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

2009-12-29 19:5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9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一、保护范围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北起潮宗街,南至连升街、三贵街;东起潮宗街东口和永清巷,西至潮宗街西口和福庆街北段。面积    平方公里。协调控制地带南、北两向外延200。核心保护区为已公布为历史街巷的两条麻石老街潮宗街和连升街,以及联接两街的众多曲折小巷,如梓园、九如里、群胜里、楠木厅等。街区内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10, 著名历史遗址11处。

 

二、街区的历史、现状和特色

潮宗街东起湘江路,西止黄兴北路(原北正街),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原长511,今存约400,宽9米,为旧时最宽的街道。潮宗街原名朝宗街,因临城门朝宗门而名。朝宗,朝拜祖宗之意。因旧时街口聚居着许多挑河水卖的脚夫,终日街头淌满河水,“朝”遂演化成“潮”。潮宗街又名草场门正街,明清时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行人往来,车水马龙,旅店业特别发达。旧时潮宗街是出潮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因而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有永丰、协丰、吉丰、协和、德安、益华、恒丰、太丰、顺丰、义丰、友和等10多家粮栈、米厂。

潮宗街又是人文荟萃之区,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宅第位于此街,人称“瞿相府”。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创办。1920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迁走后,其校舍曾为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的社址。1923年,著名女权领袖唐群英在潮宗街北侧高升巷创办复陶女子中学。陈介石创办的《民国日报》,社址亦设在高升巷。l924年又有真耶稣教会堂在这里落户,方型麻石柱支撑着高大的教堂,体现了民国时期长沙的建筑风格。

    潮宗街中部一小巷,名梓园,原为刘权之公馆的后花园,今保留有一处民国旅馆及戏台。大门内深藏一个约200平方米的院子,院南耸立一座由4个木柱支撑起的歇山式台顶、飞檐翘角的戏台。梓园再往西拐个弯是九如里,因旧有9户体面人家居此巷而得名。也有《诗经》中“天保九如”之意。两厢公馆多建于民国初期,用一色的机制红砖砌成,石库门,屋顶盖琉璃筒瓦,内部保持天井回廊结构,阳台、甬道、歇亭、花园等一应俱全。

    潮宗街(含梓园、九如里)规划保护范围33300平方米,保护的重点是古老的麻石路面。2005年街巷提质,地下管网设施改造,必须搬开麻石。工人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手搬、肩扛,把全街6500多块长条麻石小心翼翼地码到路边。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细心将一块块

麻石按铺放顺序编号,最终完全按原样复原,保持了麻石路面的古韵。人行道则以青砖铺砌,与麻石路面十分协调。两厢建筑采取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改造。梓园民国旅社、九如里老式公馆、真耶稣会教堂、旧仓库老墙、抗日战争时期防空洞遗址等古旧建筑进行原真

性修缮。沿街三层以内的民房拆除原有屋面,新做小青瓦屋面500平方米,高层建筑喷真石漆,更换旧雨阳篷、门窗和招牌,统一制作仿古雨阳篷900米,招牌200余块,仿古木花格门窗200余块,全街生活和经营环境大为改善。

    连升街位于潮宗街南侧,东接三贵街,西止福庆街,长约300,宽3-4,街道弯曲,两厢多老式公馆,其中54号、56号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连升街因清乾嘉间大学士刘权之宅第位于此而得名。其时有刘宅“前有如意,后有连升,左有三贵,右有福星”之说。“三贵”即三贵街,相传刘氏三兄弟,都当上了大官,且宅第建在一块,号称“三贵”。福星街即今福庆街。福星是道教福、禄、寿三星之一,是送福之神。刘权之自乾隆二十五年(1761)成进士后,便仕途顺畅,平步青云,从翰林院编修做起,一直擢升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用长沙活来说是“连升第升”,“连升街”由此而来。

    民国元年(1912)罗杰创办的群治大学和民国二年(1913)易雨恂创建、民国十九年(1930)曹孟其继任院长的湖南孤儿院总部位于连升街。

    连升街通过永清巷、九如里、梓园、楠木厅、群胜里、福庆街等小街小巷,与潮宗街连成一片,这是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潮宗街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域,今存金九活动旧址、时务学堂故址、国相庙遗址等文化古迹。

连升街规划保护范围6800平方米。老街的下水道系统按现代标准重新建设,新铺设的麻石路面,建新如旧,长条形麻石表面凿刻了一条条只有旧麻石才有的槽纹。传统民居选择相对完整地段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的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外表采用坡屋顶、小青瓦、清水墙、小翘角、石库门、木门窗的形式统一装修,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褚石色、原木色。对原建筑外部空间进行了梳理,构成多级网状的外部交往空间,形成主要道路--巷道--内部小广场--民居内部院落的公共空间结构。

 

三、主要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1.金九活动旧址(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九活动旧址位于楠木厅6,为一复合公馆建筑,472平方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石库大门内有小天井,二至三层,木构楼梯与地板,木板相隔房间,青砖白粉外墙。公馆内曾入住一位异国名人,即20世纪30年代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

    金九(1876--1949),原名金昌洙,号白凡,生于黄海道海州邑,为韩国的开国元勋,曾在中国从事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达27年之久。l910年日本并吞朝鲜,大批抗日战士流亡中国,金九是其领袖人物。1937年上海沦陷后,金九率韩国临时政府成员迁来长沙。韩国临时政府在长沙的活动得到了当时湖南省政府的热情帮助和无私支持。楠木厅这栋公馆不仅成为金九的居所,而且成为朝鲜革命党本部和韩国光复战线三党合一会场驻所。韩国光复战线原由朝鲜革命党、韩国独立党和韩国国民党组成,三党主席分别为李青天、赵素昂和金九。三党合并为韩国国民党,金九任主席。会议中金九遭韩奸剌杀,经抢救脱险。1938年冬,战火逼近长沙,金九等韩国志士离长,不久迁到重庆。20017月,韩国国家报勋处组织的一个访问团来长,专程寻访了西园北里韩国临时政府遗址和楠木厅6号金九故居旧址暨三党合一会场旧址。

2.真耶稣教会堂(长沙市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

    真耶稣教会长沙分会教堂位于潮宗街l9号,保存完好,二层教堂,建于l924年,建筑面积约l000平方米,青砖清水外墙,正面两侧嵌界碑,左侧潮宗里入巷口教堂外墙上嵌“耶稣巷”石碑。主体为两坡屋顶,方形花冈石柱支撑高大的厅堂,木构楼梯与地板,半拱式门窗做工精美,室内细部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文革”期间教堂曾为长沙市商标线带厂使用。今已恢复礼拜活动。

    真耶稣教会长沙分会成立于l919年,创立人为原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传道人李晓峰等,1924年购潮宗街今址建教堂。该会主张“国人自立、自养,绝不借助外力”。

   3.梓园民国旅社及戏台(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

    潮宗街梓园6号为长沙城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建筑面积达131137平方米。梓园之街名源于清乾嘉间礼部尚书刘权之宅第在这里修建的后花园“梓园”。大门内深藏着一个约200平方米的院子,断为两截的汉白玉门额“絜庐”横摆在走廊边。“絜庐”又称“絜园”,为清末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宅园。据郭嵩焘《絜园展禊图记》载:“入园引回廊,两梧矗立”,“左右修竹飕飕”,颇具园林之胜。同治十年(1872)三月二十三日,郭嵩焘、罗汝怀、吴敏树、李元度、刘沛、杨翰、何应祺、朱克敬、郭崑焘等社会名流聚集絜园,仿兰亭修禊之事,人赋一诗,成为梓园历史上的大幸事。民国时,张氏家族没落,宅园就被改成了旅

社。上世纪50年代初曾作陆军医院和二轻干校等。

    半拱形石库大门右侧有块40厘米高的小石碑,上刻“树德堂”。大门宽约3,高约4,门楣颇高。木门上被铁钉固定的铁皮早已锈蚀、剥落,但从铁钉组成的字形仍可辨认出两扇门从右至左钉着“肃静”两个篆体大字。院内西边是三层主楼,顶层南北两侧各突起一座阁楼,犹如公馆的双眼。北面为二层侧楼,与主楼相连。各向都有4宽的走廊,共有3处上下楼梯。院南侧耸立一座由4个木柱支撑起的戏台,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脊上有砖雕装饰,飞檐翘角。戏楼内部有木构藻井,彩绘图案。院东是一排从北向南逐步下降的封火墙,墙内为走廊,连接北面的住房和南面的戏楼。

   4. 九如里公馆群(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5)

    梓园西侧九如里和南面相交的连升街,保存着一片呈“T”形排列的民国时期的老式公馆,今为居民住宅。包括九如里2号、4号、6号,连升街54(60)56(62

),多建于l9161918年。

    九如里2号建筑面积48732平方米,420757平方米,64918平方米,连升街6062656平方米,4栋连成一体,一色的红砖清水外墙,建筑格局保留完好。均为二层楼房,木楼梯、木地板,盖琉璃筒瓦,色泽明亮,主墙一律采用汉口产的机制红砖,砌缝平实紧密,至今无风化迹象。4栋建筑布局风格相似,均由前后天井采光,入户一过厅,主厅铺大方砖,厢房、甬道、回廊、阳台、歇亭、后花园一应俱全。正屋为砖木结构,走廊上设砖柱,边长约300400厘米,柱与柱之间有现浇梁,柱与梁交接处有砼作的托脚,形

状上类似传统建筑的雀替。4号两扇大门表面由竹艺块片拼贴,甚为精美。每户公馆还设有防空洞,洞长20米,宽3米、高25米。

 连升街54(62)位于连升街九如里巷口左侧,建筑面积19737平方米,风格与

上述4栋稍有不同,属典型的中式三合院,大门装饰为门罩式,青砖清水外墙。女儿墙高出屋面,呈三角形。墙上有堆饰花纹,天井较大,房间与回廊已显苍老。

    相传九如里因旧时有9户体面人家居此而得名。“九如”又是一吉祥用语,出自《诗·小雅》中“天保九如”的祝寿之辞。诗中连用了9个“如”字:“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山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有资料载,民国时期中央银行长沙分行经理辛衡若、原“国大代表”万衡、原黄维兵团副司令吴少洲等人曾居此。

    九如里巷口砖砌门坊保存完好,汉白玉石额“九如里”三字为著名书法家黎泽泰所书。黎泽泰(1898--1978),出身书香门第。抗战胜利后任湖南省文献委员会专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书法善真、草、隶、篆各体,尤精于小欧楷书,善篆刻,印文屈曲缠绕,运刀挺拔。早年参加“南社湘集”,古文诗辞均佳。

5.抗日战争防空设施遗迹(开褔区不可移动文物)

     2005年潮宗街整治改造过程中,在一处民房下发现一处完好的防空洞。据考证,此地下防空掩体系抗日战争时期,当地军民为躲避日机轰炸而建。面积约100平方米,四壁和洞顶都十分坚固。今经过修整,面目一新,辟为日本侵略军轰炸长沙暴行图片陈列室,对外开放。洞顶民房被拆除,在上面建“朝宗亭”,供居民休憩。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期间,长沙市城区及郊区遭日机轰炸81次,409架次,投弹

1455枚,炸死平民509人,炸伤l884人,炸毁店铺住宅l293栋;长沙县(含今望城县)遭日机轰炸29次,l22架次,投弹320枚,炸死平民92人,炸伤l31人,炸毁店铺住宅ll3栋;浏阳县遭日机轰炸26次,l84架次,投弹370枚,炸死炸伤平民922人,炸毁店铺住宅l400栋;宁乡县遭日机轰炸8次,l03架次,投弹411枚,炸死炸伤平民216人,炸毁店铺住宅215栋。这一史迹的发现,以实物的形式见证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

, 潮宗街麻石路面为长沙市第一批近现代保护建筑。

(请接下页)(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06:43 , Processed in 0.0903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