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饰风俗 1.头饰 清末民初,有的妇女喜戴头簪,常见的有金簪、银簪、珍珠花簪和牛骨簪等。珠花簪以龙、凤、花、蝶为最多。北伐战争以后,妇女多剪短头,头簪逐渐淘汰,只有新婚或老年妇女戴头饰,用绸绢制成各色假花,或作环形半圆箍戴在额顶,或在两鬓插花。 20世纪中叶以后,中青年妇女在马尾束发上戴各色花饰或发夹,小姑娘多系红色橡皮箍,发饰多用塑料或化纤假花,色彩鲜艳,价格低廉。 2.发型 发型作为一种重要的妆饰,自古皆然。清代,男孩额前留发成长方形,从少年时起剃发,头部四周剃光,顶部留发结辫垂脑后。女孩则留发扎成双角。未婚姑娘结双辫,出嫁妇女将发在脑后绾成髻。清代宫廷有专管发型的太监和宫女,民间有专门为新娘梳妆的婆姨。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多留学日本,日本发型遂成为男士的时髦发型,即头盖顶留长约一公分的圆发.时称“球头”、“东洋头”;另一种头顶留一公分长的平头,时称“陆军头”。之后,欧美男式发型流入长沙,俗称“西式头”;另一种西式头将额上长发高耸,用凡士林或发腊固定,时称“飞机头”。年长者剃光头,俗称“和尚头”、“光脑壳”。小男孩头顶保留一片短发,俗称“一片瓦”或“气门头”。小女孩梳两个小辫;成年女孩梳单长辫,已婚女性将单辫盘于脑后,俗称“粑粑头”。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长沙工农运动兴起,妇女受革命薰陶,纷纷剪去粑粑头,蓄齐耳短发,因其形似圆尾母鸡,俗称“瓢把鸡婆”。叶德辉曾编童谣:“粑粑头,万万岁,瓢把鸡婆遭枪毙”,一时传播城乡。20世纪30年代以后,短发逐渐定型,除老妪以外,粑粑头不复存在。 50年代后,妇女多数蓄短发,扎双辫者发长可齐肩,但无任何新奇发型,均无发饰。年青姑娘仅用红线束辫尾,男士一律西式头或平头。 3.手饰、项链 清末民初,妇女穿耳戴环比较普遍,有的饰头钗,佩金、银、玉手镯,戴戒指和项链,脸上涂脂抹粉。小孩佩银质“长命锁”和带响铃的脚手圈。有的在端午节用七把禾镰尖子掺入铁中,请匠人打成手镯,錾上“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给小孩带上,谓可镇邪。部分男人有镶金牙的习惯。 民国时期,老年人多戴玉镯,据说可以防止中风,也有的腕上挂一串佛珠,特别是年迈的政客、军阀常用来表示遁入空门,清净无为。中老年妇女戴金镯、银镯。乡下农家在端午节用七把旧禾镰尖子掺入铁中,请匠人打成手镯,錾上“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给小孩戴上,传说可以“驱邪”。 民国时期,金银首饰业排在旧时长沙“金、钱、绸、纸”四大行业之首。清乾隆年间长沙街头就有专营金银首饰和珠宝的金银店。最早的首饰店是清乾隆年间江西人开于坡子街的余太华银楼。光绪年间有名的金店有江西人开设于红牌楼的“李文玉”金银首饰号等。民国6年(1917年)又有江西人在清泰街开没余天宝金号。那时城市妇女和儿童爱着饰物,包括头饰、手饰、脚饰和服饰,妇女的首饰有耳环、戒指、手钏,富者以金、玉为质,穷者以银、铜为质。有钱人家的妇女别胸针、戴项链、缠丝带、系头巾者亦不少。儿童则不分男女、贫富均戴项圈、手钏、脚圈,高档为银质,低档为铜质,闪闪发光,摇拽有声,悦目动听。据1922年《湖南生计志》“省城行业兴败调查”记载,当时长沙金银首饰店已有52户。长沙还有不少承接来料加工的首饰加工店。在白马巷一带挤满了打戒指、项链、镶嵌珠宝玉石的铺面和摊担,全都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其雕琢之精湛、纹饰之纤细令人叹为观止。 戒指有金、银、玉3种,有的金戒指嵌宝石、钻石或珍珠,俗称“宝石戒”、“钻戒”;最名贵者为白金戒指,其价格相当黄金的数倍。大钻戒的价值不低于铂戒。戴戒指以男左女右为常见,戴食指表示未婚,中指表示定婚,无名指表示已婚,小指表示离婚。20世纪50年代后至“文革”时期戴戒被指为“小资”。 民国时期,妇女胸前挂花饰,俗称“扣花”,扣花用珍珠、宝石结扎而成,垂小金属链。40年代,由欧美传人戴项链习俗,流行并不普遍。 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时期“美容妆饰”成为忌讳词语。 4.美容 据载,明末时长沙城就有专职妇女为新娘美容。过去贫家妇女很少化妆,少数富家女性有擦头油、涂口红、抹胭脂水粉的,不过化妆品质量低劣。白粉用铅粉,容易使面部产生雀斑;黛黑描眉用炭素,容易脱落;口红用珠砂,色彩暗淡,化妆未成风气。 清代省堿经营香粉(即化妆品)业的,有10多家,以“青汉楼”香粉最为有名。真清汉楼姓钱,系苏州籍,于前清乾隆年问来湘开设的。因牌子做出了名,获利极大,到同治末光绪初,冒牌者甚多,以致发生诉讼。官府断案两难,如果不准冒牌的做,赋税征收哪里来?准许假冒,钱清汉楼不得依,只好来个折衷办法,将真清汉楼冠一“钱”字,以别真伪,因此叫钱清汉楼。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钱清汉楼始向政府注册商标,叫“双妹子”。钱汉清由做神香起家,后来发展到制作卫生香料和化妆香粉,经过百多年几代人的精心研制,创出了“长沙第一名香”。至咸丰年间,又开始自制胭脂水粉、坨粉、蜜水、生发膏、润肤油、安息香、香手镯、桂花油、红袋子粉、茉莉霜香水以及痧痱子粉等。 30年代起,长沙市面出现许多进口的香水和化妆品,但因价格昂贵,使用者不多。许多妇女开始使用长沙化工企业生产的质量不高的扑粉、雪花膏、蛤蜊油等,个别妇女开始使用进口的红指甲油膏。 50年代后,化妆美容之风曾一度绝迹。 5.文身 文身在古代是一种图腾标志。清末民初,文身成为一种妆饰,或作为会党成员的标志。长沙流行在臂膀上刺花,以见血为止,然后用墨汁或蓝墨水擦拭针孔,便留下不灭的痕迹。一般喜欢舞枪弄棒的男青年以文身表示“武士风尚”,俗称“叫老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20 23:07 , Processed in 0.2039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