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著名历史遗址 1. 长沙府学宫故址 西文庙坪为明清长沙府学宫所在地,今存“道冠古今”石坊、修文街学宫麻石宫墙遗迹和文庙坪小学内石象、石狮各一尊,均为长沙府学宫遗物。 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吴仲复改筑庙学为州学,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学》诗以贺,是为长沙府学之始。宋代州学多次扩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绍定元年(1288),凡二十有六楹,由知州、资政阁学士曾孝序主持,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的大理学家真德秀为之作记。 宋末元军屠城,学宫荡毁。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章阿里海牙镇潭州,以西山先生(即真德秀)祠旧址重建,改为天临路学,并碑刻《天临路学先贤祠记》。明洪武(1368—1398)年间,改为长沙府学,兵马指挥使邱广增建明伦堂,长沙府知府刘清扩建庙庑斋舍,教授褒复建射圃,学宫规模初具。天顺六年(1462),知府钱澍又建尊经阁(藏书楼)于明伦堂后,诗人李东阳为之作记。嘉靖至万历间,知府孙存、潘镒、周标、吴道行等又先后修建棂星门、敬一亭、司祭所和泮池,修复大成殿。明代200多年长沙府学未曾中断。天启三年(1623)的修缮工程更为浩大,知府谢宗泽“念学宫殿庑,尤鼎革一大机务,遂捐俸纠工”,“建尊经堂以培龙气,厂辟水池以澄秀颖,耸文星阁以峙巽峰”,巍然之盛举矣。明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大西军攻陷长沙,将学宫付之一炬。 到学宫深造是古代学子科举入仕之路的必经之道,从长沙府学宫走出去的进士举不胜举。北宋有长沙县举人王世则中进士第一,南宋有宁乡县举人易祓中状元。明代,“科举必由学校”,因此,求功名的长沙学子齐集于西文庙,大批学人士子从此而出。明代长沙府各属,中进士者有77人之多,其中官至尚书大学士的有夏原吉、李东阳、张治等人。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设科分教,并学作八股文以备科考。明代官学实际上已成为科举的附庸。 清顺治四年(1647),知府张宏猷修缮大殿和斋舍,重建崇圣祠、敬一亭,东西两庑筑墙植树,始复旧观。从康熙至道光间,湖南巡抚赵申乔、陈宏谋、吴荣光等又多次扩修学宫。史载长沙府学宫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五年(1866),由巡抚李瀚章主持,规模较昔更为宏敞。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等,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高耸魁星楼,可俯瞰城墙内外。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学宫乃停止使用。民国后长沙府学宫被省政府征用,30年代省政府主席何键还在此举行过大规模祭孔典礼。l938年,学宫旧址毁于“文夕大火”。 2. 西山先生祠故址 西山先生祠位于西文庙坪东侧,为祭祀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祠堂。民国时改为小学校。据在该校读过书的台湾学者左舜生回忆,西山先生祠进门经天井为一大厅,可容学生五十人休息、体操。天井右边为厨房,厅两侧即教员书房兼卧室。厅对面为讲堂,祀有西山先生神位,神龛遮以竹帘。神龛上有一块“立三不朽”四个大字的横匾。两天井中隔以甬道,长可丈余,宽七八尺,为进入讲堂的通路。讲堂正面有门十余扇,空气光线充足,花香朴鼻,颇益人神智。旧址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 真德秀(1178--l235),字景元,人称西山先生。建州蒲城(今属福建)人。早年从游朱熹弟子詹体仁。庆元进士,端平元年(2234)拜参知政事。在学术上尊崇朱熹,自谓“尝私淑而有得”,是南宋后期重要的理学家。有《西山集》等行世。嘉定十五年(1222)以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在官以“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自勉,锐意革除积弊,推行“罢榷酤,免和粜”,以苏民困。又立惠民仓,设社仓,储谷达9.5万石。 明末清初西山祠已荒废,光绪《善化县志》载,嘉庆八年(1803),“着天妃宫僧侍奉香火”,别建西山先生祠于路边井李忠节公(李芾)祠旁。光绪元年(1875)藩宪涂某请复建西山祠于西文坪之东侧。 3. 白鹤观与射蟒台故址 白鹤观位于古潭街西侧,今观不存,仅留“白鹤观”街名。长沙有多则关于白鹤的传说,其中一说为清陈运溶《湘城遗事记》所载:“明初礼部主事俞允谪判长沙,病暴卒,七日后,一江湖医生将青囊一粒放入俞允口中,顷而俞允竟开口讲话,死得复生。”这位江湖医生就是白鹤大仙。另据《岳麓志》载:晋时德润门外有白鹤观,观有高楼与岳麓山抱黄洞相对。此高楼乃陶侃射杀岳麓山噬人恶蟒的射蟒台。抱黄洞即今人所称蟒蛇洞。 陶侃系晋代名将,因军功封为长沙郡公,官至太尉,拜大将军。相传当时岳麓山有恶蟒,每逢七月十五夜吐舌为桥,横跨湘江,诱骗百姓登桥、上天成仙。大胆上桥的人,都落入恶蟒腹中。陶侃识破恶蟒阴谋,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在当年七月十五日夜,登上江边高台,待“天桥”出现时,操起弓箭,朝着桥上的灯射去,顿时天灯熄灭,“天桥”也缩了回去, 陶侃断定是射中了恶蟒的眼睛,立即传令全城药店,如有烂眼道士来买眼药,一概不卖真药,而卖毒药。后来,巨蟒敷了药店出售的药后,全身发烂,终于死在岳麓山。 4. 黄香井与孝顺坊故址 古潭街西侧东起唐家湾,北止石门坎(今人民西路)的一条老巷,名为“孝友里”。旧志载,这里原有“黄香井”和“孝顺坊”两个地名,今孝友里即由其演化而来。明崇祯《长沙府志》云:“黄香井,府左孝顺坊。通志载,黄香取水养亲处。”“府左”即长沙府治的西侧,正好是今孝友里的位置。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人,以孝道闻名于世。他九岁失母,便“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事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温席。博学经典,能文善诗。官至尚书令。黄香何时、何事来长沙,无考。但有资料云,黄兴为黄香的后裔。 “孝友”意为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出自《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长沙以孝著称的历史人物颇多。据《后汉书》载,东汉建武时,孝子古初居长沙,父丧未 葬,邻家失火,以身护柩,火乃灭。长沙太守郅恽以孝廉举之。元代又有孝女翊剌氏,相 传在黄香井旁割股救母。明代这里树起一座牌坊,即孝顺坊,即为表彰翊剌氏的孝道而立。到清末,孝顺坊字迹剥落,渐就倾圮。宣统元年(1909),居民争买坊下地基,终为粮商贺久悌所得。贺将坊石撬倒,欲在此建房,街邻不服,与他展开诉讼。拖到宣统三年,善化县衙才断定坊地仍归地方公有,罚贺出钱若干,又捐得若干,新建一坊耸立街旁边,到民国中期犹有新色。 5.杨开慧烈士关押处故址 杨开慧烈士关押处故址即民国陆军监狱故址,位于司禁湾。司禁湾今名师敬湾,南起上黎家坡,北止成仁街。清嘉庆《善化县志》载,臬司狱、府司狱均位于此,因而得名。民国后改为陆军监狱,仍名司禁湾。1930年革命烈士杨开慧曾关押于此。杨开慧在狱中受尽折磨,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因为长郡中学与此街相毗邻,后取谐音雅化为师敬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10:39 , Processed in 0.0912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