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范围 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横跨芙蓉区和天心区,西北起白果园北口、东北起人民西路(原织机街)南边内侧,南至晏家塘;东起蔡锷南路西边内侧,西至黄兴南路东边內侧。面积 平方公里。协调控制地带南延至城南路。重点保护已公布为历史街巷的白果园、化龙池、大古道巷、小古道巷、南倒脱靴、磨盘湾、一步两搭桥等街巷 ,以及由这些街巷形成的老城格局。街区内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7处, 著名历史遗址 9处。 二、街区的历史、现状和特色 白果园位于芙蓉区,南起人民西路(原织机街),北止苏家巷。小巷弯曲,呈不规则的S型,为长沙市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古老的麻石路、石库门、清水砖墙、老式公馆,把 人们带回清末民初年代。白果园,因这里多栽种白果树(又名银杏)而得名,民间还流传着美丽的“白果仙女”传说。在这条长仅l20米、宽仅3米的小巷里,布满着文物古迹:巷内另一条支巷“老泉别径”,相传因宋代大文人苏洵曾居住于此而得名,“老泉”就是苏洵的别号。巷中“八大公沟遗迹”是长沙仅存的古地下排水设施遗迹,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变迁,弥足珍贵。白果园33号为《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湘江评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湖南学生刊物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由毛泽东任主编。《湘江评论》虽只出版5期,但对湖南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白果园21号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潜的公馆,1948年程潜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4日与陈明仁将军一道宣告湖南和平起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果园规划保护范围2500平方米。白果园古老的麻石路面之下为原长沙第七公沟所经之处,多年没有改造,每逢下雨,路面积水严重。改造工程结合麻石路面的整修,以现代化的排水管道取代古老的公沟。并留下了一段公沟遗迹,砌石栏保护,以作为永久的见证。白果园原为旧式公馆集中区,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民国时期,历史风貌犹存,改造工程本着“保护原貌,以求其真”的原则,对部分破损外墙贴以青砖片,屋檐复以翘角。又更换了部分花格窗棂和石库门,厚重的黑漆大门镶上虎头铜环,挂上金色的匾额和门联,每栋房屋墙脚上都嵌上建造年代石碑,整个街巷整旧如旧。改造后的公馆有的辟为高级餐馆,生意兴隆。 人民西路至白果园街口,新建小型古典园林,面积约400平方米,裁种白果、桂花等珍贵树木,小桥流水,亭榭石凳,市民小憩于此,悠闲自得,使白果园成为闹市中的幽绝一 景。小园东墙竖立大型仿铜浮雕文化墙,上雕与白果园紧密相关的两大历史事件图案,一为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一为程潜、陈明仁两将军领衔湖南和平起义。风云事件,震撼中国;历史画卷,辉映古城;斯人已逝,浩气长存。 化龙池位于芙蓉区,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与白果园隔街相望,亦为长沙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全长约300米,街宽4一5米,麻石以中间两道呈ll字形直铺,将路面分为3块,麻石的长度比其他几条街的麻石都要长。街道弯曲,呈不规则s形,很有特色。“玉带”实为古长沙“八大公沟”之一第七公沟的前身,从白果园流经此街。化龙池东侧便是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善化县学宫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规模宏大。化龙池东侧至今残存一段学宫青砖照墙,长约6米,高约4米,墙基凸出的须弥座较为完整地留存了下来。明万历四十年(1612)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因街在池西,遂改名为化龙池。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磻石山房位于化龙池。民国政要、曾任福建省主席的刘建绪的公馆也在此街。旧时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有“长沙秦淮河”之称,油鞋、木屐店多集中此地。 化龙池规划保护范围6900平方米,原来的公沟已改造成现代的排水管道。下水设施完工后,旧麻石路面完全按原样复原,保持清代街道的古朴风貌。善化县学宫照墙进行了修缮 和加固保护,成为化龙池的核心景观。街巷曲折转弯处的两块空坪修建小型古典园林。小花 园以化龙井、铁匠铺、化龙池传说浮雕等组成。大花园系原长沙著名建筑商李炳森宅基地,名“森庐”,今园林设计以休闲为主,建有戏台和何绍基书法碑刻。沿街房屋花冈石勒脚,下贴青砖片,增设仿古屋檐、雨棚、门窗和木栏杆等。铺面按清末民初长沙传统店铺样式装修,横竖招牌,错落有致,旗帜招幌,和风飘拂,琳琅满目,古香古色,与相邻的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形成另一种风格,今已成为著名的清吧一条街,每日引来成群结队的消费者和观光者。 从化龙池往南便进入一条与之垂直的老街,西起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东至蔡锷南路,属天心区。西边一段为大古道巷,东边一段为县正街,全长约 大古道巷--县正街规划保护范围l3300平方米。2004年3月开始了最初的提质改造, 改造了下水道.拆除了两厢的违章建筑,铺设水泥仿麻石路面。2005年确定为历史街巷后.又对两厢箱包店进行统一的仿传统店铺装修,白粉墙、小青瓦、白瓦脊、翘屋檐、花格门窗、油漆招牌,商业味道十分浓厚。原有支巷如响柯巷、新连巷、大乐嘉巷、乐善巷、左家井、硝厂巷、流水沟等都得以保留,规划在乐善巷重建洗药庵和洗药井,以增加街巷人文特色。 小古道巷位于天心区,西起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东接磨盘湾,全长约 “南岳行宫”而得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南岳行宫在十四铺小古道巷。”南岳行宫 供奉南岳祝融大帝。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坡子街火宫殿未出现之前,南岳行宫是长沙百姓祭祀火神的主要场所。 小古道巷西通南正街(今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又靠近南门口,因而也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旧时与大古道巷齐名,并称为“大小古道巷”。小古道巷旧以经营刀剪、古玩者居多,著名店铺有董同兴刀剪店、叶顺发古玩店等。上世纪90年代后与大古道巷一起形成“箱包一条街”。与小古道巷毗邻的晏家塘则形成“塑料制品和小家电一条街”。 小古道巷规划保护范围6200平方米。铺设水泥仿麻石路面,店铺装修与大古道巷为同一风格,青砖朱门,飞檐小瓦,花格门窗,封火山墙,整改坡屋顶,统一招牌广告,高层楼 房底层均改作门面,增设仿古屋檐和遮阳篷,现代气息中融进些许古意。 南倒脱靴、磨盘湾、一步两搭桥三条小巷连成一个大弧线,呈U字形,西接小古道巷,东止蔡锷南路,是传统民居集中之区,店铺较少。这些街巷大多曲折迂回,路宽处不过 这一片街巷还包括吊马庄、朗公街等。这里街巷的另一特色是深厚而丰富的地名文化。几乎每一个街名的来历都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 磨盘湾西接小古道巷,东接一步两搭桥,街道呈S形。磨盘湾系唐代护城河所经之地,因河道弯曲形似磨盘而得名。磨盘湾北侧的吊马庄,传说东汉末年关羽战长沙,从南门入城后,在这里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又传说,降将魏延追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一步两搭桥”也是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护城河上有两座并列的桥,间隔距离仅一步之遥,所以叫“一步两搭桥”。朗公街则因朗公庙位于此而得名。 南倒脱靴至一步两搭桥规划保护范围9400平方米。磨盘湾、一步两搭桥直至蔡锷南路的出口铺设水泥仿麻石路面。西与小古道巷对接的南倒脱靴和吊马庄为狭窄弯曲的岔道,为寻求返朴归真的效果,铺设青石板路面,雨后尤有清新之意。着意保留老式公馆的原有风貌,重点修饰了石库门面和青砖清水外墙.真正“整旧如旧”。大门两侧悬挂黑底金字门联.别具风韵。利用石库门和围墙的整修来整和街巷凌乱的空间,形成完整的界面,具有浓郁的小巷人家生活气息。在小古道巷与磨盘湾、南倒脱靴的接点处新建一小型花园,点缀绿树芳草,布置石桌石凳,使商业街与传统民居区之间形成一种过渡,充满自然、舒适、和谐之感。 (请接下页)(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6:49 , Processed in 0.0918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