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省南北两大门户郴州和岳阳商业也较为发达。 郴州位于南岭北麓。自汉至清,均为州、郡、府治地,民国置县,是湖南省的“南大门”。 郴州“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商品运输,往南,拨夫、雇骡驮运;翻越骑田岭,至宜章;经章水船运或早挑骡驮至广东乐昌,换大船至韶州(今韶关)、佛山、广州;往北经郴水、耒水,顺流而汇湘江,至衡阳、湘潭、长沙,出洞庭而达汉口。郴州市场在海道未通之时,商贾云集,货物辐辏,颇一时之盛。民国8年(1919年)长沙《大公报》载:“盐贩贩盐而来,广客买麻而去,六七月间收焉,九十月间取茶、桐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沿河一带设立大店、栈店数十间”,“城楚南一大冲会也”。湘南各县及湘东部分县的土特产品在此集散,粤盐和广货,亦在此中转运销。五口通商以后,“百货遂徙而之他。河街店栈,落落晨星,仅存数家,且有不能持久之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后,长汉直通轮船,昔日郴州过载运往广东的某些农副土特产品,改由水路运抵长沙,轮运汉口销售。民国元年(1912年),郴县商会成立;民国8年(1919年),商会成立维持国货会,并联合各界予6月18日在文庙召开国民大会,到会者3000余人,抵制日货,嗣后市场日趋扩展。及至民国l8年(1929年),郴县有商店778家,从业人员2135人。 岳阳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巴陵县,后历为州、府治地,民国2年(1913年)改名岳阳县。岳阳滨临洞庭湖,南连滞、资、沅、澧4水,北通长江,历为湘北物资吞吐的水陆码头。商品交易比较活跃。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有“三街六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辟为商埠后,海关设于离城l5华里的城陵矶。英、美等囤外商先后在岳阳建立洋行,大量输入洋货。据海关统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汉口转运进口之洋货为7.89万关平两,至二十八年(1902年)增至49•9万关平两。洋货中以纱布、煤油、砂糖、颜料、五金等为大宗。据1903年《湖南官报》409号载,城陵矶“以前异常寂寞,自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项,尤为畅销。业此者现仅四五家,而每日所获,综计不下三四百万金”。经岳阳输出的农副产品,以桐油、谷米、茶叶、鲜鱼、药材、生牛皮等为大宗,庄号应运而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后,沪、汉来货,可在江汉关领一港照,直达长沙。民国7年(1918年),粤汉铁路长武段修成后,货物多改由铁路从汉口运往长沙,湘、资两水农副产品及矿产品,亦多由长沙集中输出省外,外商前往长沙开行者日多,岳阳市场渐次衰落。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商号》欧阳晓东、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20 23:56 , Processed in 0.3189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