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祠堂位于长沙县北山镇新桥村,过常新桥沿河上溯500多米即见。该祠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为常氏家族的一支从衡阳迁居长沙后所建,青砖封火墙,硬山顶,大堂内原悬挂有清大臣常大淳的肖像。祠堂早些年为常新学校所在,今为新桥村村部。加上教室、厨厕、庭院等其他建筑,总长59.8米,宽48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祠堂面对白沙河,后依低山,面阔七间,进深三栋,各栋顺地势逐渐抬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厅、戏台、上厅,全由花岗石柱头支撑,气势恢宏。大门有三,均由花岗石作框架,今左、右两门已封。门廊前有花岗石阶级,中厅宽大,戏台、天井等由花岗石砌边,两侧有厢房、天井,宽敞古朴。 常大淳(1794—1853),号南陔,衡阳人,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之后,道光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浙江巡抚等。咸丰二年(1852)任湖北巡抚期间,为防扼太平军人鄂,加强水陆设施,招募水军,不遗余力。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投井自殉。诏赠总督,谥文节。 清末北山常氏大多远离政界,开始下海经商,有的成为长沙的富商巨贾,如常子诚创办的裕孚钱庄为清末长沙钱业大户,其子常同生又办起了益民钱庄。族人常友芳撰《常家祠堂》联云: 化鹤归衡州,有明代元戎,适开胜境; 新祠移潭府,集清时巨贾,再造山河。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老建筑》,主编谢建辉,撰稿陈先枢,摄影罗斯旦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2 13:14 , Processed in 0.0929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