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粮、油、盐、茶业老商号之湖南粮、油、盐、茶业概述

2012-4-29 21: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918| 评论: 0|原作者: 欧阳晓东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2.粮栈、仓库

    随着碾米业务的发展,粮栈、粮行也陆续出现。原来粮栈自取的牌号都是“××栈”,商场习惯相称时,加了一个“粮”字。有些栈是亦官亦商的豪门所开设的。如朱昌琳除了开设朱乾升栈兼营黑茶、盐和粮食外,还开设了一家专营粮食的乾益升栈;聂云台开设了协丰栈。两栈容量各为10余万石,专供自储自营,不寄客货。另有一些栈系碓坊、米厂附设,如李永盛米厂兼营阜丰栈。有的是碓坊改营,如黄佩石将久兴福碓坊改为协和栈。大革命前,长沙就有商人专门开设的粮栈,如潮宗街的义福、水道巷的德安、中山路的永和等。也有不少粮栈系其他行业的资本家投资经营的,如江西帮乃康钱庄郑莲生,谦和银号严瑞初,分别开设稷丰栈(碧湘街),中和栈(碧湾街),李文玉金号开设润丰栈(九如码头),裕顺长钱庄开设裕民栈。德安栈的老板李寿增,既开药铺,又开钱庄;义丰栈老板饶菊生既做绸布,又做南货。大革命后,陆续出现粮栈多家,至1937年,全市粮栈共有18家,总容量约四五百万石。另外,金融界也有自建粮仓的,如交通银行在灵官渡建立可容粮十余万石的仓库,复兴银行建立粮仓3处,中国银行也有以姜维良出面设置的仓库一所。大陆、金城等银行为招揽粮商以粮押款,增赚利息,还委托殷实可靠的瑞记、德安等栈代存、监管押款粮食,名为“特约堆栈”。

    一般商人经营的粮栈,在早期主要是代客储存。抗日战争前,存粮每石每月栈费为银币二分五厘,以两月起算,超过两月则按日计算,并须扣除小量损耗。有的粮栈也受客户委托,代至滨湖一带采购粮食。由于两地粮价有二至四角的差距,客户可以减少进价,粮栈享有承储权利,代储合约上一般规定:如遇天灾人祸,栈方不负赔偿责任;客户欲免重大意外损失,须向保险公司保险。但各栈对粮食质量的保管,如防止虫、鼠、雀害和潮湿、霉变等工作,一贯比较讲究。代客储存者,均力求保持信誉,不使存粮遭受损失。

    起初,省城粮栈也按长沙、善化两县区划,分属雷祖殿、神农殿。1926年左右,两会合并,改为米业同业公会时,各栈另行成立粮栈业公会,由黄佩石任公会主席。1938年,黄任省商联会主席后,由李寿增继任,改称理事长。1945年,因储存范围扩大,不限于粮食一项,改名仓库业,成立仓库业同业公会,仍由李寿增任理事长。

    3.粮行

    粮行原系牙行之一。清代中叶,长沙粮行与鱼行并为一业,合领官帖。至清末,两业分立。开设粮行时,须先向藩台衙门缴纳300两白银,问藩署转请北京清政府颁给牙帖;光绪年间,改由县衙转请颁帖;辛亥革命后,直接向财政司领帖。

    当碓坊初兴,分立雷祖、神农两殿时,粮行与鱼行、土果行共同在小西门河边成立了一个行会,名为“水府庙”。 后来,粮行分了出来,在盐运坡单独成立“财神会”,也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祭祀财神、聚宴、演戏。1926年左右,成立粮行同业公会后,财神会仍继续存在。前者系行业老板们的组织,后者老店员、学徒都可以能加。入会者须缴纳一笔会金(民国初年,每一学徒也须缴纳银币10元)。该同业公会设在大西门正街,初由黄志、曹福生分任正副主席。1934年改称理事长,由曹福生担任。1944年起由曹海鲲继任,直至19498月。

    粮行早期的业务是介绍买卖和代客买卖两种。前者多由米客和船家向产区收购,或托产地经纪代购,然后运来长沙,由粮行代为兜揽买主,成交后,向卖方收取佣金(谷每石约为银币二分,米每石约为五六分至一角不等)。抗日战争期间,有些粮行开始从事自购自销。抗战胜利后,基本上改为自营。以后发展起来的粮号或花粮号(多系江浙帮粮商开设)则完全自营购销,或兼代外埠客商采购。

    长沙粮行都设在沿河一带,通称西湖桥一带为上关,大西门一带为中关,潮宗门一带为下关。20世纪30年代,上关粮行有八九家,中关有15家,下关约10家,共计30多家。上关、下关主营谷米,中关除谷米外,兼营棉花、豆麦及其他杂粮,故亦称花粮行。抗日战争前,上下两关业务最旺者,有徐石琴的广泰厚粮行,涂国卿的大生粮行等。此外,还有以(米)厂兼(粮)行的,其中经营较为出色的有屈仲篪、刘启超、陈树成等人。当年大西门码头系长沙水运吐纳咽喉,江面满泊货船;埠上大西门河街、外正街、内正街一带集中粮、鱼、蛋、油盐、花纱、绸布、土果、酒酱、麻诸业,联成一片闹市。外正街为粮行业中心所在,业务特盛,其商业地位可与八角亭并列。因其经营范围广泛,货源除来自滨湖外,尚有一些品种来自湖北,其中棉花多来自荆门,杂粮多来自新堤。为便于花粮小品种的囤储,各家粮行都自设小栈房,有的就设在店内。各类货物,除谷米大宗销粤、沪、汉和部分销本市外,棉花主销湖南纺纱厂及宝庆(邵阳)、醴陵、衡阳等地的弹花铺;豆类(包括黄豆、蚕豆、川豆、绿豆、泥豆)及芝麻等,一部分销本市豆子铺,另一部分销杂粮店和较大的豆腐铺(小豆腐铺向豆子铺分购);麦子主销面粉厂,数量不大。

    抗日战争前中关粮行规模较大者,有正和、正有、源泰、镇泰隆、颐庆几家,另有恒升、万茂、大茂、三正、大有等行。正和有资金几十万元,行主谭晓洲,先后经营和兴米厂、长沙面粉厂、裕康钱庄等,为本帮有声望的工商户之一。中关粮行也造就出不少米业人才。彼时,长沙工商界就业务专长、交游宽广、活动能力等方面,评骘高低,公认颐庆、源泰、永泰、人和4家管事的(经理)常承仁、陈瑞琪、罗南山、胡德彪为花粮行的“四大金刚”。其中常、陈、罗3人都是从粮行学徒出身当上老板的。

    4.米商

    这里所称米商,仅指零售米店(铺)、米摊而言。早期的碓坊,主要为应门市需要而从事粮食加工。机器碾业发展起来以后,一部分米厂附设门市;极少数米厂以门售为主。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及其分布区域的扩散,陆续涌现很多兼营食米和其他货品的杂货店,同时出现了一批专营的零售米店。凡供应城市富裕居民的食米,无论米厂门市或零售米店,概须经过精碾,将糙米、元熟米或谷子碾成特级、头机白米,并在木牌楼一带设立分销处,主营门市,价钱虽比一般贵一些,但销路很畅。各零售米店或兼营油盐南货及其他杂货的店铺,其共同特点之一,是本身几乎设有粮食加工的生产设备。并且这些店主多系粮业的内行,即从碓坊、米厂、粮行出来的店员、工人,同米厂车间有人缘,可以取得谷米加工的便利,有的店子是淘汰的小碓坊转业的,因其本身没有改装新式生产设备的能力,原有的工人又已转到机器米厂,坊主只好改营米店,上述这些店子的货源,或自米厂、粮行贩进,或从河边船上收购,或向近郊农村采办,一般都由店主自己或雇工挑运。开设零售米店首须选择码头。因为有的是以大商店的厨房及富人的住宅为销售对象,所以店子以靠近商业、交通中心区为宜。如原系同兴米厂师傅的张亮陶,在长沙金线街开设米店,专门供应八角亭、司门口、坡子街一带用户,他摸透了各家用粮品种、数量和有粮、缺粮的时间等情况,主动及时送货,颇受用户欢迎,生意做得顶活,成为行业中知名的一家小店。有的以穷苦市民为对象,店子设在贫民集中区,如过去的便河边一带。有的以船民为对象,店子设在湘江沿岸,如金家码头就有这种米店多家;有几户还以供应轮船上的火舱即炊事房师傅为主要业务。这种顾客,就轮船每隔数天行驶于长、汉、沪的机会,每次私带大米一两包,可赚取一笔地区差价,由于往返频繁,供销数字累计起来也很可观。这些专营或兼营食米零售的店铺,资金都很微薄,一般中小户只有三数百元,大一点的也不过二三千元。它们已逐步形成了一个自然行业,早在1934年左右,即达400多家。但因货源多受米厂、粮行控制,市场为其操纵,各项条件都不能与之抗衡,加以力量分散,在历史上从未有过自己的庙会或行会,一直到1949年,始终没有成立同业公会组织。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商号》欧阳晓东、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12:38 , Processed in 0.0906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