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传统节日风俗之传统大节风俗

2012-4-26 16: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13|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且与佛教、道教均有关的传统节日。也称祖宗节,是一个大规模的祭祖节日,其源可上溯至梁武帝时的“盂兰盆会”,有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相传目连为救出置身饿鬼群中的母亲而特设“盂兰盆会”,以供奉十方众僧。

《目连救母》历来是长沙等地的地方大戏。目连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故事源自西晋竺法护所译《盂兰盆经》:目连以幽明无碍的天眼看到亡母在饿鬼道中受苦,饥不得食,瘦成皮包骨。目连悲哀,用钵盂盛饭给母亲吃。不料其母因恶业所报,饮食变成火炭,无法咽下。目连只得向佛求救。佛告知他,每年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于盆中,供养众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目连如法设供,解脱了亡母倒悬之苦。到唐代目连戏文已中国化,目连一家变为中国姓氏,其父称傅员外,其母为刘氏,“救母”的情节也大为丰富。故长沙开褔寺等佛寺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大规模盂兰盆会。

素来“信巫鬼,重淫祀”的湘楚民众在这个节日的祭祀活动沿袭不断。民间传说,七月初一至十五日,为阎王开鬼门关之期。阴间鬼魂悉回阳间享受祭祀,有俗语云:“七月半,鬼乱窜。”故湘俗多于此期间接祖先回家享受祭祀。清嘉庆《长沙县志》载:“初十至十五日,名中元。设羹饭、酒食,盛列几筵,以祀其先,剪纸为衣,凿楮钱焚之,名曰荐祖。城市喧闹之处,或诵经献烛,施赈孤魂甶子,谓之盂兰会。” 嘉庆《善化县志》也载:“初十至十五,陈肴果,接公祖,剪纸衣、包楮焚送之;寺庙诵经施食,祀无主孤魂,谓作盂兰会。”

接先人有新老之分。如先辈死于去年七月半以后,要早一天迎接,称“迎新客”。大抵初十以前接新死的人。七月初十开始,接旧死的人,家家焚香燃炮,有的在门外跪拜“接祖宗”,叫“接老客”。接祖要焚香燃炮,有的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置于堂上,一日三餐盛宴供奉。农家则煮新米饭,做时新瓜菜,请祖宗先试新,叫“荐新”。富裕的佛教徒并作“盂兰盆会”,延僧诵经,施食济贫。至十四日或十五日晚送祖宗,仍于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即用锡箔制作金、银锭和纸折的冥箱、冥衣等,封包火化,以供列祖列宗冥中受用。

送祖宗回归地府须具备酒宴祭祀,焚化用纸袋装好的楮钱。纸钱一般用扎着小孔的“钱纸”,装钱纸袋分两色:绿色纸袋的纸钱供已故先人使用,每袋49张,纸袋封面按邮封格式写“寄”钱者的姓名、先人姓名及年月日,至少要烧3袋。在封皮上写着亲人讳号,是避免给“野鬼”抢走。同时,还另烧一点封皮上没有姓名的纸钱、纸札衣物,让“野鬼”们也有所得。多少不论,俗称买路钱,意谓鬼魂在阴间也有钱用。红色纸袋也装49张,供土地菩萨。此风在秦代即已形成。民国时期的迷信行业用锡铂纸做成银圆形状或印制“冥国银行”钞票于中元节前出售,销路很畅。

有的宗族还设有烧衣会,自七月初起,即举家折金银纸锭和衣包,由长房长孙恭写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书某某子孙敬具,至十五日,成群结队上祖坟祭祀烧包,或在月亮初升时抬至水滨行礼焚烧。沿河还盛行放河灯,河灯用皮纸或箬叶制成船形或莲花状,上置油灯。每至中元夜,湘江各码头都有河灯下水,顺流而下,灯火江水相映,堪为胜景。还要买乌龟、甲鱼、黄鳝放生。对于“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城乡繁盛之区设有醮坛,有僧道诵经,打发施赈。

有的乡村比城市还讲究。其一,七月半祭祖的时间为十天左右,初五中午和十五下午,每家分别举行“接祖先”、“送祖先”的盛宴(酒菜比平常多一些,讲究一些),灵牌的移动即是“接”、“送”的标志。其二,每天供奉的是五餐,除早、中、晚饭(正餐)外,还有“早伙”和“腰伙”(分别在早上六时、下午四时)。“早伙”、“腰伙”只供果品、什物(炒的瓜子、花生、豆类及炸的油货)和凉开水,不上酒菜。这与农民夏季日长出工早、收工迟,因而干活中要打()“早伙”、“腰伙”的习俗十分相似。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6 10:47 , Processed in 0.0984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