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建宁街 建宁街位于株洲市今芦淞区中部,系城区南北主干道,南起徐家桥,北接栗树街。清朝末年,株洲集镇只有一条700米长的麻石街道,民国中期后定名为中正街。至1949年前这条街为株洲镇的主要道路。1925年,彭松林(中共地下党员)与友人合资在此街开设米店。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1949年后取临近古建宁县衙旧址而更名为建宁街,今有建宁街道办事处设此,并有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株洲,古称建宁。古建宁县析置于何时,各种史书记载基本一致。《后汉书》载:“长沙郡,秦置,辖临湘、攸县、茶陵、安城、酃县”,“湘南侯国,辖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醴陵、容陵”。在长沙郡和湘南侯国的属县里,无建宁县的记载,故建宁县当析置于东汉之后。南北朝时《宋书•州郡志》载:“建宁子相,吴立。”清《湖南通志•沿革考》载:“三国吴太平二年,分置衡阳郡,兼置湘西、建宁二县。” 清光绪刊《湘潭县志》载:“吴割湘南以东及攸、醴为建宁县。”以上历史文献的记述均肯定建宁县析置于三国时的吴国太平年间。南朝萧齐仍设建宁县。建宁县曾有新旧两处县城,旧城即在今株洲市建宁街一带,新城在今株洲县淦田镇。隋废建宁县,改称槠州,将之并入湘潭县,从此,建宁成为湘潭县的一个辖镇(明崇祯《长沙府志》已作株洲),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徐家桥 徐家桥位于株洲市西南部湘江东岸,跨建宁港两岸。跨港有桥名徐家桥,日久演化为街名。从解放街至建宁街须跨株洲港(今称建宁港),明代江南客商徐姓始修“徐家桥”,清光绪时称长沙桥,原为独拱石桥,北联田野大路,南接集镇。1933年邑人凌澍臣发起重修徐家桥,后改名为建宁桥。由于将踏步改为斜坡,人民称便,颂声载道,复立建宁亭。今不存。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进行整修,改装麻石栏杆,保持古桥风貌,复原名“徐家桥”,因株洲乡音“徐”、“齐”相谐,民间亦称“齐家桥”。 清光绪《湖南通志》载,南宋理学家朱熹于此祭张栻,有“解袂槠洲”之句。元代浏阳人谢一鲁建分袂亭于此,欧阳玄题额,清代举人雷飞鹏题有亭联,今不存。联云: 昔贤离别地; 历代感萦怀。 建宁港历史上曾是一清水港,港水清澈见底,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清顺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商业又有发展。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徐家桥、解放街、建宁街一带。1944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建宁港水质发生明显变化,港水变臭,垃圾杂物阻塞港道。一到汛期,上游的水下泻,下游的洪水倒灌,低洼处往往是一片汪洋。后株洲市政府决心整治水祸, 1982年将建宁港排渍工程列入政建设八大重点工程之一。 晏家湾 晏家湾位于株洲市今荷塘区,在城区东4公里、京广铁路以东,与荷塘铺毗邻。因明洪武年间晏姓迁此定居而名。街区呈T字形,1969年以后逐渐发展为东区政治、经济中心。 宋家桥 宋家桥位于株洲市今荷塘区东部株洲车辆厂专用线两侧。街区略呈椭圆形。因东有一石桥,名“宋家桥”,街以桥名。清乾隆《湘潭县志》称此为良头塅,光绪《湘潭县志》已称宋家桥。有株洲车辆厂铁路专用线连接京广铁路,厂内有周代传说人物老莱子之墓,昔有清乾隆年间湘潭知县白凉修墓所立石碑,今存墓址。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21 17:18 , Processed in 0.0864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