半亩。1926年塘被填平,在上面建起了“长沙基督教青年会”。

明王府园林还有松桂园和凤凰台。

开福区西起三公里,东止建湘中路的一条街道,名松桂园,今已拆建为营盘路的一段。松桂园原名丛桂园,系明谷城王所建的园林。史载,园内经常车水马龙,酒香花媚,歌舞喧哗,醉眼横白,是典型的王府花园。明礼部侍郎庄天合《偕郡大夫饮丛桂园》诗云:

      

  赏心无限好,最是草元亭。

  处处堪浮白,行行更踏青。

  竹垂风自袅,柳暗日初暝。

竟夕兰膏续,清淡入窈冥。

凤凰台位于芙蓉区,西起桂花井,东止建湘南路。传说明吉王为其女凤凰公主建凤凰台妆楼于此处而得名。凤凰台附近的凤凰山、凤仪园等街道均以此而名。

凤凰台地处城东南,与天心阁相邻,地势隆起,登台可俯瞰全城。史载当年的凤凰台是“珠帘翠幔,宝马香车,一番盛境。”清初,台毁。康熙二十九年(1690)藩司黄恺震在此建报慈寺。乾隆间重修过一次。至道光间,香火渐衰,还有地痞盘踞寺中,招摇撞骗。藩司万贡珍查得,一边把地痞赶走,一边捐廉重修,恢复原状。万自撰碑记中有云:“一都一邑必有踞江山之胜者,为公馀登览之处。楚南岳麓环峙,湘水萦回,乃以都会之大,竟无有地焉可供眺陟者。此台踞城最高处,万家鳞比,一览无遗。如有志者而增之,亦邑中之一胜。”可见清道光年间凤凰台犹可供人登览。咸丰初,寺侧设厂铸炮,失火,寺亦被毁。民国元年

(1912),其地拨给培德女子学校,作了校舍。民国南社诗人王啸苏作《凤凰台》诗叹曰:

钿车曾是逐香尘,凤去台空迹已陈。

李杜峨峨题咏在,此邦挥翰可何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13:21 , Processed in 0.1453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