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的迷雾——采访何之光先生侧记
文/王逸风 【何之光,1923年出生,湖南醴陵人。1941年8月,入中山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4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参 加广东东江纵队。后转入地下党,参加了多次爱国运动。1948年,曾帮余志宏带信给台湾的程星龄,敦请其回长沙策反程潜,和平解放长沙。1957年反右运 动中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5月平反。1980年-1983年,任湖南图书馆副馆长。现离休。 2010年7月13日上午,“寻找城市记忆”第二季工作小组在湖南图书馆二楼采访了何之光先生。】 第一眼看到何老,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老人已经87岁。他步履稳健,视听均佳,思路清晰,英气中透露着儒雅。先前我脑海中所有关于地下党的猜 想,在这一刻尽被打破。此次采访,主要是针对何老的地下党生涯,但我更愿意称他为知识分子,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 采访之前,在网上搜到一篇署名“何之光”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文章,题目是《<土地改革法>的夭折》,刊登在《炎黄春秋》 2006年第8期上。从文中所述内容来看,我大致确定这就是何老的文字。当时不由惊叹,80多岁的老人,仍然笔耕不辍,而且思路如此清晰,实在让人敬佩。 只是,心中仍存那么一点点怀疑,或许这文章是他多年前写下的。直至我后来见到何老另一篇写于2009年的文章,才彻底相信,如今的何老,仍在写作,在思 考。 曾看到一条新闻,说是勤于写作的人,很少得老年痴呆症。何老如此高龄,思路仍如此清晰,是不是与他喜欢读书写作有关? 正式采访中,何老先讲述了他在岳云中学的高中生活。“十五到二十岁之间,最利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当年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是 我的国文老师李昌瑛。”回忆起李昌瑛老师,何老的讲述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据何老说,当年的李昌瑛老师给大家介绍各种文学作品,茅盾的《子夜》被列为课外必 读书,此外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也都在必读之列。岳云中学,在湖南是和雅礼、长郡中学齐名的中学,何老在 这里树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那些批判旧世界,呼唤新世界的文学书籍,让他对中国的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国民党的腐败贪污,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根除的痼 疾。再加上日军的攻势咄咄逼人。真正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当时的何之光,已经暗下决心,要追求进步,救国救民。 同学中,和他有相同想法的不在少数。据何老说,他所在的班级毕业了三十多个人,有进步倾向的就有十多个。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以其远大的理 想和亲民的姿态吸引着无数青年,这些追求进步的青年后来大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何之光也是如此。 后来,何之光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又入了东江纵队,打起了游击。1948年,做了国共两党的信使,借省亲之名赴台湾动员程星龄回长沙,策 反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最终促成了湖南的和平解放,避免了生民涂炭。这其中,自然有何之光的一份功劳。 但历史的波折,往往让人慨叹。解放后,极左思潮曾一度占据主流。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导思想,注定了很多人仍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何之光 两个月的台湾生涯,被一些人视为莫大的污点,由此将其打为“敌特”,关进监狱近一年。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他又被划为右派,挨了无数整,直到1979 年才得到平反。 采访中,我们为何老惊人的记忆力而敬佩不已。何老却说:“这是有原因的。当年反右派斗争中,我挨整时,交待了无数次,渐渐地,自己的个人 履历都烂熟于心了。”何老说得很风趣,大家因此而发笑,采访气氛十分轻松。但在这轻松之下,却是一个知识分子无奈的自嘲。不少文章说,反右是中国极左思潮 泛滥的先声,此后的大跃进和文革与此都有关系。因“大跃进”和“文革”而导致的个人的悲剧、国家的悲剧,在反右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注定。 回溯历史,往往为其当时的曲折、反复唏嘘不已。可是,当时的局中人,往往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将其扭转,而最终酿成历史的悲剧。历史上, 无数朝代的兴衰浮沉,一次次证明着历史方向的扑朔迷离。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剧,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剧。关心国家命运和生民存亡的有识之士,因为看得比普通 人清楚一些,却往往被视为异端,甚至失去生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我们的借鉴,是我们的镜子。采访中,何老勉励大家多读书,多了解历史,从中汲取营养,为中国的未来而努力。87 岁高龄的何老,对国家,对未来,仍充满憧憬,并依然在为之思考,为之探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7:09 , Processed in 0.0893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