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衣食住行医风俗之饮食风俗

2012-4-26 20: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29|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湘菜烹饪风俗

勤劳智慧的长沙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在古今文化的陶冶下,创造了精湛的烹饪技艺,形成了长沙菜肴的独特风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被流放到长沙地区,在他的《招魂》、《大招》等作品中,描述了当时当地许多的珍馐美味,如:“食多方些,稻粢稻麦,掣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膈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腼鳖炮羔,有柘浆些。鹊酸膈凫,煎鸿鸽些。鳐鸡脯膈,厉而不爽些。”这段话如果译成白话,大意是这样的:“吃的食物丰富多彩。大米、小米、稻麦、黄粱随你食用。酸、甜、咸、苦,调和适口。肥牛的蹄筋又软又香。有酸苦风味调制的吴国羹汤、烧甲鱼、烤羊羔还加上甘蔗汁。醋烹的天鹅、焖野鸡、煎肥雁和鸽鸹,还有卤鸡和炖龟肉汤,味美而又浓烈啊——经久不散。”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湖南先民的饮食生活中,已有“烧、烤、焖、煎、煮、蒸、炖、醋烹、卤、酱等十多种烹调方法。

早在清代中叶,长沙城市陆续出现了对外营业的湘菜馆,并分轩帮、堂帮两种:轩帮以经营菜担为主,承制酒宴;堂帮则经营堂菜,开市招客。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客商日益增多,堂菜生意兴隆,发展很快。咸丰年间省城长沙就有了专营酒席的大型餐馆,其中,式宴堂、旨阶堂、菜根香、飶香居、菜香圃、庆星园、嘉宾乐等10家,被称为餐馆“十柱”。同时,餐饮业联合起来在永庆街(今都正街)建詹王宫,具有行会性质,尊隋文帝的御厨詹鼠为祖师。每逢农历八月十三庙会期间,餐饮业的同行们聚会于此,祭拜祖师,切磋技艺。

清末民初,长沙酒家茶馆日益增多,有李合盛、玉楼东、徐长兴、许宏茂、挹爽楼、天然台、天乐居、奇珍阁、德园等先后开业。曾国藩之孙、湘乡翰林曾广钧曾上玉楼东用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长沙酒席馆,其门店排场讲究,烹饪技艺自成流派,经常是食客盈门。民国时期,许多餐馆老板不满足于长沙城有限的消费市场,先后打入南京、上海、重庆、贵阳等市饮食市场,广开湖南菜馆,特别是南京曲园酒家,在谭延闿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期间,冠盖往来,酒宴不绝,湘菜名声大振,遂与鲁菜、川菜、苏菜、浙菜、闽菜、粤菜、徽菜一道并列为全国八大菜系。

长沙曲园洒楼制作的“奶汤生蹄筋”、“花菇无黄蛋”、“松鼠活桂鱼”、“火方冬笋尖”等倍受赞誉;玉楼东酒家的“麻辣子鸡”、“鸭掌汤泡肚”等井市皆知,令人百食不厌。

纵观湘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刀工精细,形味兼美。长沙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形、色与刀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来对刀工极为重视。湘菜的刀工十分精细,其基本刀法多达16种,具体运用中还有变化,从而使湘菜的外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韵。如传统菜“发丝百页”细如银发,“梳子百页”则形似梳齿,“溜牛里脊”片如薄纸;而新菜“菊花鱿鱼”、“金龟戏莲”更是刀法奇异,形态逼真,巧夺天工。湘菜注重刀法,不但求形,即着眼于造型的美观;而且还讲究韵味,即顾及烹调的需要。如汆、爆等烹调方法所使用的火力大,烹制的时间短,要求成品脆、嫩、鲜美,因而要求切得薄小一些。同是砍块,有骨的块比无骨的块就要小些;同是切片,质地松软的比质地坚硬的就得厚一些;同是切丝,质地松软的比质地坚硬的就得粗一些等等。所以,湘菜能够做到依味造形,形味兼美。以“红煨八宝鸡”为例,整鸡剥皮,盛水不漏,精制出成品,不但造型完美,而且肉质鲜嫩酥润,吃时满口生香。又如“九味菊花里脊”,将里脊肉先切成片,再横切成丝(四分之三切断,四分之一连着),成为梳子形状,用盐、料酒腌一下,放入鸡蛋抓匀粘裹上干淀粉,南一端滚成圈,将断丝摇摆一下(丝朝上),使其散开,就成为菊花里脊。烹调好后,再在每朵菊花里脊中间放一小撮蛋松作花芯。整道菜色彩红亮鲜艳,形似菊花开放,香鲜味美,达到了形美味佳的高度统一。

其次,烹调技法多样,尤重煨焯。湘菜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厨师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烹调技法。尤其以煨、炖、炒、蒸、腊、烧见长。腊味制作包括熏、叉烧,既可作冷盘菜,又可热炒,或用汤蒸,品种繁多,脍炙人口。 “腊味合蒸”,因鸡、鱼、肉三味合一,味道鲜美,具有柔韧不腻、咸香可口的特点。炒菜以 “麻辣子鸡”最为著名。 “麻辣子鸡”则首创于长沙玉楼东酒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此菜色彩红亮,具有麻、辣、香、鲜、外焦、内嫩的独特风味。蒸,则多用于制作各式禽、畜、鱼类制品,如“清蒸鲜鱼”、“清蒸整鸡”以及各色肘子。肘子讲究色泽红润,酥软鲜美。烧菜则有“冬笋野鸭”、“红烧甲鱼”等名菜,颇有水乡风味。

在上述诸多烹调技艺中,湘菜最擅长的还是煨、炖。煨的菜,讲究用微火制作,使煨的菜品软糯味浓,炖的菜则清汤如镜。也就是湘菜素来所讲究的“文火(小火)慢焯,原汁()原味”。名菜如 “组庵鱼翅”、“红煨甲鱼裙爪”、“红煨鲍鱼”、“清炖牛肉”等,汁纯滋补,晶莹醇厚,柔软香浓,味道鲜美,皆为中国传统佳肴中的珍品。其中“组庵鱼翅”以谭延闿的字命名。谭延闿是一位美食家,民初三任湖南都督。“组庵鱼翅”即红煨鱼翅,必须用一级老翅,这种翅除砂不易,要用两三天反复蒸煮发好,发好以后用火腿1块(一般用上方及火腿爪即可)和母鸡一只,洁制后与水发翅同煨1216小时使入味,略用生抽、料酒、干贝汁。上席只上净翅,汤汁略带红色(因火腿之故)清亮浓厚。谭延闿的长公子谭伯羽晚年在美国撰文回忆说:“如此之鱼翅,唇舌粘胗,至今思之,犹口液欲流也。

第三,长于调味,口味注重酸辣。一个菜系的特色,主要表现于用料、烹饪技艺和口味等几个方面。湘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长于调味,以味见长。屈原《招魂》中描述、赞美的湖湘美味佳肴,已是酸、苦、咸、甜、辣五味俱全。菜肴的味道是经制作或烹调造成的,称之为熟味。味的美化之道甚多,但基本上可概括为隐恶、扬善、创新3个方面。隐恶是用涤除、压盖、化解等方法来除去附在食物中恶味的部分。扬善是用烘托、浸润、佐伴、陪衬、镶配以及煎、炒、蒸、炸、煮、炖、烤、烩等烹法把食物本有的美好味道更加发挥出来。创新则是把几种食物融合、烹制后,产生一种与原来食物全然不同的新味道。食物的种类是有限的,而湘菜大师们善于创新,才制造出无穷无尽的美味。

湘菜的甜品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冰糖湘莲”更是驰名中外。洞庭湖一带生产的莲子,个大而圆,肉质洁白,营养极为丰富。采用这种优质原料制作而成的“冰糖湘莲”,色彩多样,清润营养,香甜可口,很有特色。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6 17:34 , Processed in 0.0939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