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湘剧的历史沿革

2010-2-4 19: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46|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龚智强|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湘剧作为长沙一带最古老戏曲形式的出现,恐怕还要更上溯到中国戏曲形成初期的北宋末。据清同治《浏阳县志》记载,北宋绍圣元年(1094),浏阳县令曾对“凡酒楼食店与俳优戏剧之罔国民财者,悉禁之”。浏阳从古至今历来属长沙管辖,湘剧艺人也一直把它视为湘剧的策源地。当时当地的俳优戏剧已能“罔”民财,可见其活动之盛。北宋末,首都东京(即今河南开封)民间与栏出现了能在中元节期间连演七八天的《目连救母》杂剧这种正式戏曲形式,湘剧也有同一的连台本戏,这一剧目不仅是湘剧高腔常演的剧目,而且还一直是湘剧乃至湖南各地大戏剧种历代艺人视为“戏祖”、“戏娘”;湘剧《目连救母》还保留了某些不同于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单折,来源则似乎更古老。南宋乾道八年(1172),范成大出知广西静江府途中,路经长沙府醴陵,就见到大批铁工在打制唐宋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名为“方响”的敲击乐器;还在衡山南岳庙中,见到北宋著名画师、长沙人武洞清所作的戏剧壁画。可见,早在宋代,在湘剧流行的地区,俳优戏剧活动已颇为昌盛。另外,湘剧与兴起于南宋浙江温州(永嘉)杂剧,在音乐上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湘剧高腔现有的南曲曲牌[东瓯令]、[哭小四]、[忒忒令]等,原来都是温州杂剧常有的民歌小曲。特别是[东瓯令],从牌名来看,“东瓯”原系温州古名,“令”即小曲之意,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温州古老的民歌小曲。综上所述,宋代不但已有湘剧最初的前身——俳优戏剧在频繁活动,而且与北宋杂剧乃至南宋温州都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从北宋末年算起,湘剧已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

当然,在弋阳腔与青阳腔的基础上演变发展为湖南高腔应当在明代。现存比较明确可靠的戏曲史料是徐谓《南词叙录》中有关湖南于嘉靖(1522-1566)年间流行弋阳腔的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南词叙录》有嘉靖三十八年(1559)序,其成书年代当早于此时。约当正德、嘉靖年间,弋阳腔已传至北京、南京、湖南、福建、广东等地是真实可信的。

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弋阳腔在湖南更为盛行。由弋阳腔演变发展而来的青阳腔也在湖南流行。弋阳腔和青阳腔不仅在民间广为传唱,而且可以为士大夫聚会作应酬演出。但是在文人学士眼中还是没有地位的。出于封建阶级美学思想的传统偏见,在民间兴起的地方戏曲不合他们的口味。而通过艺术实践,得到人们群众欢迎的民间戏曲却是有生命力的。万历年间,常德人龙膺对湖南流行的弋阳腔与青阳腔的论述,是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戏剧观点。龙膺在《中原音韵问》中说:

盖自风雅熄,而汉魏以来为《铙歌》、《鼓吹》之曲,用古韵叶之。再变而为燕、魏、齐、梁之调,唐变而为绝句,宋变而长之,为《花间》、《草堂》,皆可以谐管弦、谱竹肉。元变而为北音,其声劲,挽近又变而为南音,其声柔。南北虽分,韵则一,以中原为正。今人匪但不习声韵,第妄叶以土音,亦不知宫调三百五十五章云何,徒盲窃其词目。毋论应清逸绵邈者,而失之于健捷;应呜咽悠扬者,而失之于激枭;应风流蕴藉者,而失之于浮诞。抑且专尚蛮俗谐谑,勾肆打油之语,   砌凑为词,如青阳等腔,徒取悦于市井嬛童游女之耳。置之几案,殊污人目,是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在《诗谑》中又记:

弥空冰霰似筛糠,杂剧尊前笑满堂。

梁泊旋风涂脸汉,沙陀腊雪咬脐郎。

断机节烈情无赖,投笔英雄意可伤。

何物最娱庸俗耳,敲锣打鼓闹青阳。

龙膺所述证明了青阳腔于万历年间在湖南流行的客观事实。《中原音韵问》是龙膺在常德与荣定王关于传奇创作问题的问答。《诗谑》是龙膺在常德家居时与客人关于诗歌创作的笑谈。《中原音韵问》与《诗谑》都没有系年,很艰确定为何时所作。《中原音韵问》中提到《蓝桥、《金门》二传奇,文当作于二传奇之后。考龙膺于万历三十年(1602)丁忧归里,万历三十三年(1605)赴北京。据袁宏道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游武陵时作诗所记:“君御演出《金门记》”,文当作于此后。《诗谑》的戏剧观点与《中原音韵问》完全一致,写作时间有可能相去不远。而青阳腔在湖南的流行当早于两文的写作时间,确定万历年间湖南流行青阳腔是完全可信的。龙膺在《诗谑》中还提到4个剧目:“梁泊旋风涂脸汉”,指《水浒传》中的李逵戏;“沙陀腊雪咬脐郎”,为《白兔记》;“断机节烈情无赖”,为《三元记》;“投笔英雄意可伤”,为《投笔记》。这四本戏都是高腔戏,有些至今还是湖南高腔的上演剧目。其中《水浒传》在明代是弋阳腔、青阳腔的连台本戏,以后有了变化,如辰河戏中的《李逵坐衙》为高腔戏,长沙湘剧中的《李逵闹江》、《青风岭》、《大名府》等皆为弹腔戏。

清代以后,湖南高腔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属于弋阳腔声腔系统的弋阳腔、青阳腔以及徽池调,在湖南经过一段综合发展阶段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湘剧高腔,并且成为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湘剧高腔发展规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高腔的群众性和地方化。因为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所以为湖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就决定了湘剧高腔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在湖南境内一直演唱不衰,即使湘剧弹腔兴起以后,虽然日见优势,但也未能使高腔衰亡绝响,反而在新的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

清初,湘剧高腔深入民间,在各地盛行一时。邓奇逢《祁阳杂咏》第四首云:

曼声度曲宴中庭,那得烟花乐部听。

但扮齐人与妻妾,一双不借笑优伶。

《祁阳杂咏》五首序曰:“吾邑所称王府坪,即胜国废藩地,时贤罕见歌咏。予先外祖李仲弼先生言其先亲见祁藩轶事,至今解道之,予因摭为杂咏,聊附野史之遗。”这说明作者根据外祖父听其先人所亲见祁藩轶事而写成诗歌的。邓奇逢,字稼轩,祁阳人。父邓献璋,乾隆三年(1738)特典举优贡。邓奇逢当为乾隆、嘉庆间人。官正蓝旗教习、长沙府训异,迁江西城县知县。著有《豳风月令诗集》。邓奇逢先人距明末时间不远,祁藩轶事诗是可信的。

由于弋阳腔在湖南得到广泛流传,并与湖南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起来,也就产生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为湖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声腔形式。乾隆(1736-1795)年间李调元在《剧话》中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向无曲谱,祗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可见清代中期湖南一带尚流行弋阳腔。道光(1821-1850)年间长沙府湘潭张声玠在《王田春水轩杂出》中《安市》一剧末尾说:“薛幽州白衣破贼,其事自可被之管弦。乃小说家穿凿附会,粗鄙可笑,歌场亦因而演之,如张土贵能弯弓百五十斤,卒谥曰忠,亦人豪也,诬之何心?戏填此折,以洗弋阳腔之陋。”这说明弋阳腔一直在湖南民间广泛流行。因为得到湖南各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故决定了高腔地方化的发展方向,以致形成湖南各地高腔的特点和风格。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8 10:59 , Processed in 2.3064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