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衣食住行医风俗之饮食风俗

2012-4-26 20: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34|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家庭厨房风俗

长沙地区自古以来盛产稻谷,居民一日三餐,以稻米作主食,其中以早、中两餐为重。

米饭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谷、高粱、豌豆、蚕豆等杂粮。冬季日短,有的人家只吃两餐。城市摊贩则习惯用米粉制成熟食,如米包子、凉发糕、葱油粑粑、白粒丸、米豆腐、汤圆及米粉等。粤汉铁路通车后,麦粉南运,长沙始盛行麦面食品。

长沙农村产红薯,俗称“坨饭”。有的将红薯刨丝晒干,掺人大米煮饭,几乎成为秋冬贫苦人家的主食,俗谓“红薯半年粮”。青黄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大麦)粑粑、艾()粑粑等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饭。

长沙称鱼肉为大荤,禽蛋鳅虾为小荤,豆腐蔬菜为素,俗称小菜。三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干鱼、蒸()鸡蛋之类就算不错。乡间,只有匠师上门或生日喜庆才称肉打豆腐。民间请客,用腊肉、咸鱼、鳅、鳝、干笋、豆腐、香干、湘粉等。

比北方人幸运的是,长沙人四时均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苋菜、菠菜、油菜苔等绿油油的青菜。长沙地区常见蔬菜有包心菜、芹菜、甘兰、排菜、莴苣、冬苋菜、菠菜、蕹菜、芫荽菜、豆角、四月豆、刀豆、扁豆、芋头、茄子、冬瓜、南瓜、菜瓜、苦瓜、丝瓜、韭菜、香葱、蒜、筒蒿、油菜、西红柿、黄牙白、藕、辣椒、葫芦瓜、黄瓜、花菜等。野生菜有椿芽、蕨、寒菌、洋姜、笋等;人工温室内培养的黑木耳、麻菌、香菇、猴头菇、豆芽菜等。

加工菜有黄豆酱、蚕豆酱、麦酱、辣酱、花生酱、芝麻酱、辣椒萝卜、辣椒油、紫油姜、剁辣椒、酱辣椒、白辣椒、豆腐、腊八豆、雪里蕻、香腐乳、臭腐乳等。过去做这些加工菜,家庭主妇多可自己动手。

家庭主妇做辣菜很有一套,所谓“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别是吃鱼,不放辣椒顿觉味道全无。长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等传统品种。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青椒经盐渍、腌制成酱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鲜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豉等,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咸备。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莴、葱、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长沙人喜欢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发表、祛湿抗寒之功能。

长沙人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熏腊肉、鲜鱼、卤蛋、做霉豆腐等。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内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于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家家户户都有酸坛,泡蘸头、豆角、黄瓜、萝卜等可随时食用,经济方便。经淘米水泡过的刀豆、芋头梗风味独特。青菜、白菜、排菜经不同方法腌制,可变成风味各异的擦菜和酸菜。如腌成盐菜,则带甜味;若不放盐而让其发酵起酸,取出晒干,再与枫树叶等一起蒸熟,则芳香扑鼻,

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如将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谐音“福”;制成喜鹊形,象征“喜”;切成兰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欢迎的工艺食品。

长沙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仅红薯做出的品种,就不下数十种,可说花样翻新。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橘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砂炒,又香又脆;将红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加工成粉皮,是农民最喜欢食用的干货之一。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宝果饭等,还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长沙人喜爱的食物。每逢喜庆节日,主妇都要将自制的丰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摆盘招待客人,叫“早茶”(或汉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换茶”。

长沙农村,农民生活虽不富裕,但一日三餐、家庭饮食颇有讲究。如浏阳农村小孩就食时,长辈谆谆教导:不能掉饭粒!掉在桌面上甚至地面上的都要拾起来吃掉。老人吓小孩常说:“踩了饭,雷公会打人。”孕妇喜用淘米水浸菜茎、萝卜、刀豆荚等,酸脆可口。分娩后一月内以刀豆荚干、腌菜为主,忌食鲜菜(忌青)

洗红薯丝的水,沉淀后去水滤汁晒干,可制成芡粉,可作饮料和调料。芡粉烫成粉皮为农家美食,北乡习惯用作馈赠礼品。油炸冻米、芝麻、红丝、花生仁等与白糖、饴糖粘合,切成长片,称泡糖和麻糖。炒熟拌糖的叫冻米糖。喜庆节日或重大农事,炒冻米、薯生等“上料”换茶。片、包谷、黄豆、南瓜子等款待客人或帮工,称“炒换茶”。

农妇喜晒盐换茶(素食菜),供嫁女用的尤其美而全,黄瓜、茄子、辣椒、刀豆、豆角、姜等都能成为各具特色的佳品。盐姜、豆豉姜在饮茶时咀嚼品尝,风味颇佳。盐换茶中的木瓜、杨梅还具有健胃、止泻等药用功效,老年人喜欢留存。

夏收紧张季节,农家采淡竹叶、田菊花、车前草、麦冬草等煎汤冷服,称为凉茶。清湿解热。

长沙农家,家家都有一套“厨艺”,如:

木甑蒸饭:长浏一带几乎家家用木甑蒸饭。木甑大小一般视家庭吃饭人口多少而定。农家主妇起得早,洗漱过后即煮饭。米下锅煮至78成熟即舀出装在沥箕里,沥箕下有个木盆装米汤。锅内放入足够的水,有时甑锅水内放几个大萝卜或一些芋头,然后安好木甑,甑内有竹子编成的甑皮。将沥箕中的米饭倒入木甑后,有的人家在米饭一边放入红薯、红薯丝、豆子等杂粮。饭上再放几个菜碗,碗内有干菜、青辣椒、火焙鱼、鸡蛋、腊鱼、腊肉不一。饭菜蒸熟后,顺带煮熟的萝卜便可切片炒食或煮芋头而不费多少柴火了。甑锅水的余热也不浪费,用来煮猪潲。中餐、晚餐吃炒饭,也是为了省柴火。

米汤泡饭:用甑蒸饭必有米汤。长沙俗谚云:“一行服一行,茄子服米汤。”说的是茄子味涩,一入米汤,二味调和。米汤煮萝卜、萝卜菜叶、娃娃萝卜菜、芋头,乃至白菜、青菜、排菜,其味纯正,属正宗湘味绿色食品。米汤泡饭很有童趣,米汤煮稀饭使稀饭更粘稠。将米汤烧糊可治消化不良,将米汤熬至最终可补砂锅、铁锅的漏眼。米汤还可用来“洗衣浆裳”。所谓“浆裳”,即在衣裳洗干净后,用稀释的米汤“浆”一下,使之挺刮,不是软皮拉沓的。

泡菜坛子:泡菜坛子又叫“酸菜坛子”。长沙地区的能干的老太太或妇女都有一个自制的“酸菜坛子”。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男劳力在外出汗多,食欲减退。这时,“酸菜坛子”里面的黄瓜、豆角、藠头、刀豆、子姜、红鲜椒、蒜子、白萝卜条、红萝卜片,可以使疲惫而归的男子汉食欲大增,细腻的男人也可感到母亲的慈爱或妻子的温馨。酸菜坛子的标准配方是10斤冷开水,盐、冰糖、老姜、甘草各半斤,白酒3两,干红椒一小饭碗、花椒子半小饭碗。泡一次菜后要加一点盐,否则会太酸。坛子忌漏风。起白膜则用红糖加白酒克服。酸菜坛子内的菜要专用筷子去夹,只要不混入杂菌,则越陈越香。泡菜无须再放醋。

熏腊肉:长沙农村家家要熏制过年腊肉,这种腊肉一般要吃到第二年端午节。但如果保管不善,太久的腊肉会有“哈”气,不好吃。腊肉的制作很简单:先用盐腌透,冬天一般要四五天或更久,挂着吹干,然后在一个小封闭空间内用烟去熏,果壳、米糠熏出的肉最香,锯木屑次之,最忌用朽木熏。另一种方法最好,即所谓“冷烟子”:将肉挂在柴禾灶灶口的上空,炊烟一日三次,断断续续的烟子熏出的腊肉,即正宗的乡里腊肉——香而不腻,连肥肉都不腻。这种蜡肉其貌不扬,黑呼呼的。农家在食用前一般用淘米水洗、竹刷把刷。除腊肉外,还可腊制猪舌、腰子、肚子、肠子、心肺、耳朵、尾巴、蹄子,还有腊鸡、腊鸭、腊鱼、腊野味等,无不美味。腊菜的保存,农家常见的方法一是挂在灶口上空,但挂太久会“柴”;二是将其洗干净,吹干,入坛子喷酒加盖,盖沿加水隔绝空气,可久贮而增香;三是殷实人家,浸入茶油大缸,可贮存数年。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6 22:17 , Processed in 0.0967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