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为中国湘绣的主要生产研究单位,位于芙蓉区车站北路火车站北侧。湘绣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经过长期的演变,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探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研究,湘绣技艺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髓,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展现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特色。20世纪初湘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1910年在南阳劝业会上被誉为“挥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之妙。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湖南省湘绣厂,1979年改建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同时将湘绣厂作为它的实验工厂,有科研人员和生产工人400多人,其中全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0多人,集中了省内湘绣科研人员的85%。由该所独创的鬅毛针刺绣的狮虎,是湘绣传统名牌产品,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面全异绣更是该所科研人员在刺绣工艺上的崭新创造,曾被誉为 “超级绣品”。湘人研制的双面绣新工艺被世人誉为“令人不可思议的魔术般的艺术”;超级绣品双面全异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大型双面绣《群仙祝寿图》将湘绣又推向新的高峰;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凤——洞庭春色》在香港百年回归和特区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湘绣产品还多次作为国礼由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2002年2月该所研制的《布什总统全家福绣像》以江泽民主席的个人名义赠送给来访的布什总统夫妇,获得了外交部颁发的证书。楚绵则是将现代设计风格与民族民间工艺糅为一体的多品种、多风格的旅游工艺新产品。主要品种还有高、中档艺术欣赏品,单、双面绣、座屏、挂屏、插屏、屏风、绣像、横披、绣片及日用品被面、枕套、床罩、靠垫、绣衣,规格齐全,产品曾多次荣获国优、部优称号及入选工艺美术国家珍品。题材内容取材于人物、走兽、花鸟、山水名胜,构思巧妙,并承接定制、特制、来料加工,作品广泛适用珍藏、馈赠、旅游、 厅堂、室内装饰等方面。 为了保护湘绣技术和防止湘绣珍品流失,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院内建立了中国湘绣博物馆。该馆是一座向世人展示湘绣历史与技艺的专业性博物馆。展馆共810平方米,馆藏各类湘绣精品1200余件,由《湘绣的历史渊源》、《湘绣的崛起》、《当代湘绣撷英》等3个主题展厅构成,展品生动地再现了湘绣工艺的演变和先辈艺人精湛的力作,形象地介绍了湘绣发展的历程和当代精美绝伦的作品,展示了刺绣艺术新的风采和无穷魅力。 刺绣在长沙形成商品性专业生产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其时长沙东乡袁家冲袁魏氏,公认为湘绣工艺的鼻祖。她先在长沙东乡袁家坪、沙坪一带授徒100余人,后又在西乡渔湾市、三汊矶一带授艺,袁魏氏刺绣遂成专门行业。“湘绣”一词于清同治以后方见称于世。长沙市第一家绣坊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湘阴人吴健生之妻胡莲仙在天鹅塘创建,名“绣花名寓”,后迁今芙蓉区尚德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胡的儿子吴汉臣在今芙蓉区东牌楼开设湖南第一家销售绣品的“吴彩霞绣坊”。次年,长沙袁家冲袁魏氏之子袁瑾荪在今芙蓉区八角亭开设锦云绣馆。随后,长沙城内相继开设了“春红簃”、“梁玉霞”、“李协泰”、“天然”等绣庄,直到清末,长沙绣庄已达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余件,价值80万银元。绣品以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有些绣庄还在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沈阳等地设有分庄。进入上世纪80年代,湘绣市场有了新的发展。如今,在芙蓉区繁华的五一大道东段,有十数家经营湘绣的店铺,吸引着外来旅游者和市民频频光顾。 (本文录自2006年12月第1版《芙蓉古韵》,主编钟新莲;执行主编刘闻振、陈先枢。撰稿《重大考古发现》,黄琳;《历史街区写真》,刘闻振;《老街古巷遗韵》,杨里昂、陈先枢;《古迹名胜揽胜》,李少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杨嘉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5:58 , Processed in 0.2211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