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

2009-12-29 19: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1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四、著名历史遗址

1. 苏家巷与老泉别径

    老泉别径原为白果园中段通往苏家巷的另一条小巷,清光绪《善化县志》已有苏家巷和老泉别径的记载。民国中期长沙城区地图上也绘有“老泉别径”的地名,上世纪中期废弃。苏家巷与老泉别径街名的由来均与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老泉”即为苏洵的别号。

    苏洵(1009 --1066),眉州眉山人,早年受知于欧阳修,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据载,苏洵不谋仕途,辞不应试,因才气名大,后为宋仁宗启用,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他最大的官只当到县主簿。晚年在任文安县主簿后,相传又来到长沙任长沙县主簿。民间传说,他不住县衙,而择白果园北侧的一条陋巷建起宅第,于是有了苏家巷。他又在宅第后院开一扇门,直入狭窄的岔道,以觅小巷杏花春雨,去白果园探幽寻趣。日子久了,当地百姓就称这岔道为“老泉别径”。

2. 善化县学宫故址

    化龙池东侧有2条小巷,分别名“东文庙坪”和“出入是门”,均系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东文庙坪东起织机街,南止出入是门,街呈曲尺形。出入是门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东文庙坪。东文庙坪即善化县学宫所在地。

    善化县学宫原在城南兴仁坊,后多次迁移,明嘉靖四十年(1561)改迁今地。万历九年(1581)知县冯应鳌在学宫前横开一路,曰“玉带街”,外渠曰“玉带沟”,南北建“兴贤”、“育才”二石坊,规制渐备。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唐源又于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路曰“鳌背”。又在墙内开一池,曰“化龙”。清初,学宫毁于兵火,顺治十五年(1658)知县孙国泰重建。以后屡损屡修,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三年(1864)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仅存一堵照墻和一堵围墻。

3. 何绍基磻石山房故址

    清代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何绍基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时,曾筑公馆于化龙池中段,自取名为“磻石山房”,并题联云:“嘘吸八窗通香蔼, 回环万象出文章。”相传何绍基曾在街上一小店就餐,问及店门生意,女店主叹曰:“开一天算一天吧。”于是何索笔题匾“开一天酒店”,并落款“何绍基”大名。消息不胫而走,食客踏歌而至,生意火爆,经久不衰。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道州(今道县)人。何凌汉之子。道光十五年(1835)中乡试第一名,次年成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和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l854年以言事降调,遂离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著述自娱。l858l859年,主讲山东泺源书院。同治元年(1862)后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多年。后往来江浙间,直至病逝。书法精妙,初法颜真卿,涉猎柳公权、大小欧阳,参以北魏《张玄墓志》,卓然自成一家。学识渊博,经、史、小学、历算无不深究,旁及金石篆刻。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著有《东洲草堂文集》等。弟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皆有名。

4. 刘建绪公馆故址

    刘建绪公馆位于化龙池靠大古道巷段,曾为化龙池最有气势的宅院,高大的石库门上饰有浮雕;进深三进,厅堂宽大,内有花园庭院,毁于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开发的高潮中。今存石库大门残迹。

    刘建绪(1892--1978),字恢先,长沙府醴陵人。早年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l916年保定军校毕业,入湘军。参加北伐战争,任旅长、副军长。“马日事变”后投靠蒋介石,率部

参加“围剿”红军,任军长、四路军总指挥。抗日战争时,任第十集团军上将总司令,参加

“八一三”淞沪会战,随后兼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关注家乡教育事业,拨款资助湘东、兰

谊两所中学。l941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多方延请进步人士,襄助政务和教育工作。1948年辞职。l949年春在香港与刘斐等联名,通电拥护新政协。l951年去巴西定居。

2005年芙蓉区历史街巷建设指挥部召开的“化龙池史迹”座谈会上,当地老人还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l9307月工农红军攻下长沙后,因刘建绪参与过“围剿”红军,红军官兵欲放火烧毁刘建绪公馆。刘的街邻百姓害怕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乃苦苦怏

求红军不要放火烧房。红军体恤民情,答应了百姓的请求,刘建绪公馆便奇迹般地留存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化龙池街上的铺地麻石因年久失修,已残缺不全,刘建绪为感谢街邻保住了他的公馆,遂从丁字湾定购大批坚固厚实的麻石条块对化龙池麻石路面进行了全面修缮。化龙池的百姓至今还没有忘记刘建绪做的好事。

5. 孙思邈洗药庵故址

    相传隋唐间号称“药王”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长沙,因而长沙有了“药王街”、“洗药庵”等街道和遗迹。洗药庵位于大古道巷,毁于l938年“文夕大火”,遗址在今大古道巷小学。学校内原有洗药井,废于1964年。《图书集成·职方典》云:“洗药庵在善化县西,原玉沟水由庵右绕前,今淤。”可见洗药庵早已荒凉,僧持昇有诗云:“渠水源从故苑来,宫中脂腻旧潆回。溪流已共昭阳改,岸树空馀劫火灰。洗药有仙留胜迹,题桥无地吊荒苔。

幸邻泮壁存文献,时接宫县到讲台。” 洗药庵之北便是善化县学宫,故诗中有“幸邻泮壁”之句。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隋征为国子博士,力辞;唐太宗即位,授以爵位,皆不受;高宗召拜谏议大夫,仍不受。上元元年(674),辞疾请归,撰《干金方》30卷,精于医道,行于世。寿高l02岁而终。还自注《老子》、

《庄子》,又撰《枕中素书》1卷。宋徽宗赵佶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

6. 善化县署故址

    县正街因明清两朝善化县署位于此而得名,东起高正街,西止大古道巷,今被蔡锷南路隔成两段,西段与大古道巷相接。善化县始置于宋元符元年(1098),系以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二乡组成,大约为今长沙市区之南部及长望两县之南部。明崇祯《长沙府志》载:善化县署明以前在南门外,明成化十六年(1480)善化县知县盛时将其治移驻此地。街位于县署前故名县正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南区人民政府驻地即善化县署旧址。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知县唐源在县署西北角筑“寄思园”。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踞城,将县署拆毁。康熙十八年修复。修复后的县署由两个建筑群组成,南曰“抚循苍赤”,北曰“乐只堂”。两厢建筑,西有羁候厅、赞政公署、捕厅、鸣皋别署、玉心池、有斐堂等,原寄思园改作西书房;东有谷仓、协理公署、寅宾馆、清军所等。善化县署仪门联将善化二字嵌入联中,联曰:“春风善也,时雨化之。

7.南岳行宫故址

    南岳行宫原址位于小古道巷中部,供奉南岳祝融大帝。故南岳行宫就是一座火神庙。古代长沙楚人自认为是炎帝(神农)、祝融的后裔,而且尚赤,尊向东方,因而楚人拜日、崇火,两者相合无间。相传炎帝神农氏是最早教民使用火种、火耕的部落首领,而尊为火神的祝融更加发扬光大之。祝融相传是炎帝的后裔,南岳祝融峰即以其为名。火,曾使人猿相揖别,为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的文明立下了不朽功勋。因此,祭拜火神成为长沙先民世代流传的风俗。长沙民间又称火神为火德星君、赤帝真君等。《白虎通·五行》曰:“夏天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触。”民间风俗与古书记载十分吻合。

    凡与火有关的行业,如陶瓷、冶铸、糕点、铁匠、鞭炮、烟花、砖瓦等业,都把火神供奉为祖师。每年农历春节和六月二十三日祝融大帝诞辰之日,他们都要邀班来南岳行宫唱戏谢神。上世纪50年代南岳行宫香火犹旺,60年代初被毁。

8. 董同兴刀剪号故址

    “董同兴”字号最初出现在省城,是在康熙(16621722)年间,当时长沙焦塘坡生产剃刀的手工匠董元春在南正街小古道巷口开设了一家董同兴剃刀痁,开业不久就收购捞刀河剪刀坯,精制加工出售。位于长沙北门外的捞刀河镇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生产“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作坊数百户,约占当地农户的五分之一。所产剪刀采用“镶钢锻打”工艺,锋利无比,而且精巧合缝,松紧适度,品种繁多,式样美观,清初就小有名气。当时学院(今学院街)考棚距小古道巷不远,省院试考生慕名,都要买把剪刀带回乡,“董同兴”得以声名远扬。后经“董同兴的努力,“董同兴”已与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齐名,一并被誉为中国三大名剪。

    到乾隆年间,长沙除董元春的嫡系子孙开设“董同兴”、“董同升”、“董同新”3个店铺外,市内还有“老董同兴”、“真董同兴”和与董同兴同名同音的刀剪店二三十户,争名争市,互不相让,有的甚至在店的刀剪牌上写上“只此一家,并无子孙分店”,“百年老店,世代相传”等字样,令人真假莫辨。正宗的董氏店铺联名状告侵权者。经善化县署衙门判决,南正街刀剪号除外均不得冠以“董”字;南正街以外的刀剪号,用“董”字者须加某记字样。民国时董同兴老店为防假冒,挂出了“真老董同兴”招牌。1956年,“董同兴”公私合营,归入捞刀河刀剪厂。

9. 朗公庙故址

    小古道巷东南侧旧有朗公庙,留下“朗公街”之街名。传说朗公寤生,为武姜之子,其母死于难产。旧时长沙人若家有孕妇,因敬畏朗公,多去朗公庙求拜,以祈母子平安。旧有戏台,戏台联云:“九日庆千秋,盛会同倾黄菊酒;六么成一曲,高歌半入碧云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23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0 10:38 , Processed in 0.1634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