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镇离不开水,寺院、庙宇也离不开水。寺庙选址必在泉水丰富的地方。在寺庙建筑群中不仅常有名泉名井,而且凿有大面积蓄水池塘,如观音池、莲花池、碧水池、净碧池、放生池等等。长沙素有水乡之称,一些大寺院的布局便是典型的“水院寺”。如原开福寺,一进寺院山门,全院便是水,碧浪湖碧波荡漾,莲花池微波粼粼,而湖水之间又点缀着龙泉井、鸳鸯井等众多名井。 龙泉井 龙泉井在古开福寺大雄宝殿后的天井中,为古开福寺十六景之一,与鸳鸯井属同一泉脉。寺内碧浪湖、白莲池、放生池等均由龙泉水所汇集。今人李诚作《龙泉井》诗云: 井度灵泉锁月光,冰清玉洁暗流长。 百川汇聚风云起,鲤跃龙腾入海洋。 杨斌文《开福寺白莲池》联云: 莲谢池闲,赏景随时,漫步丛林寻福地。 花飞寺静,飘香何处,追踪胜境启慈心。 开福寺位于长沙城北湘江东岸的凤嘴,即今开福区开福寺路,是我国古代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 开福寺,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沙门保宁在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的支持下创建。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 宋仁宗赵祯嘉祜年间,沙门紫珂对全部寺宇修缮一次。北宋末年,寺内及其附近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16景。寺庙依紫微山而立,伴有碧浪湖,古樟掩映,碧水萦绕,风景幽美宜人。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栻浏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称“自为此邦登临胜境”。明代文人李冕,写有《开福寺》诗: 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 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千余年来,开福寺经过多次改建重修。今开福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可惜紫微山已填人碧浪湖,虽地域不如昔日广阔,但仍是殿宇宏丽,气势非凡。整个寺院以 山门即开福寺大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 紫微栖凤;碧浪潜龙。 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问,花岗石柱,木架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中置陶宝项,两端为鳌鱼鸱吻,檐角高翘。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的石柱上,刻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 法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 龙井、玉泉 岳麓山古麓山寺观音阁前高台下有井两口,日“龙井”、“玉泉”。井内各有一尊龙头,以花岗石雕琢而成,水自龙口中流出,形成井池,泉水异常清洌。麓山多泉涧,早有记载,盛弘之《荆州记》云:“长沙之西岸有麓山,其中有精舍,左右林岭环回泉涧。”“精舍”,即古麓山寺和道林寺也。 古麓山寺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268),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刘禹锡亦曾吟咏:“高殿呀然压苍破.俯瞰长沙疑欲吞。”唐代诗人曹松《题岳麓寺》诗云: 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蜩沾高雨断,鸟过夕阳沉。此地良宵月,长怀隔楚砧。 唐开元十八年(730),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长沙马续常所撰《古麓山寺》联概括了古麓山寺的地灵人杰,联云: 古刹出层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 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1986年以来,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旧貌。大殿为仿唐建筑风格,垂檐歇山顶,施黄琉璃瓦,面阔7间,殿内重塑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佛及阿弥陀佛等佛像。山门作牌楼式,精雕细镂,盘龙雕凤,极尽华丽。上书“古麓山寺”,两旁对联为清末王阊运所撰,笔势苍劲,联云: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面祀弥勒佛,背面为韦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18尊,中栋为新建大雄宝殿,由42根石柱支撑,殿中塑全身佛像3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一如旧制。由中殿拾级而上,达后殿藏经阁。藏经阁为清康熙三十九年( 万亿香水海;百千日月光。 玉泉山 玉泉山水在长沙市玉泉街观音寺内,原有玉泉池,广丈许,泉出石罅间,池内如明珠万斗,涌起不绝。水色清碧,细石流沙,绿藻翠荇,一一可辨。惜寺与井早废。观音寺又名玉泉山、接龙庵。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接龙庵在长沙府署前,即玉泉山观音寺,国初建,康熙四十九年(1710)太守薛琳声修。”乾隆十二年(1747)长沙府知府吕肃高重修观音寺,重建莲台,门联云: 法劫几经年,菩萨衣食观自在; 莲台今再造,苍生从此乐升平。 成丰(1851—1861)间众姓续修。寺坐北朝南,庙基长 旧时,玉泉山还是长沙祈晴或求雨的重要场所。玉泉山坪内建有戏台,台上架着一个用纸扎成面目狰狞的大鬼,说是“旱魃”,因天久不雨,遂鸣锣击鼓,将“旱魃”斩之台下。民国十三年(1924)长沙发大水,省长赵恒惕亲往北门外祭江。祭毕,又迳赴玉泉山,拜祭陶、李二真人。 1938年“文夕”大火,观音寺仅剩戏台和佛像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重修。1966年佛像送交开福寺,庙堂改为街道工厂。早几年玉泉街口尚见“玉泉”砖拱门一座,今日无存。 (请接下一页)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井文化》,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9 23:02 , Processed in 0.0898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