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

2009-12-29 19:5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2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四、著名历史遗址

1.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故址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为湘雅医学院的前身。l913年湘督谭延闿决定以湖南省政府名义与美国雅礼会合作,拟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式医科大学,并定名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年7月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会共同签署了合作兴办医学校的契约,并产生了湘雅医学会董事部。19149月,湘雅医学会选举章克恭为董事部部长兼干事部部长,颜福庆为

医校校长,胡美为医院院长,赵鸿钧为执行干事。此时,汤芗铭接替谭延闿担任湖南省总督,对湘雅事业仍大力支持,随即由省政府拨出潮宗街公房一所交湘雅医校、医院使用。首次支付湘雅医学专门学校l万银元开办经费,并拨款5万银元建造l栋大楼。首届招生医学预科学生18名,于128日在潮宗街举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颜福庆博士为第一任校长,胡美博士任教务长。

    19194月在北门外麻园岭湘雅医院东侧动工兴建新校舍。是年冬,新校舍一部竣工。1920年初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从潮宗街搬至麻园岭。

2. 文化书社故址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从潮宗街迁走后,部分校舍成为文化书社的驻地。文化书社是“五四”运动后以传播新文化为宗旨的组织。l9208月中旬毛泽东等人租佃湘雅医学专门学校3间房屋(潮宗街56)开办文化书社。9月正式营业。1022召开第一次议事会,推举易礼容为经理,毛泽东为特别交涉员。l920年至l921年春,书社与省内外发生书报营业往来的有六七十余处之多,并在本省平江、浏阳、宝庆(今邵阳)、衡阳、宁乡、武冈、溆浦等七县设立分社。大量销售《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马克思主义书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后由于业务扩大,曾先后搬到贡院东街(今中山东路)和水风井。1921--1923年,书社曾作为中共湖南党组织联络或活动场所。陈潭秋、恽代英、刘少奇等都曾在书社居住过。l9275月,书社在“马日”事变中被捣毁,有《文化书社社务报告》等文物遗存。

3. 长沙县署故址

    明万历以前长沙县治曾设于大西门内、定王台、北关外玄妙观旧址等处。万历三十三年(1605),长沙县知县赵彬以“仓库、狱囚、城门不便捍守”为由,将县治迁至潮宗门内,初以便民仓改建。以后陆续增建,又几度因兵毁而迁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长沙县知县朱前诒在潮宗街县署旧址上重建,阅四月竣工,初具规模。据同治《长沙县志》载,新落成的长沙县署衙门“大门拱南,外峙照墙,仪门外东建土地祠三间,西建马坊。仪门内中建大堂三间,颜曰“诚求保赤;川堂三间,颜曰“正心诚意;东西厢各五间,后楼三间,颜曰“景岳。头门照壁两侧各建门楼一座,分别额曰“三湘首邑”、“九郡名区”。衙署建筑为中轴对称式,共分五进,分别为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两边对称分布众多厢房。

4. 瞿鸿禨故居原址

    潮宗街是旧时名人公馆较为集中的地段,其中有晚清重臣瞿鸿禨豪宅,具体位置在潮宗街与寿里街的交汇处。l951年陈寅恪在《寄瞿兑之》(瞿鸿禨之子)诗的注中写道:“丁巳秋客长沙,寓寿星街雅礼学会,即文慎公旧第也。”“文慎”即瞿鸿禨的谥号。中华人民共和

国初期故居犹存,人称“瞿相府”。

    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善化福临铺西冲人。同治进士,授编修。光绪初年,大考名列第一,擢为侍讲学士。光绪二十二年(1897)升内阁学士,先后任多省乡试考官及学政。中日甲午战争时,曾上四路进兵之策。以后秉承慈禧太后意旨,屡献求和之策,深得赏识,先后出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外务部尚书,授大学士,是执掌晚清中枢的重要人物。l906年参与策划预备立宪,任议政官制大臣。l907年与奕劻发生矛盾,被弹劾回籍,

居于此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聘为参政员,拒不就。晚年瞿移居上海,l918年病逝于上海寓所。

6.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故址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初在长沙市东长街(今蔡锷中路)徐祠巷徐家祠堂,后迁寿星2(潮宗街口)19371012月,中共中央先后派徐特立、高文华从延安来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高文华任中共湖南省委工作委员会书记,徐特立为八路军少将参议、驻湘代表,王凌波为通讯处主任。19381027,周恩来、叶剑英来湘指导工作,居寿星街2号。193811月13凌晨长沙发生大火时,周恩来、叶剑英正住宿此处。当他们惊醒时,四周已是一片火海。大火后,通讯处撤离长沙。

6. 长沙仓储业遗迹

长沙仓储业旧称堆栈业,专门代客储存货物。从1904-1909年先后开设有五丰、同兴、恒豫、玉和、丰盈等五家货栈,年储存量达4000余吨。到1935年发展到70多家,多集在沿江潮宗街、福胜街、碧湾街一带,总储存量达8万多吨。1956年潮宗街一带福丰、永和、永成、德裕、太平、福临等仓库实行公私合营,库房面积3250平方米。1966年后改为国营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拆除,留下这堵仓库外墙成为长沙仓储业的见证。

7. 时务学堂故址

    梁启超题“时务学堂故址”碑石位于三贵街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陈云章先生公馆院内。此地原为时务学堂故址所在地,碑石系陈云章先生据梁启超的墨稿临刻而成。

    1897年维新运动其间,熊希龄等开明士绅倡议设立时务学堂,得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及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人士的全力支持。巡抚随即宣布“本年开办,择期开学”,并拟在北门外侯家垅兴建校舍。在校舍未建成之前租得小东街(今中山西路)刘权之旧邸权作校舍。l8979月,时务学堂录取蔡锷等40名学生入学,熊希龄任学堂提调(校长),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韩文举、叶觉迈为中文分教习;李维格为西文总教习,王史为西文分教习;

许奎垣为数学教习。翌年春,梁启超离湘后又增聘唐才常、欧榘甲为中文分教习。

    时务学堂招考学生面向全省,把名额分配到各州县。除第一批40名学生外,18983月举行第二次招生,取录学生55名。4月第三次招生,取录学生108名。学生分为内课生

和外课生。内课生相当于正式学生,外课生相当于旁听生。这些学生中许多人成为杰出的政治人物或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如蔡锷、林圭、李炳寰、唐才质、范源濂、杨树达、邓振声等等。时务学堂在梁启超、熊希龄等人的主持下,其办学性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相对于旧式官学、书院教育来说都有革新。梁启超亲拟的《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所提出的办学宗旨具有与旧式封建教育完全不同的新内容。一是明确反对科举教育,强调“天下为己任”;二是摒弃官学、书院教育的专习时文,而要“通古今,达中外”,兼讲中西之学。

    1898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迁至落星田。l903年求实书院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成为湖南大学的前身。时务学堂停办后,房舍租予湘潭人言清华,办起了“泰豫旅馆”。1922年梁启超应湖南省长赵恒惕之邀来长讲学,并重游时务学堂故址。应泰豫旅馆言老板之请题写“时务学堂故址”。1938年泰豫旅馆毁于“文夕大火”,梁启超墨宝因早作转移,幸免于难,今藏岳麓书院。

8.刘权之宅第故址

    刘权之宅第即时务学堂故址的前身,为坐北朝南合院式建筑,南起今中山西路(原小东街),北至连升街,东邻三贵街,占地约3000平方米。同光年间宅第已转让给益阳翰林周桂午(周谷城叔祖父)1897年维新运动期间,租与时务学堂作为校舍。时务学堂停办后,周桂午的儿媳将宅第租予湘潭人言清华,办起了泰豫旅馆。

    泰豫旅馆言老板的儿子言泽坤曾向他的同班同学陈云章谈到过泰豫旅馆(时务学堂故

)的原貌。陈云章系原省参议员,省文史馆名誉馆长,1946年他买下时务学堂故址的部分土地新建住宅和公司。据陈云章转述言泽坤所说,泰豫旅馆南北向主轴线上建正厅正房,左

右为厢房,形成东西向次轴线。沿轴线形成三进院落,整个刘权之宅第实际上由3个四合院

组成,内有大天井花园l个,小天井2个。言泽坤、陈云章二先生已作古,而泰豫旅馆言老板的孙子言立、言颐荪尚健在,他们对幼年时记忆,与言泽坤之说亦相吻合。

    刘权之(17391819),字德舆,长沙人。乾隆二十五年(1761)进士,授编修,参与编纂

《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出力最甚。书成后,升为侍讲,累官左副都御史。为官廉正,多次上疏,反对舞弊,乾隆五十二年(1788)大挑直省举人,每使人才学者流失,

让奔竞之徒滥竽充数,刘权之上疏直言积弊。乾隆帝采纳其意,命其在午门监视,步军严查,使大挑举人积弊大减。l799年他任左都御史时,湖南派买仓谷,刘权之又奏请凡荒歉的地方,应向丰收的邻县公平采买,不得在本县苛派贪污营私。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湖南百姓因受其惠。嘉庆帝念其忠直,擢其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刘权之晚年荣归故里,邻里百姓到街口迎接,因而有了“接贵街”之街名。

9. 国相庙遗迹

    国相庙遗迹位于今群胜里12号,坐落在连升街至梓园之间的一个小型院落内。据今户主回忆,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购得此房时,房屋外形是一座庙宇。清同治《长沙县志》

省城图上,连升街至潮宗街处绘有“国相庙”标志,与今群胜里12号的地点相吻合。l936年邹欠白所著《长沙市指南》一书明确记载“国相庙祭祀刘权之”。今庙已改建为民居,惟屋顶、屋檐、西面封火墙还保持着原貌。如坡屋顶、小青瓦、青砖外墙,尤其是曲线形木制大屋檐,显示出“国相”的气派。

10. 楠木厅故址

    楠木厅西起群胜里,东止永清巷,南连连升街。这里原有明吉王府广智门外的一座大木牌楼,牌楼梁柱皆以巨大楠木为之,高l0余米,牌楼横书“护国佑民”四大字,字径达2。牌楼在民国元年(1912)拆毁,留下楠木厅的街名。民国时期慈善机构“湘义仓”位于楠木厅ll号。抗日战争时期流亡中国的韩国志士金九曾居住在楠木厅今6号,并一度为朝鲜革命党本部驻地。

11.永清巷

    永清巷南起潮宗街,北止连升街,为郎永清旧居所在地。城市街道名以一位地方官吏的姓名为名,实不多见,足见郎永清是一位清官、好官。郎永清,字定庵,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清康熙三年(1664)任湖南布政使,改革漕运和盐政,卓有政绩,在官12年,湖南财赋大增。康熙四十五年(1706)湖南巡抚赵申乔在育婴街建郎公祠,康熙帝御赐“世贞堂”、“纯一堂”匾额。赵申乔撰《郎公祠记》云:“ 康熙四十有四年冬,楚南士民合词言于有司曰:前方伯郎公之治湖南也,勤以莅官,廉以率属,顺民之欲,偕与休息,以宣布朝廷德意,距今三十馀年,讴思勿替者如一日一虽已俎豆长郡学宫,未足为公报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2 02:16 , Processed in 0.0894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