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洪恩寺为旧时“长沙八大丛林”之一,其遗址在今天心区沙湖桥。长沙僧家有传语云:“先有洪恩、报国,后有柘潭、开福”。但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洪恩寺在五铺,原名椅子庵,明隆庆 (1567—1572)中改为洪恩寺。”清康熙年间几次重修。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踞寺为营垒,旋被炮火摧毁,殿字、佛像、经卷、契约悉成灰烬。同治十年(1871)重建,因寺产马渡霸田被人侵占,故经僧众会同团绅禀请官府颁给执照,刻碑庄屋,以垂久远。清善化举人黄德聪《洪恩寺望月》诗云:一阵松涛起,临风上翠微。 湘江明月里,人共白云归。 然而,清光绪以后,寺宇渐就颓败,租给他人停柩。到民国元年(1912),改作教育用品制造工厂,僧人随同灵柩,一概迁出,建了几幢不中不西的房屋,内外焕然一新。后来教育用品厂倒闭,厂地由伍鹏万、章勤济二人征购,办起了耀华制革工厂。后来经济支绌,难以维持。30年代初,上林寺声称曾购洪恩寺地作塔院,和伍鹏万构成讼事。讼到湖南最高法院,仍判归伍姓经营。从此,洪恩寺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又,在洪恩寺稍北,有金刚院。旧志载,金刚院是长沙最早的寺院,建于西汉定王时,“建为托足梯航,明吉王在此诵金刚经,改为金刚院。” 又,在洪恩寺之南,有报国寺,建在原城南十景之一的南阜的遗址上。南海孙福祯募铸观音大士铜像。明万历三十八年(16lO)兵备韩孙爱将南阜改名为清风台,其寺题额为“普陀行宫”。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年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13:01 , Processed in 0.0879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