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八景台在长沙驿步门外,建于宋嘉祐(1056-1063)年间。驿步门即大西门,遗址在今五一大道湘江大桥之东引桥附近。八景台上摩画宋迪“潇湘八景图”。潇湘八景是湘江中下游流域的八处胜景,始名于宋沈括《梦溪笔谈》。笔谈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运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迪为宋代画家,洛阳人,“潇湘八景图”是其代表作。八景除潇湘夜雨在永州、平沙落雁在衡州、洞庭秋月在岳州等外,其余诸景皆在潭州境内。 淳熙十五年(1188),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讲学岳麓,又在八景台边建有二亭,登临观景者日多。加之众多名家纷纷为八景台题诗、撰文、作画,八景台遂名噪海内。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人。乾道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为学主“经世致用”,与同时期学者陈亮并称“二陈”。 “潇湘八景图”,除宋迪外,北宋李成、南宋牟熙等众多丹青妙手皆绘有其图。可惜大多失散,只有牟熙的《眺望潇湘八景图》被日寇掠走,今藏东京博物馆。2010年7月,明代山水画家文从昌嘉靖二十四年(1545)作潇湘八景册页惊现于拍卖市场。 元代八景台仍是登临观景的胜地。曾主编宋、辽、金三史的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返乡省亲时就登过此台,留下《登八景台》诗。欧阳玄(1283-1375),字原功,号圭斋,长沙浏阳人,中探花,有一代宗师之称。八景台诗曰: 山几重兮水几重,晴岚夕照有归鸿。 潇湘八景丹青画,都在高台指顾中。 至清乾隆年间,八景台已荒废,但遗址尚在。当时经学家张九镡曾“访其遗迹,登高而观”,作《八景台记》,记下了当时的潇湘美景: 南北一天,东西四隅,波涛汹涌,风云阊阖。北望洞庭重湖,吞吐日月,乾坤浮浮;南则有潇湘之泉,白沙露,赤崖立。每当晴霁雨收,岚气若无,斜阳倒垂,梵音乍续,渔歌互答,雁行起伏之处皆可目送。而或寒江积雨,涨沙舞雪,伏万里之鱼龙,呼寒天之鸧鸹,则又有风帆浪泊,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景则佳矣,而八景之擅名,可谓领其胜矣。 1998年,八景台在原址重建。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3:16 , Processed in 0.1799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