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衣食住行医风俗之饮食风俗

2012-4-26 20: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33|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饮食口味风俗

1.嗜酸

屈原名作《招魂》中有关部分对楚之食俗作过出色的描绘,如:“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稽麦,挈黄粱些。大苦成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腈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腼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膈凫,煎鸿鸽些。露鸡臃螭,厉而不爽些。聿巨妆蜜饵,有怅惶些……”

从这一小段文字,可以窥见当时楚国的饮食具有4个特点:食物丰饶,好食异味,喜爱酸食,烹技高超。喜爱酸食,尤为突出。短短一段诗歌,竟出现了3个“酸”字,且诗中带酸的食物似乎还不只此3处。比如“露鸡”,就是卤鸡,略带酸味。

楚食俗之嗜酸并没有因楚国的灭亡而终止,而是在楚裔系族以及部分楚故地(主要为南楚、西楚)世代承袭地流存下来。

1974年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汉墓文物中的一竹简菜单中获悉,当时楚湘饮食流行羹、炙、脍、濯、熬、腊、濡、脯、菹9种烹技。其中的“菹”,就是腌菜,即酸食。“羹”中也有酸食。长沙马王堆汉墓“遣策”记录了9种羹,其中除苦羹两种以外,余下7种均为酸羹。足见其时楚()人嗜酸之甚。

六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对荆楚一带(今湖北、湖南)食俗嗜酸亦有载述:“仲冬之月,采撷霜芜菁、葵等杂菜干之,并为咸薄。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钗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捣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笮令熟,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呼其茎为金钗股,醒酒所宜也。”对酸菜的做法、功能及其色、香、形、味均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宛如历历在目。早在1000多年前,荆楚民众就能做出如此技艺高超的酸菜,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至于酸食里面另一种高级的、富有营养价值的香酸鱼,一直流传下来,即所谓 “酸菜鱼”。

湘人嗜酸习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其一是气候原因,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酸味可以大开食欲,与辣味结合在一起,既可减轻辣味的直接刺激而更加适口,又有助于散发体内的风寒湿热;其二是物产的季节性与经济原因,腌制酸菜既可以酸味代盐(山区不出产盐,故盐价昂贵),又能够在物产的旺季加工而使淡季不会缺少下饭的菜肴。

王船山曾说:“楚人善腌菜,盐藏令酸。”盐腌菜有两种:一种是泡菜,即将蕌头、豆角、黄瓜、萝卜等放入浸水坛内,加米汤水适量,常温下使其发酵变酸,有开胃解暑之功效;另一种是盐菜,即用排菜、芥菜、包菜等晾干加盐,贮于坛内使其发酵,晒干后再蒸再贮,使其发黑喷香,可以蒸肉吃。长沙的盐菜包子为很有特色的副食。

2.喜辣

长沙楚裔系族饮食风俗中,嗜酸与喜辣往往联系在一起。   湖南人嗜吃辣椒,最早应该是从明代时才开始。辣椒并非原产中国,而是大约于明代时才从海外传入,故名“海椒”、“番椒”等。湖南地处亚热带丘陵,空气潮湿,温差较大,人体容易风寒湿热内蕴,抒发不畅,故民间多食辣椒来祛除风湿寒热,以致蔚然而成风俗,并逐渐发展成为长沙口味最主要的风味特征。全国爱吃辣椒的地区,主要有四川、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虽然都是吃辣椒,但吃法却不一样:四川人习惯辣椒加花椒,又麻又辣,俗称“麻辣”;云南人喜欢把辣椒炸焦,炸出一股香味,人称“糊辣”;贵州人往往把辣椒腌渍浸泡使之发酸,称为“酸辣”;湖南人则不事加工,就吃辣椒的本来味道。相比之下,湖南人辣得本色,辣得纯正,辣得实足,以致出现“江西人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的说法。湘人嗜辣,甚至成为一种展示湖湘人物性格的文化符号。如符中士先生有一篇《不吃辣椒不革命》文章,就对吃辣椒与湖南人性格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辣椒实在是妙。几条入口,就会舌头发麻,张嘴咝咝吸气。再吃几条之后,浑身大汗淋漓,血脉通畅意气飞扬。因为生活太平淡而厌世的人,有了辣椒的刺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会绽开笑脸。征服欲强的人,征服社会征服自然没有能力,征服萝卜白菜又不够意思,辣椒勇猛暴烈而不会反抗,是最理想的征服对象。一向自卑的人,其他方面皆不如人,有了辣过人家的优势,就足以自慰了。”台湾著名哲学家张起钧先生写了一本享誉于世的《烹饪原理》,书中说到:“到了湖南,看到湖南人辣椒作的好香。尝尝吧,愈尝愈勇敢。” 辣椒还使得温柔多情的湘女成为举世闻名的“辣妹子”。

所以,长沙人习惯于夏秋晒制红辣椒、白辣椒、酱辣椒等。还喜欢将辣椒用油爆炒,放豆豉,专作“送饭菜”,能开胃爽口。在菜的调料中少不了辣椒、生姜、大蒜、香葱、胡椒。

3.多味并存

好吃异味:长沙食客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敢尝敢试。蚌壳肉、螺蛳肉一直被当作美味。牛鞭、羊鞭之类,在长沙也颇有食客。尤其是在一些山区,蛇、鼠、鳅、鳝、蝌蚪,乃至各式昆虫均在炒吃之列,并被视为珍贵食品。臭豆腐、臭腐乳、臭桂鱼,也很受欢迎,闻起来臭,吃起来味道鲜美,能刺激食欲,为长沙人特别喜爱的下饭菜。

好吃苦味:东汉文学家王逸解释《楚辞》中的“大苦”就是豆豉。早在唐朝,八方僧侣来浏阳道吾山云游,餐席间尝到豆豉,芳香四溢,食欲顿开,即袋之云游四方,得尼僧喜爱,使浏阳豆豉名扬天下。豆豉可蒸鱼、肉,也可做佐料,特别是大蒜炒豆豉辣椒,为湘菜中名菜之一。另外蔬菜中的苦瓜,也是长沙人喜吃的家常菜,且有清热解毒之效。

好吃腊味:俗有冬至腌肉,腊八煮豆的习惯。各种家禽家畜及鱼类均可制成腊味。腊月熏制,腊肉可保长久不腐。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寺庙煮粥供佛,称“腊八粥”,流行于民间,演变为煮黄豆。有的于腊月初八这天,蒸煮黄豆置于木盆或竹器内,发酵起霉后,拌盐和生姜放入坛内,叫“腊八豆”。长沙人除喜吃腊制品外,每年清明过后还将鸭蛋加工成皮蛋、盐蛋,因俗谓“鸭蛋过了谷雨,蛋白就不充实”。春节之前家家户户熏腊肉、腊鱼、腊鸡,连茶叶、香干等也要吃烟熏过的。

好吃香味:鲜菜常见的香菜为葱、蒜、韭、芹、芫荽菜;干果香菜有茴香、芥末、花椒、桂皮。加工的香菜有火充菜(或“冲菜”),是将嫩芥菜切碎,炒半熟密封数日后,散发出冲鼻子的气味,加佐料冷食。

4.喜冷热两头 

长沙人吃菜,要么喜欢冷的,要么喜欢热的,最忌不冷不热。

生脆:常见的凉拌菜,突出“生、脆、香”,如芹菜、韭菜、海带、芫荽菜(香菜)等用开水撩过后放佐料生食,味美爽口;黄瓜、凉薯、藕放盐拌匀后加糖醋。清代有凉拌地菜子,为有名的斋菜。长沙卤菜品种繁多,除用蔬菜、海带凉拌以外,还用猪耳、瘦肉条、香干子、牛肉,掺以调味油、蚝油等调料,比传统的凉拌菜更为鲜美,用于筵席上的冷碟,颇具特色。

热菜:吃热菜为长沙人饮食口味的重要特色,俗有  “一热赶三鲜”之说。火锅为居家必备,亦为湘菜名菜。铁板牛肉、铁板烧鸡、小笼汤包,均强调一个“热”字。热食可刺激消化腺分泌活跃,其营养成份能更多地为人体吸收。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6 22:14 , Processed in 0.0946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