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城桥旧址位于今芙蓉路与解放路的交汇之处。古代的城市,称作城池,城区的外缘一般都筑有高大坚实的墙体,并在墙外环绕以护城河。墙称作城,护城河称池,二者合起来构成的防御体系,即为城池。这在过去的长沙也不例外。城门外护城河上设有便桥,供行人出入,浏城桥便是一座这样的桥。 战国时代前,长沙的城池已经颇具规模,随着在旧城基础上的不断兴建扩张,到了13世纪前后,城区格局和城墙位置基本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了近代。长沙的地形东高西低,城西襟带烟水云天、樯帆竞发的湘江,是防御外侵的天然屏障,其余三面则绕以护城河,宽深各两丈左右。东部山脉迤逦,坐落于其上的浏阳门(位于今芙蓉区浏正街东端)俯瞰全城,是当时长沙的东大门,《通鉴》注:“浏阳门,潭州城东门,自五代至今,沿袭未改。”浏城桥就设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与城门的历史同样悠久。1910年浏城桥改建为大石桥,西起今起建湘南路,东止复兴街。其时,护城河早已填塞,改成了粤汉铁路路基,一桥飞架其上,横贯东西,蔚为壮观:桥的花岗石栏栅上镌刻有1935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题写的桥名,笔迹工稳遒劲,堪称高水平的书法艺术品。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石桥拆建成解放中路高架桥,是当时最令人瞩目的新兴城市建筑,历史老人在这里打了个盹,忽然间被现代化的铿锵脚步声惊醒了,他面对着眼前的车水马龙,不知有何感触? (本文录自2006年12月第1版《芙蓉古韵》,主编钟新莲;执行主编刘闻振、陈先枢。撰稿《重大考古发现》,黄琳;《历史街区写真》,刘闻振;《老街古巷遗韵》,杨里昂、陈先枢;《古迹名胜揽胜》,李少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杨嘉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5:50 , Processed in 0.5218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