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页) 万福井 万福井在万福禅林内,遗址在今开福区千佛林巷,原为龙兴寺旧址。龙兴寺始建于唐代,宋明时屡有修建。明洪武中户部郎中、湘乡进士刘声远《雪中过龙兴寺留宿方丈》诗云: 雪卷蓝舆入翠微,凭栏顿觉故心非。珠浮钵面人犹卧,月上松枝鹤未归。 楼殿玲珑云外回,烟霞缥缈望中飞。老僧课罢残经后,坐对孤灯补衲衣。 明末寺废。清初洪承畴经略湖南,再次重修。重修后更名万福寺,是清初规模最宏大的佛寺之一,陶汝鼐《重修万福禅林碑》记载了禅林及万福井的景色: 种树绕恒,依莲作社,迁其茶庵,以临周道。建大士殿,云房翼之虚,其中为祖师、伽蓝二堂,殿后接宇为轩三楹,肖韦功德像:北向甘泉出其左,规流为池。池有岛,岛上为阁,祀龙神,竹树环映之。距泉数十步为香积厨,则山门廊庑、钟鼓之楼,丹垩焕然,成大兰若。 民国时寺废,泉井却一直残留至上世纪80年代。 禅林井 禅林井位于天心区熙台岭,原为自在禅林用井。今井已废,条形麻石砌成的井台尚存。一石上刻有“河迹二千丈,内不准起造”字样,疑为古代长沙官府禁止在泻洪河道建造建筑物的禁碑。 自在禅林即自在庵,是长沙比丘尼“四大丛林”中最大的一个,民国时长住比丘尼达百余人。长沙的禅林自古就有名气,唐大历中诗人常建《潭州留别》诗就表达了对长沙禅林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云: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宿帆谒郡佐,怅别依禅林。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末旬写了松和月,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难怪常建对长沙禅林如此一往情深。 自在禅林全寺格局,布置得井然有序,环境幽美,景致宜人。进人山门便是大厅,宏伟庄严,令人肃穆。大厅右是清规堂,为接待十方比丘尼的场所。大厅后有一长方形大天井,左右布置寮房。二进为韦驮殿,韦驮菩萨显现将军身,以维护佛法保护寺院修行者的安全。韦驮殿两旁为客堂,客堂左右是天井,杂植花木,四季芬芳。天井内有两线长方壁,左壁上绘声绘色唐朝十八学士,右壁上则绘宋代七贤。画笔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天井中置有假石山、金鱼池,禅林井即在天井中,松竹覆盖,格外清雅。从客堂再进是大雄宝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右供药师佛,左供阿弥陀佛。殿内罗列香、花、灯、幡,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右边有过道通禅堂,禅堂中央供奉西方接引佛。左边有过道通斋堂。一眼望去,大佛殿、禅堂、斋堂恰成一品字形,构筑设计,煞费苦心。 太乙池 太乙池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南湖路南侧古堆山下,为太乙寺用井。 据《湘城访古录》载,太乙寺即为古时上清宫,唐时太乙真人在内炼丹,后改名太乙寺。寺原在德润门(今小西门)内,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迁至南门外沙湖桥。“寺有泉石,名太乙池,池有金龙,长七寸许,常隐,盛夏偶出,磁盆浴之,头麟爪毕见。”明正德中长沙府知府陆相诗云: 野寺高林太乙坛,药池龙井号真宫。双峰阙处湘江白,一雁来时锦树丹。 曾有梵僧春咒虎,岂无仙子夜乘鸾。山灵不薄红尘吏,终日依依傍石阑。 据清《善化县志》载,“太乙寺后有九龙池,方仅尺许,深二尺许。水泉不涸。旁有炼药池,相传为太乙真人炼药处。寺内有宋钟一口,上镌宋淳熙十二年九月,南岳化成禅寺及施造者姓名。” 《湖南通志》载: 太乙真君寓居于太乙寺,为药池炼丹。时疫疠大行,家书一符与药,随愈。闻旧太乙池在德润门内,有僧名孤月长老,与之酬和往来,后来莫知所之。药池、龙井尚存。 龙王宫古井 龙王宫古井为原龙王宫用水井,上世纪90年代初尚存残迹。 龙王宫全称为少白龙王宫,又名龙王庙,位于开福区今新风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龙王宫原名白善祠,祀白龙王,嘉庆初毁于水,道光十八年(1838)众姓捐置地基重建。咸丰二年(1852)又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庙中有大小神像十余尊,最北端是一尊魁梧的龙王大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龙王宫仍保存完好,直到“文革”破四旧时才被捣毁,庙宇改建街办工厂。上世纪90年代拆建为居民住宅大楼。 龙王宫井作为一般寺庙用井,并无特殊,但它作为历史上数十年的消防用井,却为长沙的民间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27年,长沙市26个民间消防组织联合成立了“长沙市消防联合会”参加该会的“水龙公所”、“洋龙会”、“救火会”等统一名为“长沙市消防联合会××救火会”。“长沙市消防联合会龙王宫救火会”,由此正式命名,主任袁海鳌、队长黄海春。当时长沙的寺庙全部有井,水源充足,又有一定的场地存放消防器材,所以大多数救火会都设在寺庙内。除龙王宫救火会外,还有乾元宫救火会(在坡子街)、天妃宫救火会(在南门口登瀛桥)、多佛寺救火会(在小东茅巷)、烟霞庵救火会(在北正街)、判官庙救火会(在中山东路)、二圣庙救火会(在中山西路)、汤公庙救火会(在小吴门外正街)、洗药庵救火会(在大古道巷)、天府庙救火会(在楚湘街)、陶公庙救火会(在沙河街)、观音寺救火会(在西长街)、肃靖坊庙救火会(在通泰街)、金龙殿救火会(在草上河街)等等。这些寺庙救火会常贴出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对联,如: 事有备以无患;门虽设而常关。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0 07:29 , Processed in 0.1567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