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西文庙坪历史文化街区

2009-12-29 19: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9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一、保护范围

西文庙坪历史文化街区北起修文街,南至人民西路(原樊西巷);东起成仁街、师敬湾、学院巷,西至唐家湾、引铺巷、白鹤观。面积    平方公里。协调控制地帯,北延至西湖路,东西两向外延150米。核心保护区为已公布为历史街巷的西文庙坪和古潭街(含学宫门正街、下黎家坡),以及历史街巷两侧的支巷。街区内共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11, 著名历史遗址5处。

 

二、街区的历史、现状和特色

    西文庙坪位于天心区古潭街东侧,西起学宫门正街,东止南墙湾,呈“口”字型。西文庙坪及其相邻的学宫门正街、修文街、登瀛桥、西学巷等街巷均由长沙府学宫位于此而得名。西文庙坪主巷全长约220,宽35,东段多高层建筑,西段保持较好的低层街巷格局,色彩沉重,空间尺度亲切宜人。

    西文庙,即长沙府学宫,为宋以来长沙的最高学府。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今仅存“道冠古今”石坊。文庙与学宫,历来是彰显一座城市教化水平的标识建筑,对先师孔子的祭祀崇仰与对众生学子的灌输教育,在官学领域,往往并作一处,“左庙右学”之制由此产生。老百姓习惯把学宫称为文庙。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吴仲复在长沙城东南大兴土木,建设学宫,将庙学改为州学,开长沙府学之端。长沙府学宫即后人所称的西文庙,当年五月落成时,倡导教育改革的王安石闻讯写下《潭州新学诗并序》。近千年来,西文庙随长沙城变,跌宕起伏,数度毁弃,又为历代官员勉力重修扩建。从清光绪《善化县志》“长沙府学宫图”可窥视当时学宫的恢宏。

    西文庙坪规划保护范围9200平方米,重点修复“道冠古今”石坊和整治改造西段街巷店铺。对石坊周边的11户民居进行了拆迁,牌坊周边地面铺设旧麻石。牌坊广场东侧新建文化墙一面,左侧刻有宋代真德秀的《潭州大成殿记》、明代刘弘化的《长沙府修学记》。“长沙府学宫图”和“长沙府学宫遗址”碑刻居中。“学宫图”再现了同治年间学宫的风貌。学宫图两侧镶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大字,圣迹岿然,儒音宛在。广场北面设仿古半亭,前置拜台,内立按唐代吴道子所画孔子像而雕刻的孔子浅浮雕像,令人敬仰。两厢民居进行了仿古改造,所有墙面均贴上原木板或仿古墙砖,窗户改为仿古式木制窗,屋顶盖青瓦,宅门则改造成富有明清时代风味的门,并悬挂历代尊儒重教的楹联。改造后的西文庙坪整旧如旧,建新如旧,古意盎然,达到了“历史沧桑,记忆犹存”的效果,再现了古长沙历史街巷风采,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休闲、陶冶性情场所,也给古城长沙增添了一处旅游观光景点。

    古潭街位于天心区西湖桥地段湘江之滨,南起西湖路、湘江路口,北止人民西路(原樊西巷),包括古潭街、学宫门正街和下黎家坡,三街连成一线,全长480,宽5120046月开始整治改造,是长沙市第一条动工改造的历史街巷。

    古潭街地处唐代古潭州碧湘门的进城之处而得名,是长沙老城区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街区。过去古潭街北街口有一条横街名“古楼门”,疑即古潭州碧湘门的遗址。古楼门外西湖桥码头,为新建杜甫江阁所在地。古潭街一线两厢小巷众多,白鹤巷、豆豉园、孝友里、石井巷、唐家湾、狮子巷、凤栖园、望岳园、师敬湾、熊祠巷、古井巷、西陵里、德厚里、宇仁里等等,各具特色。其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四合院、过街楼、回楼护栏,可窥清代里巷骨架格局。

    里巷内古井遍布,如遐龄井、白鹤井、泉嘶井等,有的至今水质清洌,仍可作生活用水。古潭街一带古迹繁多,府学宫、登瀛桥、白鹤观、陶侃射蟒台、黄香井、娘娘庙、华光庙、德厚堂等等,为古街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师敬湾系由“司禁湾”雅化而来,古为司狱所在,民国后改为陆军监狱,革命烈士杨开慧曾关押于此。l927年著名地质学家刘基磐在下黎家坡创建湖南地质调查所。学宫门有著名的“净行林”素菜馆。

    古潭街(含学宫门正街和下黎家坡)保护范围18800平方米。2005年天心区政府对两厢的街巷格局和文化古迹,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具体方法是通过粉刷墙壁和翻新屋檐,达到建筑物青墙、青砖、青瓦的仿古效果;给老街铺上麻石路面,街两头出口处立青石碑,街内建记录古街历史、民间传说的石刻文化墙;老街沿线建筑统一制作有湖湘特色的木屋檐、木制遮雨棚和木制仿古招牌,把清末民初建筑风格重新“搬回”21世纪的现代都市。

 

三、主要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1.“道冠古今石坊(长沙巿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道冠古今”石坊位于西文庙坪中部,为长沙府学宫留下的惟一建筑,由花冈石砌成,高约10,宽约6。石坊始建于明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石坊东面原有一座“德配天地”石坊,规制与今存石坊完全相同,惜于“文革”时为作“四旧”拆除。因“道冠古今”石坊的两端被民房卡住,而未拆成,故能幸存至今。

古石坊共分三层,最下面的石廊上面有两头凸出的半米高的石狮子,中间有石绣球。第二层雕刻的是石竹、花草。第三层是镂空的石窗,有两条一米来长的鲤鱼。“道冠古今”和“贤关”坊额的上下为“二龙戏珠”镂空浮雕,盘龙错杂、宝珠为飞舞的“中国结”所缠绕,甚为精美。石坊两面的“道冠古今”四字和“贤关”二字完好如初,只是“贤关”二字上“文革”时所划上的红叉还依稀可辨。

2. 遐龄井(天心区不可移动文物)

    遐龄井位于下黎家坡德厚里附近古井巷口,双眼,原为古遐龄庵水井。遐龄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盐道熊某重修。庙外有铺屋3间,均以庙墙为界。遐龄庵在麻子霸有香火田5石,册名僧惠先。遐龄井至今水质尚好,古井巷居民仍用作洗涤用水。2004年天心区政府将井修复,护栏泐石,井四周重铺旧麻石,百姓无不叫好。

    遐龄,高龄、长寿之意。梁朝慧皎著《高僧传》载《释慧远答王谧书》曰:“古人不爱

尺璧而重寸阴,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檀越既履顺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长沙星是颗寿星,遐龄井是口寿井,故星沙又称“寿沙”。

3. 梅公馆(天心区不可移动文物)

    学宫门正街23(21)为一栋清水墙百年老屋,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青砖,蓝瓦,二层楼房,屋顶一侧有砌着透风栏杆的凉台。从砖砌门框大门进入是一个小型的厅堂,被3间大房间围住,一角为木制的盘旋楼梯。楼梯间的墙面上开着几个圆形的通风窗。老屋顶边内檐,水泥制作的水槽一直延伸到二楼的凉台上。老屋为清末一梅姓大商人在此修建,人称“梅公馆”,建筑手法融入了许多西式风格。

4. 唐家湾公馆群(天心区不可移动文物8)

    唐家湾l01535432737476号均为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老公馆.今为居民住宅 。砖木两层结构,石库大门,外墙均为青砖清水墙,色调和风格一致,但内院布局各有差异。l5号入口有独立空间,四合院式布局。35号有正门和偏门之分,平面布局为天井对称式。43号天井改为内庭.庭顶安装明瓦,房间多以木板隔成。74号入口与堂屋轴线成90度,边式天井内保留完好的双眼井。76号曾为织袜手工作坊.平面开间进深较大,平面布局为完全对称式.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房。76号彩绘方椽很有特色.梁木用材为梓木取

“多子多孙”之意,梁木中央画太极图和蟠龙彩凤,并刻有建造时间“民国三十五年”。

(请接下页)(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07:07 , Processed in 0.1362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