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城南书院

2010-2-3 20: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77| 评论: 0|原作者: 谢建辉|陈先枢|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城南书院模型

位于妙高峰的湖南第一师范,其前身乃古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建于绍兴三十-(1161),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当时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有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阴的琮铮谷,高邱重叠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民国时卷云亭尚在。据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卷云亭在妙高峰中学之门楼上。城南十景,惟此独存。亭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横,麓山在望,春夏之间,凭窗西眺,烟波云雾,叠叠重重,在湘滨向麓顶上升,如卷绵焉,此或‘卷云’之名所由来?”纳湖水与老龙潭相通,老龙潭水经过大椿桥,又直通“朱张渡”。朱熹来访,常与张栻留连往返于十景之中,举杯痛饮,遂有十景的唱和。张栻咏《月榭》诗云:

危栏明倒影,面面涌金波。

何处无佳月,惟应此地多。

朱熹和诗云: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

与君凌倒影,上下极空明。

淳熙间,张栻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到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但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四字匾额仍保留在寺内。

 

◆城南书院卷云亭旧址

明正德二年(1507),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

城南书院真正成为诸生肄业之所,是从清乾隆时开始的,乾隆十年(1740),杨锡绂任湖南巡抚,在都正街天心阁下寻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道光二年(1822)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

左辅复建的城南书院恢复了“十景”。道光皇帝御书“丽泽风长”匾额,从此城南书院步入它的辉煌时代,著名学者孙鼎臣、余廷灿、贺熙龄、何绍基、郭嵩焘等先后主讲城南书院,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王闽运、张百熙以及黄兴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读。书院内旧有吕南邮所撰一联:

人只此人,不入圣,但作狂,中间难站脚;

学须就学,时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民国诗人王啸苏作《城南书院》诗云:

城南坛坫宋时传,丽泽风长额久悬。

斋舍久倾灯火寂,怀贤感逝两悠然。

(本图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历史街巷寻踪》,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6:58 , Processed in 0.1266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