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株洲老街

2012-7-2 06: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85|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响石岭

响石岭位于株洲市今石峰区,在株洲冶炼厂及玻璃厂等厂铁路专用线东侧,南邻石峰公园。境内一岭,昔有巨石,敲击作鼓鸣,俗以之名岭,日久演化为地片名和街名。

 

白马垅

白马垅位于株洲北郊京广铁路两侧,南起响塘,北界湘潭市区,东为枫树寨,西有道仙岭。地处两山之间,清光绪《湘潭县志》录此地名,称两山为“白马双峰”,垅从山得名,并演化为地片名和街名。19098月,粤汉铁路长株段动工,19111月通车,设白马垅车站,为湖南省最早的火车站之一。

 

五节街 解放街

五节街位于株洲市今芦淞区南部。西起沿江南路,东止株董路。原为株洲镇旧街,1949年为纪念株洲解放改名为解放街。街区城隍庙为古建宁县城遗址标志。原福音堂位于此。革命纪念地鲁班殿,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潭县东一区总工会会址;福昌绸布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指挥部曾一度设此。又有资福寺旧址,宋抗金名将张浚曾莅寺题诗,中有“重整山河归北地”句。

 

钟鼓岭

  钟鼓岭位于株洲市东南部、京广铁路株洲站东北侧。昔日岭上有观音庙,晨钟暮鼓响彻四方,从而得名。今为城区繁华地带。

 

学堂冲

学堂冲位于株洲市今芦淞区西部,东界京汉铁路,南至体育馆路,西临湘江,北迄公园路。昔境内有一私塾,附近闻名,故名。西北临近奔龙公园,游人多经此前往公园。

 

樟树坪 二府衙门

樟树坪位于株洲市今芦淞区南部湘江东岸。以境内有古樟树一株,从而得名。清长沙府同知曾驻此。同知,明、清俗称“二府”,地片因又称“二府衙门”。

 

大胜岭

    大胜岭今名解放东街。大胜岭原为一座荒山。清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来他又反清,在此处与清军打了一大仗,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吴三桂大获全胜,遂名大胜岭。

吴三桂打了大胜仗后,抓了不少的清军俘虏,就押到大码头杀人祭江。相传大码头的头一块石板上还留下一个碗口大的血印。别的时候看不见.要下大雨的时候才可以看到3个血印。后来,大码头的麻石阶梯废了,那块麻石也不知所终。

 

石峰路

石峰路因位于石峰山下而名。石峰山今建为石峰公园。

石峰山下原有一垛残存的古寺墙,为石峰古寺的遗址。石峰古寺的前身名狗头庙。其名源于一个传说:大约在明末清初的一年春天,一个姓王的人在江上放排,突遇一股洪水,冲翻了几只船,也冲散了他的木排。他落水后死死抱住一根大树,漂到石峰山下的回水湾里才爬上岸来。他来时带了一只狗在排上,这只狗落水后也爬上那根树。狗和他一起上了岸来。岸上杂草丛生,山上森林茂密,方圆几里之内没有人家。他除了身上穿的湿衣服之外,就只有腰上别着一把防身用的斧头。天还在下着大雨。他又冷又饿,想先寻一个地方避雨休息。于是带着狗爬上了半山腰,找到了一个几丈深的山洞,便在洞里住了下来。未料一躺下就发了大病,起不来了,正当他等死的时候,那只狗嘴巴上叼着一只碗来到了他的身边,一看,竟是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他忙端起碗吃了起来。第二天,这只狗又叼回了满满的一碗饭来。原来此时正值清明时节,有人带着供饭在山上挂坟扫墓;这只狗懂得主人的意思,所以自己吃饱后又叨着饭回来给主人吃。后来被人发现了,他们跟踪追击,看见狗钻进了山洞.以为是只豺狗.不敢打它,从此人们就称这个狗洞为豺狗洞。第二年,王排客又放排路过石峰山,他想起去年在这里落难是狗给他找饭吃,走时狗没回来,就特意找到那个山洞,没有看见狗,只发现一堆狗骨头,原来那只狗已经死了。为了纪念那只狗的救命之恩,他就在江边修了一座庙,把那个狗头供在庙里,故称狗头庙。

石峰山原属湘潭县管辖,这里是三都四甲。都司家里有个管事的,常为主子出谋划策,人们送了一个外号,叫狗头军师。他以为狗头庙对他是个讽刺,就把狗头庙改为义犬庙。有人认为义犬这个名字不雅,建议改为观音庙。可是狗头与观音又扯不到一块,后来人们根据石峰头这个地名,将狗头庙改为了石峰寺。清朝末年当地重修,重塑了观音、关公和十八罗汉佛像供在石峰寺里。20世纪20年代,又由民间艺人刘砚秋牵头,捐款重建石峰寺,扩大了面积。因为它是有来历的古庙,故改名叫“石峰古寺”,朝香拜佛者络绎不绝,今存门上“石峰古寺”及“造福莫大,垂声无穷”等字。

 

渌口老街

渌口古名漉浦,为原株洲镇老城之一,位于株洲县境中部、湘江东岸,南濒渌水,今为株洲县政府驻此。渌口以地处渌水汇注湘江水口得名,由于旧时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节点,商旅云集,其繁华程度胜于今株洲市之地的老城。街区在湘江与渌水间的三角地带,自西北向西南延伸,形如犁头。

渌口三国吴属建宁县。《水经注》称漉浦。《梁书》已称渌口。唐置渌口戍。明代属醴陵县。崇祯《长沙府志》称渌口市,置巡检司,谓“居民颇多”。清代已为醴陵县最大农村集镇,商业繁盛甲于各乡。1949年置镇, 1959年划属株洲市。1965 年置株洲县。镇南伏波岭,传为东汉马援屯兵地,唐建有伏波庙。唐大历四年(769),杜甫经此有《过津口》诗,诗云:

 

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

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

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

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圣贤两寂寞,渺渺独开襟。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21 13:47 , Processed in 0.2066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